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成语“一日三秋”来源于《诗经·王风·采葛》。其全诗如下: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篇小诗,古今注家有种种解说。《诗序》说是“惧谗”之作,《传》《笺》《疏》解释为臣子担心国君听信谗言,一日不见国君如同三秋。  相似文献   

2.
“先生如达”,是《诗经》中周民叙族事性史诗《生民》里的一句。秦汉以来,有关的传疏注释不少,但往往是歧义纷逞、各执一端,以致使读者很难把握要领,索得确解。并且,由于此句是关于周始祖后稷诞生时“灵迹”的追述,理解不确,不仅直接影响着对下文诗句的准确理解,同时,也大大影响着对后稷历史传说原貌的再认识。因而有加以重新探讨的必要。对于“先生”的理解,分歧不太大。多数注释以为是“首生”(朱熹《诗集传》)、“初生”、“第一胎生”(高亨《诗经今注》)的意思,即是说,姜嫄“禋祀”(祭祀主生子之神)于郊而后,践履巨人足迹有  相似文献   

3.
《诗经·氓》是我国古代一首著名的叙事诗。诗中描写了一位姑娘同氓结识,受氓诱骗而结合,直至感情破裂被遗弃的生活片断,从而表达了我国古代妇女在婚姻上受压迫,受伤害这一主题。诗中人物性格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感人。诗歌是从两人热恋场面的描写开始的,“氓之蚩蚩,抱布贸丝。”氓表面看起来是一位淳朴质厚的人,他带着布匹来交换蚕丝。这样一位既憨厚老实,又聪明勤劳的青年,怎能不让姑娘动心呢?其实,氓又是一位很有心计的人,他并不是真心来换丝的,而是来和姑娘商量结婚大事的。由于两人从小就认识,(“总角之宴,言笑晏晏”)彼此还是有一定…  相似文献   

4.
赋、比、兴一般称为三种创作手法,它是从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创作中总结出来的艺术经验,后来成为我国古代美学的一组重要范畴。它最早见于战国时代《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为“六诗”中之“三诗”,后来亦称“三义”。《周礼》对“三诗”没有作出具体解释。汉以后对之解释、引申、发挥日多,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由于古代文学家、理论家对“三义”的研究、讨论,都是联系着《诗经》创作的实例、《易传》之“立象以尽意”的命题以及诗歌创作中形象思维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欧阳修《诗本义》是宋代《诗》学滥觞之作。欧公一反汉唐以来“疏不破注”墨守章句训话的解经模式,首开“疑”经“惑”传之风,对于《诗》之大义,主张“以人情求之”,反对悖情逆理之迂说;对于《诗》之文辞,则主张舍迂从简,舍曲从直,批评增字改经强合己意之臆解;对于诗旨则主张本诸文学探诗意,自出议论立新说,还提出诗辨本末,篇别时世之论。总之,于《诗经》作品、毛郑旧注及有关经学问题皆有辨析,创见颇多,凡其所云,盖属空谷足音之论。自此之后,宋人解说《诗经》开始摆脱毛“传”郑“笺”束缚走上自出议论的新途,“新义日增。旧说几废”,“宋学”遂告形成。  相似文献   

6.
《论语·为政》有: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关于“思无邪”的解释颇有争议,因而影响了对孔子引用这句话意图的解释。文中从语言的角度考证,认为这是读《诗经》的原则,并不是对《诗经》内容的概括。  相似文献   

7.
古代汉语和古代文学等相关教材都收录《诗经.卫风》中的名篇《氓》。长期以来,人们对《氓》中"靡室劳矣"句的解释纷纭。本文立足诗句中关键词语的释义,结合诗歌的具体语境,对已有的常见注释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对此诗句理解为"不以室家之务为劳"的具体例证。  相似文献   

8.
说诗经《卷耳》篇主人公即采卷耳者,最有影响的是朱熹的《诗集传》。在《卷耳》首章四句(“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下朱熹曰:“赋也。后妃以君子不在而思念之,故赋此诗。托言方采卷耳、未满顷筐,而心适念其君子,故不能复采,而寘之大道之旁也”。(引见《诗集传·卷耳》,重点号是笔者所加,下同)朱熹对“赋”有特定的解释,他在《葛蕈》首六句下第一次出现所谓“赋”下释“赋”曰:“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也。”“直言”,就不是“曲言”,亦不是“隐  相似文献   

9.
严羽《沧浪诗话·诗辨》云:“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此处诗品是指诗的品性风格。刘熙载《艺概·诗概》说:“诗品出于人品。”这就是所谓“诗如其人”。一般说来,诗人的作品风格多与诗人的人品风格有着密切的联系,文山诗尤其是如此,它完全是诗人自我性情的真诚表露,可以说,文山诗的风格与文山先生的性情品格基  相似文献   

10.
释“士”     
《邶风·匏有苦叶》:“士如归妻,迨冰未泮。”《卫风·氓》:“于嗟女兮。无与士耽。”《郑风·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郑风·溱洧》:“士与女。”诗中“士”都指男人,非公卿大夫士之士。  相似文献   

11.
“琅当”是个叠韵联绵词。它最早见于: 《汉书·西域传上》:“阴末赴锁琅当德,杀副以下七十余人。”又《王莽传下》: “以铁锁琅当其颈。”颜师古注曰:“琅当,长锁也。” 所谓长锁,即今之铁锁链。若以此释验于传文中,则殊为不辞。清·王筠曾指出:“说长锁固不误,然铁锁琅当相连,似不可如此说之。琅当,叠韵,盖形容拘系牵曳之状。”然王氏释为形容词,亦与文意相龃龉。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云:“以铁锁琅当其颈,犹言以铁锁锁其颈。”释为动词拘锁,最切。但此释并未引起后来注家的注意,而只沿袭铁锁链之说。  相似文献   

