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空气—水混合物横掠垂直管束流动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空气-水两相混合物在折流板壳管式换热器壳侧沿水平方向横垂直管束的截面含气率及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试验表明,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小于均相模型的预测值,且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大,提出了一种新的截面含气率计算模式,试验发现,两相摩擦因子能很好地马蒂内利参数关联,并与流型有关。  相似文献   

2.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流动时的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管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离与管径之比1.28.试验表明,质量流率对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有显著的影响;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明显低于均相模型的预测值。提出了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时预测截面含气率及两相压降的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3.
对空气-水混合物在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速流动时的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摩擦压降进行了实验研究,管速为正方形顺排,管间距离与管径之比1.28。试验表明,质量流率对平均截面含气率及两相磨擦压有显著的影响;截面含气率的测量值明显低于均相模型的预测值,提出了壳侧垂直向上,向下横掠水平管束时预测截面含气率及两相压降的新的关联式。  相似文献   

4.
用空气和0#柴油混合物作为介质,在常温常压下,对TEMA-F型理想壳管式换热器窗口区的摩擦压降和截面含气率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相应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5.
用空气和0#柴油混合物作为介质,在常温常压下,对TEMA-F型理想壳管式换热器窗口区的摩擦压降和截面含气率进行了实验研究,获得了相应的实验关联式。  相似文献   

6.
水平管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含气率计算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内径为80mm的大型多相流实验环道上,深入研究了高气相流速下气液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特性,截面含气率采用双能伽马射线密度仅测量.通过对相间剪切应力的研究,提出应用气相动量方程计算压力梯度和界面含气率.采用FLAT、ARS、MARS 3种界面形状模型计算了水平管气液两相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并将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ARS和MARS模型的预测结果接近且误差小,因此推荐采用ARS或MARS模型预测高气相流速分层流压力梯度和截面含气率.  相似文献   

7.
采用高速动态分析系统和光纤含气率测量仪,研究了垂直上升管内油-气-水三相弹状流流动特征的规律.实验表明,短时域内平均截面含气率是判断三相流流型的有效方法.通过改变三相流系统中的体积含水率,研究了它对液弹内平均截面含气率的影响;最后,用高速动态分析仪可视化测定了各个工况下的平均液弹长度.  相似文献   

8.
气液两相流体涡街中旋涡结构的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水-空气两相流体为工质,研究了垂直向上两相流体横向冲刷准三角柱时的涡街特性及涡街结构.试验段管子内直径为50mm,水流量为25.8~14m3/h,截面含气率为0.02~0.30.得出了两相流体中涡街频率、水流量、截面含气率三者之间的关系.测出了尾流中涡街的流动结构  相似文献   

9.
针对柱寒流含气率分布不明确的问题,在分析现有试验数据基础上,以含气率为标准提出柱塞流新的划分方式,建立柱塞流物理模型.综合考虑含气率径向和轴向的分布,对柱塞流含气率和过渡段长度的分布规律进行研究,并进行误差分析.结果表明:过渡段长度和含气率的分布主要受表观含气率的影响;过渡段长度在径向上的衰减主要由气液两相流速关系决定;含气率以及过渡段长度分布的计算值与试验值符合较好.  相似文献   

10.
换热器壳侧泄漏流对气液两相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常温常压下,应用电导探针,研究了TEMA—E型管壳式换热器壳侧各流路对错流区的气液分布状态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泄漏流对壳侧错流区气液再分配有着直接的影响,且在不同的流型下,其影响作用大小有所差异。在环状流下,A流路的贯通作用使折流板前后对应区域的含气率基本一致;泄漏流E使A流路的贯通作用得到明显的削弱。泡状流时,A流路的贯通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研究管排承受横向气液两相流动时的振动特性,需要测定两相流动中的空洞率分布以及空洞平均值径等参数.本文对空洞率的测试方法进行了讨论,简要地说明了光探测器的工作原理,介绍了在两相流动振动试验装置(DIVA)上用光探测器测量空气—水两相流动中局部空洞率的工作.对于测量信号,用微型数字计算机进行了处理,并对得到的结果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通过试验,对气液两相流中相同直径的3排错列圆柱表面上旋涡的脱落与节径比、含气率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旋涡的周期性脱落仅在含气率α小于等于0.14的范围内发生;对于横向节径比s1/d小于等于2.0的错列圆柱,隙缝流呈现双稳态的偏斜流,而横向节径比s1/d大于2.0时,双稳态的偏斜流消失;两相流斯特拉赫数随含气率的增加而减小。  相似文献   

