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邓杨  袁犁 《科技咨询导报》2007,(33):92-92,94
城镇形象是城镇给人的综合印象,是城镇内在精神、文化、性格的外在表现。面对我国小城镇建设高潮,特别是一些历史文化小城镇特色保护与建设面临的问题,笔者基于小城镇形象设计CIS原理,切入历史城镇外在形象背后的本质识别特征进行探讨,从这类小城镇的理念形象识别、行为形象识别以及视觉形象识别三方面入手分析,提出历史小城镇内外在形象聚合塑造与识别保护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空间分析技术的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城市景观格局正在持续不断变化.揭示城市景观空间格局及其变化过程,对指导城市的发展和规划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烟台市的芝罘区、开发区、莱山区和福山区的景观特征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RS)技术获取不同时段的景观信息,在地理信息系统(CIS)技术的支持下,运用各种景观空间定量分析模型分析和模拟烟台市景观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3.
小城镇的城市建设与发展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小城镇景观的合理规划与设计对小城镇建设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小城镇景观规划设计要结合自然景观、人文景观2个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重点突出小城镇的特有风貌.  相似文献   

4.
朱谱清 《工程与建设》2006,20(4):327-328,331
随着小城镇建设的深入开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景观风貌问题日益突出。文章通过对宁国市胡乐镇集镇新区规划的实例分析,探讨了如何塑造景观标志突出、整体环境和谐的小城镇形象。  相似文献   

5.
提炼和宣传创新精神可以借鉴企业建设形象识别体系(CIS,即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的做法,在理念(MI,即Mind Identity)、行为(BI,即Behaviour Identity)、视觉(VI,Visual Identity)等方面体现有自己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同时,由于学生有规律的流动性,校园文化在传承性方面更需要给予注意。  相似文献   

6.
随着高等教育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塑造高校形象,应该成为高校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文章通过借鉴企业CIS分析了高校形象塑造中理念识别、行为识别、视觉识别的内涵,阐述了高等学校导入CIS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对塑造高校形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浅谈中国小城镇特色形象的营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晓亮 《科技信息》2009,(4):279-280
我国城镇化正处于起飞阶段,小城镇建设方兴未艾。地方政府为了追求规模效应,难免急功近利,导致小城镇建设无序扩张,难以打造良好的形象,造成千镇一面的城镇形象景观。笔者认为,小城镇建设必须加强理论指导和科学规划,营造出高品位、富有特色形象的小城镇。  相似文献   

8.
以深圳市为研究区,利用空气质量监测站点PM2.5浓度数据,选取类型水平的景观类型所占比例(PLAND),边缘密度(ED),以及景观水平的蔓延度(CONTAG),斑块数量(NP)和斑块平均面积(AREA_MN)共5个景观指数,并结合道路长度、餐饮点分布数量、海拔和土地利用类型等影响PM2.5浓度的因子,运用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方法,探究深圳市土地利用和城市景观格局对PM2.5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地利用中,植被对PM2.5浓度的削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城市各类型景观格局特征中,组成特征(PLAND)和结构特征(ED)对PM2.5浓度的影响显著;3)城市整体景观中,景观水平的破碎度与PM2.5浓度关系密切。研究结果可以加深对景观生态学中过程–格局相互作用的认识,为大气污染防治和城市景观格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在监测数据缺失的情况下,提供一种借助景观指数估算PM2.5浓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高宇飞 《科技信息》2013,(18):58-58,74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正迎来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期。高职院校应该如何发展,在竞争中求生存,归根结底还在于塑造良好的学校组织形象,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本研究通过CIS理论体系,主要阐述高职院校组织形象塑造问题,通过理念识别(MI)、行为识别(BI)、视觉识别(VI)、教育质量、办学特色等方面进行塑造,提升高职院校组织形象。  相似文献   

10.
旅游形象设计和建设已经成为当今城市旅游发展的战略武器和竞争策略,通过对泰安市城市旅游形象设计与塑造进行实证研究,将泰安市总体旅游形象定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山城一体的旅游观光与接待城市.还依据企业形象设计(CIS)和地区形象设计(DIS)的基本理论,提出了泰安市的理念形象(MI)、视觉形象(VI)、行为形象(BI)以及塑造策略.  相似文献   

