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印楝素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活性最强的拒食剂,被认为是最适合于商品化开发的植物源杀虫剂。通过对印楝种子消毒时间、不同有机溶剂萃取方法、萃取液旋转蒸发温度、时间等条件进行了摸索,最终通过液质联用技术从印楝种仁内生菌发酵液、菌丝体提取液中均检测到印楝素A,为印楝素制剂的开发提供了一条可供参考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究印楝细胞培养物控制害虫的效果,本文通过诱导幼叶、继代培养获得印楝的松散型愈伤组织,再经振荡培养获得悬浮细胞培养物;然后采用二氯甲烷溶剂浸提愈伤组织、悬浮培养物及悬浮培养细胞,制备相应的浸提液;用二氯甲烷分别将这些浸提液稀释成含0.003%印楝素A的控虫工作液,用其分别处理黄粉虫幼虫,在12d内,考察其控虫效果.结果表明:3种浸提液的致死效应明显高于阴性对照,其中,第9天的最大致死率达到20%,但它们要明显低于0.003%印楝素乳油农药的处理;3种浸提液对幼虫的虫体质量、拒食和趋避作用等方面效果较好,均达到印楝乳油杀虫剂的控虫水平.印楝细胞培养物经一步浸提后,直接用于控虫制剂的生产,可以节约分离、提纯印楝素等生产性成本.  相似文献   

3.
本文广泛介绍印楝的用途,重点介绍了印楝作为杀虫剂和在医药方面的作用,并阐明印楝在城市绿化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采用乙醇-无机盐双水相技术,研究了从国产新楝果核中提取印楝素的工艺.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探讨了无机盐的质量浓度、提取时间、料液比对印楝素提取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正交提取、双水相体系纯化印楝素的最佳条件是:无机盐浓度为0.62g/mL,提取时间为1.5h,料液比为1∶10(g∶mL),此时印楝素的提取率为1.23%.  相似文献   

5.
张效忠 《汉中科技》2007,(5):I0002-I0002
一、生物杀虫剂:0.3%绿晶印楝素印楝素是世界公认的高效、广谱、纯生物性植物源农药,是植物源杀虫剂的杰出代表,几乎达到了作为理想农药的各项标准:广谱,对天敌干扰少、对人畜无明显毒性,不会造成植物药害,在环境中能自然降解。  相似文献   

6.
甲醇提取印楝种仁成份的HPLC-MS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分离测定甲醇萃取印楝中的印楝素及三萜类物质,利用质谱研究十种印楝主要萃取成分。讨论其质谱的裂解特征,利用液一质联用(HPLC-MS)方法对印楝萃取物的主要成分进行定性结构分析,讨论萃取物中九种主要成分的结构,它们分别是:(1)azadiraehfinA;(2)azadirachtin;(3)azadirachtin;(4)salannolactame-21;(5)21-oxo-ochinollde;(6)6-desaeetylnimbin;(7)nimbin;(8)salannol;(9)salannino  相似文献   

7.
微波萃取印楝叶中的印楝素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应用经改造的家用微波炉为主要设备,对微波萃取印楝干叶中印楝素作了L9(34)正交实验.考察了4个因素:微波辐射时间、微波功率、溶剂用量、洗涤滤饼的溶剂量对提取率、溶剂回收率、印楝素总质量分数3个指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每4.5g印楝干叶,微波萃取印楝素的最佳组合为辐射时间80s,微波功率365W,溶剂用量100mL,洗涤滤饼的溶剂量10mL.  相似文献   

8.
印楝茎尖组织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印楝是世界公认的能提炼无公害生物农药的优良植物.对印楝茎尖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技术研究,可最大限度保持母株优良特性,为实现印楝优良无性系工厂化育苗打下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9.
对印楝油进行皂化得到了印楝油的总脂肪酸,将总脂肪酸甲酯化得到总脂肪酸甲酯,用GC-MS联用仪测定其中所含高级脂肪酸.结果表明印楝油中含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硬脂酸,花生酸等十种高级脂肪酸成分.  相似文献   