13.
A dynamic propagation model was developed for waves in two-phase flows by assuming that continuity waves and dynamic waves interact nonlinearly for certain flow conditions. The drift-flux model is solved with the one-dimensional continuity equation for gas-liquid two-phase flows as an initial-boundary value problem solved using the characteristic-curve method. The numerical results give the void fraction distribution propagation in a gas-liquid two-phase flow which shows how the flow pattern transition occurs. The numerical simulations of different flow patterns show that the void fraction distribution propagation is determin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drift-flux between the liquid and gas flows and the void fraction range. 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begin around a void fraction of 0.27 and end around 0.58. Flow pattern transitions do not occur for very high void concentrations.  相似文献   

14.
对空气在垂直环空泥浆中流型分布规律及运移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气体在泥浆中流型分布与在水中流型分布相比差别很大,同样流型下气体在泥浆中的上升速度比在水中上升速度略低,但基本接近,然而二者的数学表达式却相差甚远.这是因为在同样的含气率的情况下,在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从泡状流向团块状流过渡要比空气.水两相流系统中早得多.实验还发现,在常温常压且泥浆粘度高的情况下,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中不存在泡状流,气体含量小时即为弹状流,因此.气体在水中的流型分布规律及上升速度模型不能简单地用于泥浆作为液相的气液两相流中.  相似文献   

15.
针对国内外井涌理论中存在的问题,对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用垂直环空管流实验架、井眼数据测量与传输遥测系统,以及计算机实时数据采集系统,获取了大量实验数据.在此基础上,绘制了空气-水、空气-泥浆两相流的流型图,并利用回归分析的数学方法获取了空气-泥浆两相流泡状流向弹状流过渡的过渡区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在水平透明玻璃管内以空气和水为流体介质研究了强制扰动下气-液两相泡状流空隙波的特性,应用高速摄影仪和电导探针,对不同扰动频率下空隙波的不稳定性和波速进行了观察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空隙波对于外界周期性扰动具有频率选择特性,随含气率的提高,扰动传播的衰减减慢,流动不稳定性增加.对应于一定的扰动频率,空隙波有不同的速度概率分布,呈现色散特性.空隙波的波速概率分布在两相混合流速处出现峰值,向两侧加速递减,与高斯分布接近.  相似文献   

17.
通过实验得到了垂直管内气液两相流动各种流型的空隙率波,对空隙率波进行信号处理,得到了泡状流、弹帽泡状流、段塞流、沫状流等各种基本流型的空隙率概率密度分布规律和频谱。结果表明,不同流型的空隙率波、概率密度函数(PDF)曲线和频谱曲线具有不同的特征,截面平均含气率越高,空隙率波的频率越趋于单一。因此在不可视的条件下可以根据空隙率波特性,利用这些曲线特别是PDF曲线特性判别流型。  相似文献   

18.
以Fluent软件为工具,采用双流体模型,对涡轮流量传感器测量体积含气率低于10%的气液两相泡状流进行了数值仿真.提出了以仪表系数迁移量为评价涡轮流量传感器测量气液两相流性能的方法.通过对传感器内部流场的分析可知:随着入口体积含气率的增加,叶片吸力面侧、叶片尾缘附近的气相体积分数明显增加,导致传感器仪表系数迁移量明显增大.以现有传感器与改进传感器的仪表系数迁移量仿真值的对比为判定依据,对现有传感器进行了改进设计.在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气液两相流装置上进行了实验,验证了该改进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垂直管道中气/液两相流截面相含率测量影响因素的分析,以电阻层析成像系统为检测工具,提出了提取原始测量数据边界特征值的方法和描述气/液两相流截面相含率的特征函数,得到了气/液两相流的截面含气率,仿真计算与实验测试结果表明,在研究导电的液相为连续相的气/液两相流情况下的分相含率时,上述方法是一种有效的测量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