12.
孔子论《诗》、子夏《诗序》和郑笺在诠释“风雅颂”之“颂”时,均立足于盛德;《诗序》以“美盛德之形容”释之,郑玄径释之为“容”,并将其意义界定为德行广大崇高,至于“光被四表,格于上下,无不覆焘,无不持载”。后代的学者愈来愈倾向于离开盛德这一基本点,把《诗序》、郑笺所说的“形容”或“容”理解为舞容,严重误解了先儒的本意,模糊了先秦至汉代《诗经》学对帝王德行的高标准、高要求,也模糊了这一时期《诗经》学的特质。“风雅颂”再加“赋比兴”被称为六义,为历代《诗经》学的核心范畴。今人在诠释赋比兴时,喜欢称引朱熹《诗集传》的说法,但往往以为朱熹把比解释为修辞学中的比喻。实际上,朱熹《诗经》学中比并非修辞层面上的比喻,而是更高一层的“作诗之法度”;被人们称为比喻的篇章,《诗集传》往往释之为赋。  相似文献   

13.
《西征赋》注:《淮南子》曰:“大道含吐阴阳,而章三光”。许慎曰:“三光,日月星也”。鸿按:《淮南子·原道》曰:“横四维而含阴阳,纮一宇宙而章三光”。许即注《原道》此文后凡引《淮南子》,但出篇名。《七发》注:《淮南子》曰:“昔冯迟太白之御,六云霓,游微雾,鹜忽荒。”许填曰:“冯迟  相似文献   

14.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15.
朱东润先生对宋初诗人梅尧臣的研究致力颇深,著有《梅尧臣传》、《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和《梅尧臣诗选》,对诗人的创作、生活和所处的时代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在校注梅氏诗文方面也有独到之处。本文拟就《梅尧臣诗选》(下简称《诗选》)注提出一些粗浅的看法。《诗选》的注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在考证作年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阐明诗旨。二、对有关史实、人物、掌故、成语和疑难诗句进行解释。三、引用诸家评语作为注解的补充。  相似文献   

16.
《易经·泰卦》云:“小往大来”。其爻辞云:“拔茅茹以其汇,征吉。”王弼注云:“茅之为物,拔其根而相牵引者也。茹,相牵引之貌也。三阳同志,俱志在外,初为类首,己举则从,若茅茹也。上顺而应,不为违距,进皆得志,故以其类征吉。”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似拔茅,举其根相牵茹也。以其汇者,汇、类也,以类相从。”《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其爻辞说:“拔茅茹以其汇,贞吉亨。”王弼注云:“居否之初,处顺之始,为类之首者也。顺非健也,何可以征?居否之时,动则入邪,三阴同道,皆不可进,故茅茹以类贞而不谄则吉亨。”孔颖达《正义》云:“拔茅茹者,以居否之初,处顺  相似文献   

17.
陶渊明移居南村,其事见于陶集《与殷晋安别并序》和《移居》诗第一首。但对其移居的时间,则众说不一。综观宋代以来诸注家谱家意见,大体有以下四种:一、移居在义熙六年。此说出元人李公焕。李笺本《陶渊明集·戊申岁六月中遇火》诗后题云:“靖节旧宅,居于柴桑县之柴桑里,至是属回禄之变,越后年,徙居南里之南村。戊申岁是义熙四年,“越后年”,即义熙六年。李笺本是最早的陶集注释本,故后人论陶渊明移居南村,多从此说。按李氏此说盖来源于南宋吴仁杰的《陶靖节先生年谱》。吴《谱》  相似文献   

18.
枣庄方言古语词例释(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3.艮gn[k] 枣庄方言中,“艮”一般作形容词,其义有二:(1)(食物)坚韧而不脆,如:“这罗卜发艮,不好吃。”(2)说话生硬,或形容其性子直,如“这人说话真艮!”“这个人真艮!”“艮”有时亦作动词,如“艮牙”,即“硌牙” 《唐韵》、《韵会》、《正韵》拼“古恨切,根去声。” 《集韵》:“胡思切,音痕,元平声。” 《论文》:“艮,很也。从匕,目,犹目相匕,不相下也”段注:“会意。‘目相匕’即目相比,谓若怒目相视也,很之意也。” 《方言》:“艮、坚也。”注:“艮、皆名石物也。” 《广雅·释诂》:“艮,坚也。” 《广雅疏证》:“《说卦》传云:‘艮为山,为小石’,皆坚之义也。今俗语犹谓物坚不可拔曰艮”。 可见,艮之本义为坚,词义引申,为说话生硬,性子直。 杨雄《太玄经》:“象艮有守,”注:“艮、难也。” 《来生债》一折:“正末云:‘他也中吃,也中穿。’磨博士做咬银子科,云:‘中吃中穿?阿哟! 艮了牙也!”  相似文献   

19.
“所”字在古代汉语法语教学中是个难点,在现代汉语语法教学中也较复杂。笔者从教学实践出发,试图从“所”字用法古今沿革的历史轨迹中,找出某些继承和发展的线索。管陋之见,谨述如下:一首先,谈谈“所”字用法古今沿革基本一致的方面。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解释:“所,伐木声也,从斤,户声。〈诗〉曰:‘伐木所所’,疏举切。”清段玉裁在  相似文献   

20.
关于《诗经·卫风·氓》中"氓"的解释及"氓"的身份,历来众说纷纭,影响到对全诗内容的理解。经考辨,"氓"是一个政治地位很低的阶层,诗中的婚姻是一桩"门不当户不对"的婚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