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以佐哈尔的多元系统理论为基础,着眼于近代特殊的历史文化状况,探讨林纾、严复、鲁迅及林语堂基于中国近代文化状况的不同态度对他们选择翻译策略的影响.得出结论,翻译策略的最终决定因素是译者本人,而翻译策略的选择实际上是一个主观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鲁迅与林语堂作为中国译学史和翻译史上一个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们翻译活动的同与异可以梳理为三个层面:拿来与送去,异化与归化,直译与美译。他们的差异表明:译者的主体性是文学翻译的主要决定因素,不同译者的文化态度在他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和鲁迅同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他们又在同样的时间在北京和上海居住过,但他们彼此却从未交往,甚至避免和对方见面,这是为什么呢?  相似文献   

4.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文学史上,鲁迅与嵇康都是中坚与桥梁。他们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开垦着人类的精神荒漠,于黑暗之中燃起生命的火光,并甘于带着流血的脚踵,用先知的预言,呐喊出智者的尊严和社会的病根。尽管由于时代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他们的相通之处并不在具体的思想信仰与理想追求层面上,但在文化人格方面,鲁迅与魏晋时代有着深刻的精神联系,尤受嵇康思想的影响。笔者就二人作一比较考察,旨在凸显出鲁迅对嵇康心灵的千载呼应所产生的"异质"与"同构"。  相似文献   

6.
鲁迅和林语堂以各具特色的翻译实践和理论表述,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的译坛.他们在翻译的对象选择、直译意译观念及欧化问题等方面,既存在共识更存在分歧.对这些问题的爬梳和比较,以期进一步澄清他们在翻译观上存在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诸多文化名流都对弘一法师推崇备至,鲁迅也不例外。虽说他们之间没有交往,但从鲁迅的一则日记上不难看出,他对弘一法师是尊敬的。这则日记写于1931年3月1日:星期。晴。上午赠长尾景和君《彷徨》一本。午后往内山书店,赠内山夫人油浸曹白一合,从内山君乞得弘一上人书一纸。  相似文献   

8.
鲁迅在文化视阈下呈现女性悲剧,林语堂在自然视阈下呈现女性喜剧,其女性叙事大相径庭,为现代女性文学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话语版本。然而,鲁迅和林语堂以关怀女性为核心的意义生成方式和话语言说方式,往往因为"二元对立"法则变异为某种文化权利符号的政治解读功能。其实,"文化形成"和"自然造物"是中国现代女性乃至当代女性必须面对的文化叩问。应改变论高下比优劣的批评模式,以"文化"观照"自然",跨越"文化"与"自然"二元对立的话语围栏,从不同话语表述入手,探寻鲁迅和林语堂"二元"走向的思想意脉,在女性研究的框架内解构女性思想启蒙和身体解放不期而遇的文学意向,探寻"二元"和解的文学图景。  相似文献   

9.
日本与韩国的鲁迅研究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和时代特征。以鲁迅在本国的影响研究及鲁迅与本国或他国作家的平行研究为重点,在鲁迅及其作品的本体研究上也以新视角开辟了诗学研究、意象研究等新领域,是中国鲁迅研究的有益参照。中、日、韩三国已围绕鲁迅资源形成了较发达的研究体系,有望进一步拓展为东亚鲁迅研究,但社会状况、民族文化的差异和学术上的分歧不容忽视,应以激活鲁迅研究的学科生命力为核心,促成平等多样的东亚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米兰·昆德拉所处的时代不同,但是由于社会环境、时代氛围和文化背景有着大致相似之处,因此他们在小说形象塑造、文化品味上表现出了许多精神上的同构,他们都塑造了知识分子孤独者形象和争取个性解放的女性形象,都强烈地反对专制制度,关注在这种专制制度下人们的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对林语堂的语言学成就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音韵学方面和现代方言方面。文章探讨了林语堂对古代汉语方言研究做出的不可磨灭的成就,得出了林语堂这位语言大师对古代汉语方言有着深入的研究、对现代汉语方言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文章主要从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林语堂在20世纪20—30年代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吸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3.
文章主要从历史语言学和描写语言学的角度,论述了林语堂在20世纪20-30年代对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吸收和传播。  相似文献   

14.
林语堂是远近闻名的"幽默大师",他的名字总是和"幽默"相连.他是第一个把幽默引入中国的人,在其创办的<论语>和<人间世>中,他大力提倡幽默和性灵文学.他不仅创作了上百篇别具情趣的幽默散文,而且还把幽默上升为理论.他的幽默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呈现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林语堂的翻译活动前后跨越了半个世纪,历经了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美国20世纪50年代反文化运动和现代性的冲击。他的译品,就犹如他的创作一样,带有鲜明的中西合璧的文化色彩。林语堂通过通俗的艺术方法为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在西方文化世界的传播做出了卓越贡献。由林语堂编译的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文名《孔子的智慧)》较为完整地表达了林语堂的孔子观,也系统地向西方介绍了儒家学说,对促进西方读者了解中国传统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林语堂的翻译思想、The Wisdom of Confucius的编译内容、林语堂《论语》的英译本都具有深刻的学术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鲁迅重视野史杂说,认为所谓的正史由于受官方意识的影响,历史的真相往往被遮蔽。由于考证是了解历史真相的重要手段,因此鲁迅在整理古籍以及从事文学创作的过程中,非常重视考辨史实,反对主观或片面的判断。鲁迅主张治史应以服务于现实为目的,并以破除旧文明、创造新社会的观念为主旨来评判历史的得失。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他深厚的史学素养。  相似文献   

17.
自从鲁迅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发表后,药、酒与魏晋士人的关系一直是魏晋文化研究中一个不断被重提的话题。在“身体”研究的视域下,这一问题也可以被重新思考,因为药、酒与魏晋士人发生的恰好是身体上的关联。吃药可以长生,喝酒可以避祸,药、酒可以使身体生命暂时得以保全和安置。这不是魏晋士人服药饮酒的终极目标,药、酒对于他们而言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意义,即在老庄哲学的引导之下,借助药、酒作用于身体后的发散和催化,力图让作为肉身存在的个体化的自我消解,与生命的本体相接,从而完成由“有身”到“无身”的超越,彻底摆脱生命存在的悲剧感。  相似文献   

18.
对丁玲与林白均在各自的时代以先锋的姿态在创作道路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转型加以评述,认为她们的创作从关注自身到放眼社会,扩大了女性文学的视野,这无疑是一种进步。  相似文献   

19.
中国人与英美人思维模式的差异,致使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在用英语写作时往往按汉语文章的结构组织英语语篇,写出“英语的肉、汉语的骨”的文章。英语文章的宏观结构表现为:含有篇题句的开头段;按篇题句展开并突出主题句的若干主体段;总结主体段要点或重申、回应篇题句的结尾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