10.
印楝、印楝杀虫剂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印楝是一种耐旱速生的亚热带或热带树种,是世界公认的优秀生物农药。它不易受病虫危害,是防风固沙、改良水土和治理生态环境的优良树木。印楝杀虫剂无残留,可减缓害虫的抗药性,对脊椎动物的毒性极低,对鸟类、鱼类、蜜蜂、蚯蚓等非靶标生物安全,对捕食性蜘蛛、捕食性蟋蟀、捕食性甲虫、寄生蜂等害虫天敌无明显的毒性,在环境中无残留,是用于蔬菜、果树、茶叶等作物的理想农药。  相似文献   

11.
 绿盲蝽(Apolygus lucorum(Meyer-Dür.))和葡萄斑叶蝉(Erythroneura apicalis(Nawa))是常见的葡萄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葡萄产量和果实质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为筛选有效防治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植物源杀虫剂,本实验探究了0.5%藜芦碱、0.6%氧苦·内酯水剂、5%天然除虫菊素、复合楝素杀虫剂、鱼藤酮杀虫剂和复合烟碱杀虫剂等植物源杀虫剂对不同地区葡萄绿盲蝽和斑叶蝉的防治效果。在成都实验点,6 种植物源杀虫剂对绿盲蝽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其中0.5%藜芦碱的防效稳定,防效在60%以上。在石家庄实验点,复合烟碱杀虫剂对绿盲蝽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高达70%以上。在银川实验点,0.5%藜芦碱对斑叶蝉一代成虫和二代若虫的防治效果都最好。在南疆实验点,5%天然除虫菊素对第一代葡萄斑叶蝉成虫防效最好,达100%。0.5%藜芦碱、复合烟碱可作为防治绿盲蝽的有效药剂,5%天然除虫菊素可作为防治葡萄斑叶蝉的有效药剂,在葡萄无公害生产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木本植物材料——印楝,通过组织培养建立快繁体系,然后对其进行冷驯化处理,并分析检测印楝植物体内抗冻蛋白.主要结果如下:①冷驯化处理后印楝的总蛋白一些表现为量的增加同时会有新的蛋白产生.但脱驯化或处理时间过长时,抗冻蛋白在量的表达上会有逐渐减少或消失的现象.②在对印楝的冷驯化中,发现不同的温度处理后蛋白稳定存在的时间不同.抗冻蛋白出现的最早时期为5℃处理2周左右,印楝能耐受的稳定最低温为5℃,所持续的最长时间约为20d.在0℃低温处理后,虽然在处理初期(0~15d)也有抗冻蛋白的产生,但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这种差异逐渐减少,在处理30d时完全消失.③得到了分离纯化的抗冻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6×104.  相似文献   

13.
生物农药——未来农药的理想选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生物农药是人们减少污染、回归自然的一个必然选择。与化学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具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和清除杂草方面,生物农药的应用前景广阔。详实介绍阵内外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是食品安全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农药自1938年开始在世界上推广应用,20世纪50年代末农药残留问题凸现。1962年出版的Silent Spring一书揭开了农药残留问题的序幕。随着农药毒理学的发展,食品中农药残留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重视。食品中最大农药残留限量(MRL)标准,从20世纪60年代到21世纪10年代的60年间下降了100倍。本文从急性参考剂量(ARfD)毒性评估标准的出现、农药毒理学的发展、同类农药的累积毒性、农药手性化合物的毒性差异等方面,讨论未来农药残留面临的新挑战。提出风险评估、探明污染源、清洁化生产、无公害治理等可作为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主要阻控技术。  相似文献   

15.
农药精确使用原理与实施原则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对比分析精确农药使用和传统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精确农药使用系统原理,并根据相关技术发展趋势和我国国情提出了实施精确农药使用的操作实用性原则、渐进阶段性原则、整体协调性原则。  相似文献   

16.
植物性农药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植物性农药的历史与现状,分析了植物性农药发展迟缓的原因。结合工作实践,对未来植物性农药的发展作了适当探讨。  相似文献   

17.
农药对环境的影响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药在防治农作物病虫害,保证农作物正常生长,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上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但其对环境的污染和生态的破坏也十分严重.文章通过概述我国农药生产发展的基本现状及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表明农药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正、负两方面的影响.通过对我国农药污染防治的探讨,突出介绍了现代农药的发展及生物农药在环境可续发展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农药残留检测新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人们对食品和环境中农药残留污染问题的高度重视,农药残留的检测技术也快速发展.综述了样品前处理方法及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对近年来出现的一些新技术和新动态作了简要介绍,总结了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以期为农药残留分析检测技术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