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豫西地区构造样式与油气勘探的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豫西地区构造样式,通过构造样式对本区进一步油气勘探的方向进行探讨。方法通过野外调研、地震剖面勘探及区域构造背景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厘定出4种主要构造样式,即挤压构造、伸展构造、反转构造和垂直构造;与现今勘探结果对比,构造样式与研究区油气聚集有着密切的联系。结论本区油气勘探应注重于伸展构造和挤压构造发育的区块。  相似文献   

2.
 为了准确地解释精细构造、研究地下的构造形态和分布,对构造图的准确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构造图能否正确地体现地下的构造形态是识别地下构造形态的关键。本文提出用绝对值法则、“包”子原则快速判断构造图上是否存在构造陷阱。根据等值线的绝对值,在构造图上识别构造形态,找出构造高点;将得到的理论构造形态与实际的地震解释剖面对比,平、剖面相结合,验证解释结果的正确性,从而有效地识别构造陷阱。以某油田构造为例,利用法则快速区别了真假构造,剔除了构造陷阱,充分验证了法则的实用性,为快速合理地寻找圈闭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原有的构造窗概念作了补充,从而将构造窗分为推覆构造窗与剥离构造窗两种基本类型。  相似文献   

4.
从区域构造特点、构造时代、构造形式和构造应力场等方面对大同侏罗纪煤田巳发现的987条断层进行分析,确认了其构造体系,找出了构造规律,这对煤田的勘探和开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阐述构造思想以及它在高等数学中的应用,结合教学实践总结了三种"构造模式".构造思想作为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因为其具有较强的创造性,学生普遍感觉较难.因此,研究构造思想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上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川西南多重褶皱构造及背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川西南多重构造(东西、北东和北西褶皱构造)特别是褶皱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时序和不同尺度的构造背景.方法 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相结合,局部构造和区域构造相结合.最后放在全球尺度构造体系的背景上加以分析,说明其形成原因.结果 研究区内的东西构造形成在先,北东构造次之,北西褶皱构造属于最晚的一幕构造,它们之间表现为构造叠加关系.这些构造形成在中生代晚期和新生代较短的时间内,多半属于喜山期构造产物.结论 较为理想地分析了川西南多重构造的相互关系、形成先后和成因背景.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四川江油马角坝地区大量实例提出的填补构造,是指充填岩层虚脱空间补偿那里压应力不足的层间构造。填补有多种形式。其中,填补褶皱是区别于寄生褶皱的另一类从属褶皱,填补角砾岩是构造角砾岩之一。马角坝地区三个级序的不协调构造中,Ⅱ,Ⅲ级分别是高一级序构造的填补构造,Ⅰ,Ⅱ级为叠瓦式构造,Ⅰ级构造组成的叠瓦式构造是一个大型推覆体上盘系统中的无根薄皮构造。  相似文献   

8.
库车坳陷克拉苏构造带构造变换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克拉苏构造带是库车坳陷北侧的一个重要构造单元,已发现大量天然气。通过二维、三维地震解释资料,并以白垩系地层为目的层,建立三维构造模型。基于变换构造理论,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研究,确定克拉苏构造带存在构造变换。构造变换的形成与不同方向的区域构造应力有关,构造变换的形成为油气聚集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以及封盖条件。  相似文献   

9.
柴达木盆地狮子沟构造带分层变形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西地区构造带与阿尔金断裂近垂直,与昆仑山山前断裂近平行,以基底逆冲断层、压扭性断层、反转断层为主要构造要素发育的强变形带构成不同尺度构造单元的边界.通过精细的构造解析,认为狮子沟构造带的滑脱层与细砂山组沉积是伸展体制转向挤压体制的关键.柴西地区中、新生代经历了裂陷伸展与挤压收缩交替变化的构造演化过程,可以划分为侏罗纪裂陷、白垩纪坳陷、古近纪弱裂陷、新近纪-第四纪挤压收缩等构造演化阶段.根据物理模拟实验分析了狮子沟构造带的分层变形特征.  相似文献   

