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通过考察,在渭河上游固川盆地发现了含有典型古洪水滞流沉积层的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根据地层学对比和光释光(OSL)测年,确定渭河上游流域在3 200~3 000aB.P.发生了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测定该剖面中的元素含量,获得了一系列的地球化学参数指标,结果显示:地层剖面中古洪水滞流沉积层与其下部的古土壤层和黄土层具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古洪水沉积层与黄土层的物质来源不同;黄土是沙尘暴的直接沉积物,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则是地表土壤和风化层被流水搬运和沉积过程中发生了二次分选,且其未经过明显的风化成壤改造,因而它又与古土壤的理化性质有明显的区别.全新世气候变化规律的综合分析显示,在万年尺度内的特大洪水一般发生在气候突变转折时期.由于气候波动变化,降水变率增大,特大洪水事件的发生比较频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汉江上游流域的广泛考察,在旬阳县高店铺-构元乡河段发现典型的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剖面.在此基础上,采集样品进行粒度成分和磁化率等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这些沉积层是古洪水在高水位滞流环境中的沉积物.根据地层学对比分析,确定由其记录的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于全新世早期大约9 500—8 500aB.P.和全新世晚期3 200—2 800aB.P..根据沉积学和水文学原理恢复其洪峰水位,采用比降法模型,计算出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43 290~49 130m3/s之间.利用2010年大洪水洪痕恢复计算洪峰流量,对古洪水洪峰流量计算结果进行了验证,结合历史洪水和观测洪水数据,获得了万年尺度洪水洪峰流量与频率关系.  相似文献   

3.
通过沿着淮河上游详细的野外调查,在桐柏县卢庄村附近淮河北岸发现了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夹有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对剖面进行详细观察和分层采样,在实验室内进行粒度分析.对所获得的分析数据,应用端元分析模型分离出4个端元,以识别沉积动力环境,鉴别特大洪水事件的沉积学记录.不同的地层单元具有不同的端元组合特征,各个端元皆能够很好地指示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其中端元1可能指示了沉积物在沉积后受到次生风化作用强度特征;端元2可能指示了生物成壤过程和农业耕作活动等对沉积物的后期影响;端元3可能代表了沉积过程中受到风成动力作用的特征;端元4比较明确地指示了特定物源条件下流水动力环境.将端元分析与野外沉积学宏观特征相结合,在此全新世地层剖面鉴别出6次特大古洪水事件.通过沉积物粒度端元分析,表明该模型在鉴别沉积动力环境和物源特征方面具有很好的作用,对于从河谷黄土古土壤剖面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具有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4.
中国黄土高原的黄土-古土壤风尘堆积序列具有粒度细、沉积速率高和连续性好等特征,是古气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土沉积物在轨道尺度上与全球气候关系密切,可以记录千年-百年尺度的快速气候事件。中国黄土古气候学取得的核心成果之一,就是磁化率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替代性指标,然而,磁化率在古气候研究中存在多解性,导致其在高分辨率研究中应用较少。文中选择黄土高原的赵家川和巴谢剖面磁化率数据,通过与格陵兰冰心和中国石笋等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进行对比,发现赵家川剖面磁化率记录了4次Heinrich事件,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了全新世以来新仙女木、9.2 ka和4.2 ka 3次气候快速恶化事件。通过对比分析巴谢剖面磁化率记录的3次快速气候事件及其可能的驱动因素,认为太阳辐射减弱可能是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关中地区全新世黄土磁化率与气候要素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测定和对比关中黄土剖面的磁化率数据,依据磁化率与温度、降水量回归方程,对该区全新世气候要素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全新世中期年平均温度约为13.00℃.计算得出的关中地区古温度值比其他资料估算值普遍偏低,古降水量值与其他资料估算值接近.因此,在计算全新世温湿期温度时,应加上校正值1.50℃才与实际值相符.古降水量可以作为当时的降水量考虑.计算全新世气候要素应以磁化率高值段的平均值为依据.由于该区黏土物质迁移等影响,古土壤磁化率高值段一般不能代表该层段的气候要素,而是表征上层段最温湿阶段的气候要素.  相似文献   

6.
沉积物中保留下来的信息载体可较准确地反映古环境变化,沉积物粒度与磁化率是沉积物中反映沉积环境变化的重要指标.研究了长江下游南通段河漫滩沉积剖面的粒度和磁化率特征,由此识别出长江下游南通段现代洪水事件.粒度分析表明,样品偏态系数为负偏,表明沉积物粒径总体相时较大,反映水流量大,搬运能力强.根据砂、粉砂、粘土百分含量变化,可将剖面分6层,呈粗-细-粗-细-粗-细变化.这与磁化率特征是一致的,磁化率呈高-低-高-低-高-低变化.将磁化率、中值粒径和近百年降水量变化对比分析发现,磁化率与沉积物中值粒径呈负相关关系.而沉积物粒度与降水量呈正相关关系.推断第1、3、5层的沉积特征指示该阶段水量较大(洪水期),第2、4、6层沉积特征指示水量较小,约130 a以来长江下游南通段至少发生3次较大的洪水,其中第5沉积层对应的洪水规模可能最大.  相似文献   

7.
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变特征进行系统研究,建立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古土壤沉积年代序列,揭示其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变迁规律,为预测西安地区乃至中国和全球未来环境的发展趋势提供依据.通过对西安白鹿塬刘家坡典型剖面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地层的岩性描述、地层划分和对比,结合泾阳县新庄村AMS14 C的年代测定和其他学者的测年数据,建立了该地区全新世以来黄土沉积年代序列.根据磁化率气候替代指标显示的曲线特征,阐述了这一替代指标在剖面上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该黄土剖面所反映的东亚冬、夏季风强弱变化特点,论证和详细分析了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环境变化的特征和规律,进而对该剖面磁化率曲线特征与其他学者的孢粉谱建立的温度曲线对比,对西安地区全新世以来古气候的阶段性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论证.将西安地区10 000年以来的气候演变划分为7个气候阶段.  相似文献   

