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展示了由白人强势文化冲击所造成的黑人心灵文化迷失的悲剧。本文从文化霸权的视角来解读这部小说,认为莫里森关注了黑人心灵受白人文化侵染这一遭人忽视的现象,使她的作品在思想深度上不仅超越了前辈黑人作家,也走在同时代人前面。  相似文献   

3.
满涛 《科技信息》2007,(1):29-29,4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代表作《所罗门之歌》描述了美国黑人在文化冲突中的心灵困境。本文通过对姓名、对历史的记忆、天人合一观念等的分析,展示了莫里森小说中丰富的非洲传统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莫里森创作的黑人文学的研究,分析了美国黑人文化的艰难处境,解释了美国黑人文化流失的原因,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5.
王小洁 《科技信息》2009,(19):140-141
《所罗门之歌》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小说,发表于1977年。这部小说取名子《田约》中的《所罗门之歌》,又名《雅歌》。《雅歌》相传为所罗门王所作,讲述了男女之间热烈渴求和追寻对方的动人爱情故事。生活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都为基督徒的美国。莫里森直接以《圣经》的一个文本命名自己的小说,是否有着特殊的寓意?本文从两部作品有关人物的追寻进行对比分析和探讨,以期对莫里森的这部小说进行更深刻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了1993年10月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此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也是迄今获此殊荣的第八位女作家。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妇女,莫里森用她充满感情和饱蘸血泪的笔,以一个女人的眼光来描写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辛酸经历。用她自已的话说,就是要打破“文学界的沉默”,即“在黑人姑娘和黑人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7.
托尼.莫里森是第一位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的杰出的美国黑人女作家。她的作品大部分都与黑人女性的苦难和命运结合。《最蓝的眼睛》和《秀拉》是她最早的两部作品。在这两部作品中,莫里森塑造了两位在白人文化主导的社会里的黑人女性:佩科拉和秀拉。本文论述了两人在白人文化主导下的不同响应,佩科拉成为白人文化的牺牲品,而秀拉则是勇于追求自我的勇士。  相似文献   

8.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2,32(4):73-74,110
托尼.莫里森的作品把人物置于悲情的困境下叙说他们对命运的抗争,反映了美国黑人在极端生存环境下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她笔下形形色色的自杀把黑人内心冲突推向了悲剧极限。本文试从悲剧视角评判莫里森笔下黑人的自杀行为是黑人用身体渗透到种族和阶级斗争中,是黑人由死向生的革命性行为。  相似文献   

9.
冯英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65-66
莫里森的作品总是关于爱以及爱的缺失和扭曲。作家总是把非洲裔美国黑人的爱的扭曲与性压抑的描写相联系。而食物在她的小说中成了这两者间暗喻的纽带。莫里森根据吃和性这人类最基本的本能,选用黑人对某些特定食物的偏好和对性的释放来反映黑人爱的饥渴,而她小说中食物和性的交织也成了她作品的特色之一。  相似文献   

10.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她的小说《宠儿》中运用了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艺术表现形式,深刻地表达出作品的主题,引起了强烈的震撼效果。本文从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入手,阐述了魔幻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在《宠儿》中的具体体现,以及它们怎样表达出小说的主题。  相似文献   

11.
分析了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爱的三部曲小说中,反复使用的模糊叙事手法。认为模糊叙事既是莫里森对黑人传统文化理念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她对现代以读者为中心的创作思想的实践。介绍了莫里森通过人物身份的不确定性、开放式结尾和多种声音叙事等方法达到叙述的模糊效果,同时也激发了读者参与阅读的热情。  相似文献   

12.
在《所罗门之歌》这部小说里,托尼.莫里森扎根于美国黑人传统,用隐喻的语言讲述了美国黑人命名的传统和名字的意义。通过分析小说中的名字以及命名的隐喻,认为小说中的命名既隐喻着美国黑人客体化、同化现象,也喻指美国黑人对于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对于自我身份的了解与认同后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最蓝的眼睛》是美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首位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第一部小说,在小说中她揭示了美国黑人在种族、阶级、性别等多种压迫下审美价值观的扭曲和变态,以及他们对自我黑人身份认同的迷茫和混乱。以皮尔斯符号学的理论为视角来解读《最蓝的眼睛》,可以使读者更深刻地感受到莫里森对美国黑人社会独特的观察,以及她对美国社会中黑人自我意识的唤醒和黑人民族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所罗门之歌》是非裔美国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代表作。在美国主流文化中,白人文化对黑人文化不断进行渗透和颠覆,以使美国黑人逐渐忘记历史。在这部作品中,莫里森坚持不懈地修复着黑人文化。她认为,黑人同胞的进步与发展必须以其个人的生存和发展为前提。本文分析了小说主人公“奶人”的自我追寻,认为黑人的自由与发展要依靠像“奶人”这样的年轻人,“奶人”的成长经历代表着作者与黑人同胞的共同愿望。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是当代美国黑人女作家。她善于将现实主义和神话原型结合在一起,来表现黑人妇女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发展。她小说里故事情节,许多地名,人名等都包含神话原型因素。本文拟从神话原型批评的角度来探讨莫里森作品中圣经名字的引用。  相似文献   

16.
陈丹  韩松 《科技信息》2011,(22):I0162-I0162
托尼.莫里森是当今美国文坛一位著名的黑人女作家。《宠儿》是一部主要以种族为创作题材的作品,被认为是莫里森的代表作。本文尝试分析作品中体现出的莫里森对寻求黑人在现代美国解放之路这一问题的想法,即黑人要正视奴隶制那段历史;与白人团结合作;黑人社区互相帮助。  相似文献   

17.
林绪肃 《科技信息》2007,(20):258-258,277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作家。她的小说《柏油娃》以非洲传说为隐喻模式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双重身份和意识。本文从神话原型视角分析柏油娃,兔子和石楠地的隐语含意,从而揭示该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18.
王坦 《科技信息》2012,(32):I0083-I0083
《宠儿》是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巅峰之作。它真实地再现了美国黑人在奴隶制和种族歧视双重迫害下的悲惨生活,揭示了奴隶制给黑人带来的巨大伤痛。本文对小说中四位女主人公:贝比·萨格斯、塞丝、宠儿和丹芙进行分析,展现了黑人女性主体意识历经三代逐步确立的过程:从沉睡到觉醒,从自发到自觉,最终主动去建立自我主体身份,从而可以得出黑人女性对身份的寻求。  相似文献   

1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的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以一个黑人小女孩的悲剧批判了白人主流审美及价值观对黑人的心灵毒害,在处理这一主题时,莫里森选用了别具一格的叙事结构与叙事视角。本文以巴赫金的小说理论为基础,从镶嵌结构,人称叙述变化,视角转换等方面分析《最蓝的眼睛》的叙事特色,从其多元叙述话语模式中,挖掘作品的情节张力和悲剧魅力。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重现回忆"(re-memory),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唤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