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右江农民运动开展起来后,不论形势如何险恶,农民运动的领袖始终都率领右江民众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顾全大局;坚持民族平等,团结战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移风易俗,自主创新。这些丰富的革命思想内涵,不仅是当年右江农民运动发展壮大的保证,也是今天革命老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巨大力量,具有现实意义,应当大力弘扬。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在发动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革命斗争中,充分相信群众,深入宣传发动群众,正确执行群众路线,形成了颇具特色的群众观,成为了邓小平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总结和学习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群众思想及其实践,对于我们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发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保持党员的先进性和战斗力,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都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3.
右江革命根据地开展的反腐倡廉革命斗争实践,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开展的反腐倡廉建设之一.这一优良传统为当代大学生廉洁自律教育提供了本正源清的优质资源、正确的价值观导向、奠定了优秀文化根基、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应大力弘扬和传承右江革命根据地反腐倡廉优良传统,加强大学生政治信仰教育、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法纪教育、爱国奉献教育、勤俭戒奢教育、诚信感恩教育和密切联系群众教育.  相似文献   

4.
百色起义期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革命理论与实践、自救与生产、各阶层平等互助、民族解放运动有序发展的宗旨,领导右江地区人民进行了百折不挠的抗争,建立了右江苏维埃政权和红七军,开创了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新篇章。在新形势下继续发扬相信群众、团结群众、依靠群众、服务群众的工作作风,将有利于深化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内涵。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密切党同群众联系的重要性周长兆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作为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它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作风,并称为我党的三大...  相似文献   

6.
余少杰是第一个受党的派遣到广西右江少数民族地区开辟工作的汉族共产党员,是右江党组织的创始人,当地农民运动和武装斗争的卓越领导者。他在右江地区和韦拔群、黄治峰等一起,领导壮瑶各族人民进行英勇的革命斗争,为革命献出了年青的生命。在革命浪洲中余少杰,幼名阿满,原籍广东省鹤山县靖村。父余孔,是一位贫苦农民,民间艺人。为寻找生活出路,清朝末年由鹤山到广州,混迹于戏班茶座。后在广州娶妻成家,一九○七年  相似文献   

7.
韦拔群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独特的个性品质:他出生在富商家庭,但幼年对广大贫苦农民就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愤世嫉俗,有强烈的革命叛逆精神;他毁家也要革命,很早就知道暴力对革命成功的重要性;他痛恨腐朽的政治,很早对革命就有主见性。这四种品质决定了他在农民运动中独特的历史贡献:他是我国农民运动第一人,通过"同志会"为农民主持正义;他创建农民自卫军,并三打东兰县城,揭开了右江农民武装斗争的序幕;他举办广西最早的农民运动讲习所,被中共中央称为广西的"彭湃";他与邓小平一起领导百色起义,并为起义军提供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他面对重兵"围剿",灵活地将队伍化整为零,继续开展游击战。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是群众路线的倡导者和践行者。他毕生求实,不断从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形成了他系统的群众观。他认为:党员干部要密切联系群众,执政党尤要克服脱离群众的倾向,使党的路线真正具体化为群众的实践活动。周恩来同志的这些理论和实践为当前我党反对官僚腐败,密切干群关系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  相似文献   

9.
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红色歌谣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右江革命根据地建设时期,右江军民通过音乐手段来推广革命道理,创作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的红色歌谣.他们用流行的革命歌曲、民歌、民谣等形式在圩场、会议、学校通过教唱、对歌、演唱、传唱的方式控拆黑暗社会、发动民众,讴歌农民运动及战斗生活,赞美苏维埃建设,表达了右江民众热爱党、热爱红军和积极参加革命的朴素情感,具有明显的革命教育和文化传播作用.  相似文献   

10.
论邓小平领导左右江革命斗争的历史贡献与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领导的左右江革命斗争是他光辉革命历程中的第一个重要里程碑,对广西和中国革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并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经验,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邓子恢的一生曲折多难,曾先后五次遭受“左”倾错误的批判。但是他始终坚持以民为本,与广大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群众的要求、群众的创造、群众的利益成为他的正确主张的源泉,成为他敢于坚持真理的力量来源。  相似文献   

12.
农民运动的发展过程,实际上也是先进文化传播的过程。右江农民运动发展的结果是右江农民充分地发动起来,农民的文化程度迅速提高,以“爱党爱国、民族团结、无私奉献”为主旨的红色文化深入到了右江广大农村,为红色文化增添了丰富的内涵,从而为建立和巩固根据地、坚持革命斗争做好了文化和思想上的准备,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是较为成功的,对于今天解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软件建设问题,在方式方法上仍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全国工农群众运动的影响下,壮族人民的优秀儿子韦拔群在东兰领导农民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为寻求解放而起来斗争的自觉性,并从政治上、思想上、组织上为1929年邓小平等领导的百色起义、创建红七军和右江革命根据地准备了条件。中共中央局1926年12月5日  相似文献   

14.
土地革命时期,右江苏维埃政府实行了基本正确的土地革命的阶级路线和比较适合右江根据地的土地所有权政策,土地革命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改善了农民群众的生活,促进了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促进了民族的团结与和谐。右江苏维埃政府在土地革命中坚持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领导干部高度重视,科学指导,以身作则,深入调研,坚持民族平等,培训干部,严格政策,积累了丰富的土地革命经验。右江苏维埃政府土地革命的经验和教训对今天解决"三农"问题仍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在领导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干部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加强理论学习、创建培训制度、培养本地干部及把好选人关和管理关等举措,为右江地区培养和造就了一支政治觉悟高、革命斗争坚决的干部队伍,从理论和实践上丰富和发展了我党的干部队伍建设思想。  相似文献   

16.
右江农民运动开展过程中,由于坚持了民族团结、民族平等的原则,制定了切合实际的方针和政策,成功地解决了右江地区复杂的民族关系和民族矛盾,充分调动了政治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壮、瑶各族群众参加革命的积极性,形成了民族平等、民族解放的民族革命意识,构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促进了右江农民运动的发展和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巩固,在少数民族农民运动斗争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在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土地问题的研究和实践。他强调土地革命是目前革命的主要内容;先试点,再铺开,稳步推进土地革命工作;颁布土地法令和颁发土地使用证,为土地革命提供依据;尊重农民意愿,把调动农民积极性作为制定农村政策的出发点,邓小平是中国共产党少数民族土地革命思想和实践的开创者。邓小平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的土地革命思想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而且其自身也成为邓小平早期思想的重要内容,与邓小平理论具有一定的承接关系。  相似文献   

1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陈独秀是较早认识中国农民问题重要性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之一,他不仅明确提出了农村划分阶级的标准和原则,分析了农民痛苦的原因以及解除农民痛苦的办法,而且还认真剖析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尤其是他能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批评党内不顾国民革命的现实任务和条件而主张"在农民间开展共产的社会革命运动"的"左"倾思想,为促进农民革命运动的深入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韦拔群在领导东兰农民运动的过程中,创造性地把政治、经济斗争与武装斗争结合起来,成为中国现代农民运动史上最早从事武装斗争的农运领袖之一。大革命时期,东兰农民运动成为了广西农民运动的中心。同时,他还把武装斗争、政权建设和"耕者有其田"三者结合起来,成为我党历史上最早进行"工农武装割据"的实践者和探索者之一,为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  相似文献   

20.
在习仲勋一生的革命生涯中,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密切联系群众,形成了自己关于群众工作宝贵的群众观,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对习仲勋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群众观进行理论和实践上的简要论述并探究其当代价值,有利于当前全党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并且对保持党与群众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群关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