8.
应用端元模型分析法对天水赵家崖(ZJY)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粒度数据进行反演,分离出4个端元组分.结果表明,由于古泥流是在流水作用下对黄土物质搬运沉积的产物, ZJY剖面野外观察发现及室内0.1 mm颗粒筛选判定的3期7次泥流事件均表现为上层端元1相对富集,而下层端元4富集的现象,反映了泥流沉积物的正粒序特征.通过与淮河上游卢庄村古洪水SWD粒度端元分析对比发现, ZJY剖面古泥流端元组成更为复杂,且分选更差,反映出古泥流与古洪水SWD搬运沉积动力的差异,进一步证明ZJY剖面野外观察发现的3期共计7次泥流事件的真实存在.  相似文献   

9.
渭河阶地全新世成壤过程及人类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陕西眉县清湫村全新世黄土剖面的野外考察研究、粒度分析和磁化率测定,揭示了在渭河阶地自然地带性土壤褐土的形成过程中,由于气候恶化和风尘堆积,以及仰韶文化期人类农业耕垦和聚落建设活动的影响,造成了某些区域全新世古土壤分裂为两层的现象.根据清湫村全新世黄土剖面层序模式,论证了全新世时期风尘堆积仍在继续,古土壤覆盖层亦具有风尘堆积的性质,但是它们受到历史时期人类耕作活动的改造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总结渭河流域环境研究的主要问题和方法,以期为改善和研究该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整理分析渭河流域环境研究资料的基础上,从渭河流域环境研究的主要方法、主要内容以及研究的区域等方面入手,分析了渭河流域环境研究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渭河流域环境研究的重点区域是渭河流域中游段,即宝鸡峡—咸阳铁桥段,次重点区域是渭河下游段,即宝鸡—潼关段,非重点区域是渭河上游段,即渭河源头—宝鸡段。结论应加强渭河上游及主要支流的环境研究工作,增强不同流域段相互关系的研究,对重点区段的环境研究应采用多种方法结合进行。  相似文献   

11.
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的估算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中国四大江河(长江、黄河、海河、淮河)古洪水研究的成果,提出了在冲淤变化型河床上进行古洪水行洪断面面积估算的方法,即将估算的断面面积分为三个部分;现代均衡断面面积、古洪水均衡断面面积和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应用结果表明,次洪水冲刷断面面积往往占总过水断面面积的比重较大,不可忽略。  相似文献   

12.
四川联合村金矿是超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矿床位于两个大地构造单元的断层接合部位,特殊的地质环境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源,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矿床地质特征.笔者以地质观察和测试资料为依据,研究认为该矿床是以沉积地层为主要矿源层,以低温弱酸性强还原低盐度的混合流体为搬运介质、以断裂构造控制矿体就位的浅成低温热液矿床.总结的找矿标志对区内找矿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以区域地质背景、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体地质特征为基础,讨论了七峪铜矿的成矿地质条件,并与已知的胡家峪—蓖子沟型铜矿床相类比,认为该矿床是沉积变质型矿床。  相似文献   

14.
河南老湾金矿床40Ar/39Ar定年及铅同位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河南老湾金矿床为桐柏山北坡金银成矿带的主要组成矿床 ,矿床分布受龟山岩组、老湾花岗岩和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单矿物的 4 0 Ar/ 39Ar定年方法测得金矿床的成矿年龄为 ( 91.5± 1.0 ) Ma,即金矿床形成于燕山晚期。铅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晚期形成的老湾花岗岩为矿床形成提供了成矿热液和主要的成矿物质 ,龟山岩组变质岩为矿床的另一个物源  相似文献   

15.
安徽省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床地质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安徽省全椒县范水洼金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矿床的赋矿围岩为上寒武统琅琊山组的泥质条带灰岩,矿区内主要构造有断裂和皱褶,主要蚀变矿化类型有硅化、黄铁矿化、碳酸盐化、萤石化以及金矿化。对矿床的控矿条件进行分析,认为地层层位和岩性、地质构造条件以及围岩蚀变是矿床主要的控矿因素,初步研究认为该矿床可能为卡林型金矿。  相似文献   

16.
存款保险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前提.它是应对金融恐慌的制度安排,也是解决金融机构市场退出的重要途径.存款保险制度不仅保护存款人利益,而且也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工具.以存款保险制度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存款保险制度的正面效应和负面效应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存款保险制度框架的具体构想.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台州市大寺基银铅锌矿矿区的地质概况、矿床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得出大寺基银铅锌矿是火山热液形成中低温热液及构造类型矿床,成矿时代属燕山晚期,并且根据燕山晚期火山活动的特点总结了找矿标志和预测了今后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8.
文章对安徽和县香泉铊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矿床的围岩为奥陶纪红花园组微晶灰岩和微晶白云岩,矿化受断裂和硅化角砾岩带控制,主要蚀变矿化类型有重晶石化、萤石化、硅化、褐铁矿化以及铊矿化。矿床中铊含量很高,w(Tl)最高可达0.23%,铊在矿床中主要以独立的含铊矿物和分散状态2种形式产出,此研究成果为日后该矿床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9.
在回顾国内外对储蓄分流的相关研究基础上,分析了我国居民储蓄变动的趋势,通过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效应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强化居民储蓄分流效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