10.
通过系统分析宁阳煤田地质资料及井下实际观测研究,阐述了宁阳煤田的构造格局及煤田构造分区性和分层性的特点,论述了煤田滑动构造的基本特征,并对煤田构造复杂性及其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以脂肪醇为研究对象,选取3种结构参数,并与脂肪醇热容、沸点、临界温度、临界体积关联,拟合成4个回归方程,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5,0.9849,0.9716和0.9900,均达到优良级.该方法计算简单,结构选择性达到唯一性表征.为预测脂肪醇热容、沸点、临界温度和临界体积提供了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聚合物的红外光谱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DMDAAC)采用水溶液自由基聚合方式,研制出具有较高分子量的DMDAAC均聚物(PDMDAAC),DMDAAC与丙烯酰胺(AM)的共聚物(PDMDAAC/AM).用红外光谱法研究它们结构特征,分析了主要红外吸收谱带的归属,讨论了一些结构变化所引起的光谱变化.  相似文献   

13.
将塔结构模型沿高度离散为有限元环,节圆处连接集中质量。利用旋转壳理论推导单元刚度与质量矩阵。由子空间迭代法求出塔结构模型竖向与水平振动前6阶振型及频率。输入EL-Centro三向加速度波,采用时程分析法做塔结构模型空间地震响应全过程响应,最终得出各节圆处位移与内力分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4.
东秋里塔格构造带发育的新近系吉迪克组膏盐层,在库车组沉积时期以来的构造变形过程中起到了滑脱和调节地层变形的作用,地震剖面解释结果表明,盐上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上背斜、盐上逆冲断层遮挡圈闭等;盐层内部圈闭是由其中碳酸盐岩和砂岩夹层所形成的岩性和褶皱圈闭;盐下构造圈闭主要有盐下背冲断块圈闭等。结合研究区的成藏条件认为研究区具有以断裂和不整合为输导层的它源-侧向排烃油气成藏模式,主要构造活动期与阳霞凹陷的烃源岩演化有着很好的匹配关系,使研究区构造圈闭内聚集了大量来自阳霞凹陷的天然气。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布设巷道断面动态监测网出发,应用动态平差理论,分析了动态网形的时域可靠性,并应用突变论方法分析了测点位移系统的结构稳定性,提出了分区段分析建模原则,探讨应用门限自回归建模方法,实例验证了以上方法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6.
华丰井田总体构造形态为一簸箕状倾伏向斜,内部次级褶皱及断裂均较发育。本文依据勘探及矿井生产揭露资料,分析了井田的构造形态,研究了构造发育的基本规律,阐明了井田构造的基本特征,对煤矿生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柳江盆地及其相关构造地貌的分析,阐明了控制其发育形成的内营力作用状况.  相似文献   

18.
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构造特征及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周边露头资料、盆内钻井资料及地球物理资料,以板块构造理论为基础,以构造演化阶段论和活动论为指导,采用构造解析法对渤海湾地区中西部中生代各期构造变形场、构造应力场及沉积盆地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渤海湾盆地中西部中生界可划分为4个构造层:印支期构造层、燕山早期构造层、燕山中期构造层及燕山晚期构造层。成盆期主要经历了早中三叠世大型陆内坳陷盆地、早中侏罗世河湖沼相中小型坳陷盆地、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陆内小型裂陷盆地及晚白垩世隆起背景上形成的小型坳陷盆地等。造山期经历了印支晚期(T3)准造山作用、燕山早期(J2末)强烈造山作用及燕山晚期(K2)准造山作用3个演化阶段。中生代构造样式以挤压褶皱、逆冲构造及张性正断裂为主,其次发育横向调节构造。燕山运动早期对本区作用最大,奠定了本区北北东向的构造体系。中生代构造演化型式与欧亚板块东部的伊佐奈畸板块的相对运动方式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突触界面结构参数的定量分析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实验用IBM-PC微机图像分析系统对小鼠海马与大脑皮层的Gray I型突触电镜图像进行了定量分析,测定了突触后膜致密物质厚度、突触间隙宽度、突触界面曲率和突触活性带长度等结构参数。以DGAVP引起突触结构变化为实例检验了这种定量分析法的可行性与可靠性。本文详细介绍了测量方法和步骤。实验将系统校正、图像测定及数据处理等过程融为一体,既快速又精确,与传统手工测量方法相比,证明了此法的优越性与实用性。  相似文献   

20.
简要回顾了结构防灾减灾设计概念的发展;从结构的分灾思想、分灾元件、分灾模式、分灾设计基本原则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基于分灾模式的结构防灾减灾概念”;讨论了分灾模式与结构控制的关系;通过对典型结构设计的分析,说明分灾模式的设计概念是可行的,有助于结构的防灾减灾以及工程师形成可操作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