11.
建立良好的城市景观体系,是构筑城市空间整体形象和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吉安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城市景观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及景观体系规划重点的分析。探讨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以形成城市整体、统一、有序的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2.
建立良好的城市景观体系,是构筑城市空间整体形象和协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吉安市中心城市总体规划为例,通过对城市景观影响因素、构成要素及景观体系规划重点的分析,探讨城市规划中城市景观设计方法,以形成城市整体、统一、有序的景观体系.  相似文献   

13.
我国小城镇规划引入城市设计理论是个新课题,国内的实践不多。杭州龙港镇在此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本文介绍龙港镇中心区微观规划与城市设计过程,阐述了2方面的成果,一是为突出小城镇的地域性,在地块规划中应用微观城市设计;二是为增加地块的可操作性,探索适合的控制导则,这些将对周边的小城镇规划设计起到示范作用,推动小城镇的城市设计理论方法研究。  相似文献   

14.
文章阐述了我国小城镇特色的五种主要类型,并且研究了我国近年来小城镇发展的主要问题:生态系统的失衡、景观特色的缺乏与无序以及文化内涵的缺失。文章针对现状存在的问题指出加强小城镇规划中特色的塑造,以此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健康有序发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5.
张祖柱 《海峡科学》2008,(6):41-42,46
针对福建小城镇在城镇建设中景观特色的缺失,提出优化福建小城镇总体规划中景观特色应坚持的"五美"原则,提出提升福建小城镇形象特色的思路和动作机制.  相似文献   

16.
南涛 《甘肃科技》2009,25(7):149-150
城市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十几年来我国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但是我国城市景观与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还需要不断努力。目前干旱地区小城镇建设中绿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在整体规划上,必须高起点高标准进行科学规划。  相似文献   

17.
目的在界定理想人居环境基础上,延伸到理想的生物憩息地景观。方法以鄂西神农架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潭风景区为例,改进并应用旅游地形象理论。结果从形象识别、感官识别、主体识别和产品识别4个方面构建了理想的生物憩息地景观识别系统。结论科学理论与旅游规划的结合,是实现理想生物憩息地景观的必由之路。理想生物憩息地景观评价与优化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计量方法的应用,测评体系的建立应为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8.
小城镇多维空间特征及其整合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小城镇特色景观形象的基础在于城镇的空间组合,而这一空间应该具有多维性,即物质构成空间、时间空间以及人们的行为空间三者有机组合形成的多维空间.从物质空间构成、小城镇的时空演化以及人的行为空间的分类着手,进行了多维空间生成及其整合研究,寻求小城镇原生态空间的关系及其形成规律,从而促进小城镇规划设计中时空的可持续性与和谐空间的形成.通过实例对小城镇多维空间整合设计进行了分析与论证.  相似文献   

19.
CIS是企业形象识别系统(CORPORATION IDENTIFICATION SYSTEM)的简称,导入企业形象识别系统不仅能传达企业经营观念与精神文化,反映企业的自我认知和公众对企业的外部认知,加强公司凝聚力,突出企业精神,还可以为企业的再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同,并从企业界拓展到公益文教界等其它社会领域.当代的体育团体是一类特殊的,受经济影响很大的社会实体,中国的CIS企业识别系统与高校体育团体都处于迅速发展的阶段,这里试图通过初步建立中国纺织大学犇犀橄榄球队CIS系统方案的实践过程,及在比赛中获得的国内其它体育团队的CIS系统的经验,从VI(视觉识别)、BI(行为识别)、MI(理念识别)三部分阐述CIS系统导人体育这个特殊团体的可行性分析与实际作用.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河南城镇化推进的战略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阐述全球化与城镇化本质和总结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城镇化趋势的基础上,论述了全球化背景下中国河南城镇化推进的战略重点:(1)加快省会郑州向区域中心城市的快速跨越,实施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发展;(2)谨慎对待和推进小城镇战略,大力推进中心城市战略,实现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的协调发展;(3)重视城镇发展的产业支撑,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部门;(4)实施城镇品位和形象战略,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最后,本文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完善规划体系、改革管理体制、搞好城市经营、防止社会极化等战略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