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基于2000,2005和2010年三期TM遥感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应用多样化指数、洛伦兹曲线、威弗-托马斯组合系数和区位指数等土地利用结构定量分析指标,对福州10年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应用马尔科夫模型对福州未来15年土地利用进行预测.结果表明,福州土地利用程度整体较高;土地利用特点区域空间差异明显.其中,仓山区土地利用类型最丰富,晋安区土地利用优势度高,马尾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幅度最大.预测到2025年,福州城市建设用地持续扩展并还将占用大量耕地.  相似文献   

2.
以陕西省三个时段的遥感影像和土地利用统计数据为数据源,利用GIS中的土地利用分析模型对研究区1990到2000年间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化信息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土地利用变化速度较快,区域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达到0.38%,其中以园地的增加速度最为突出;同时,通过对各种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特征变化进行分析,得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年变化率及分布区域,从而为土地管理和土地规划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直观的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3.
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发展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很高.通过对德州市1996-2004年土地利用状况相关资料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阐述区域土地利用主要驱动力因素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提出了区域土地利用应坚持因地制宜、突出利用特色、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等策略.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程度和区域差异性基础上,以CLUE-S模型为框架,构建土地利用时空变化格局模拟模型.以天津市为研究区域,动态模拟了2020年的土地利用情景,揭示天津市未来土地利用变化态势,模拟结果对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30年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图们江跨国界地区为研究范围,采用1976年、1991年、2000年和2010年4期遥感影像,应用分类决策树法(Classification and Regression Tree,CART)进行土地利用/覆盖分类,进而利用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相对变化率、土地利用相对变化度等方法对4期土地覆盖分类结果图进行了动态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林地和草地为主要的土地覆盖类型,其次为耕地.其中,混交林在林地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旱地在耕地中占有较大比重.1976-2010年,图们江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各类型面积变化幅度巨大,其中面积增加最多的是旱地,其次为建设用地,针叶林减少面积最多.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表明,针叶林面积在逐渐减少,建设用地一直在增加.中朝俄3国土地利用差异很大,且朝鲜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剧烈程度大于中国和俄罗斯,俄罗斯一侧的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小.  相似文献   

6.
基于GIS空间分析与数理统计方法、生态环境质量指数和生态贡献率方法对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动态特征和土地利用变化引起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2005—2010年,闽清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水域的减少,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未利用地增加的趋势.(2)2005—2010年闽清县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指数从0.718 8下降至0.715 7,局部呈现出一种下降的趋势.(3)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呈负向发展,其中林地锐减对区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产生的影响最为深刻.  相似文献   

7.
资源型城镇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分析--以大庆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土地利用的动态变化方面进行分析,利用了历年大庆市的土地利用数据,结合了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的几种模型:(1)土地资源数量变化模型(2)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模型(3)土地利用空间变化模型,对大庆市土地动态变化状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山东省17个城市为研究对象,构建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时序多指标动态评价方法,对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进行动态评价;运用协调发展度模型,分析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年山东省城市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整体较高,区域差异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综合效益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和集聚性特征,土地利用效益较高区域主要分布在青岛和济南两个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城市,年度间土地利用效益波动是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总体水平的重要原因。协调发展度显示,处于轻度失调区的城市数量最多,其次是协调发展和初级协调区,滞后失调区城市数量最少,土地利用社会效益低是导致土地利用效益协调性差的主要原因。土地利用综合效益与土地利用效益子系统的协调发展密切相关,土地利用效益协调发展度低,影响了土地利用综合效益的提高。动态评价方法更好地反映了一定时期内区域土地利用效益的总体水平,研究结果可为合理利用城市土地、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乌江北源2000年、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和DEM数据为基础,运用GIS空间分析软件,探究喀斯特流域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规律.结果表明:1)2000—2010年期间,耕地大幅度减少(-2.29%),林地、草地和水域用地却在增加(+1.53%、+0.21%、+0.47%).2)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差异显著,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变化最为剧烈.3)主要地类转化包括:以耕地转向林地、草地、水域用地为主,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15°~2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草地转向水域用地,多发生在高程1 200 m、坡度8°~15°的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林地向居住用地转化,多发生在高程1 200~1 600 m、坡度8°~15°与河流主干距离10 km区域内.4)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与高程、坡度和河流主干距离有高度的相关性,且随着高程、坡度的增加先增加再减小,随着与河流主干距离增加明显急剧较小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基于遥感与GIS平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土地利用转换指标模型,对德州市2005—2015年间土地利用时空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近11年德州市土地利用变化前期速度较快,后期趋缓.在此基础上运用马尔科夫预测模型对该市未来15年土地利用演变趋势进行预测,显示2015年与实际基本符合,2030年耕地、未利用地将有所减少,城镇、农村居民点和独立工矿用地将逐年增加,草地和水体的面积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11.
四川不同生境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及其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四川峨眉、简阳和达县3地区稻田蜘蛛进行调查的结果表明:该地区稻田蜘蛛群落有8科、19属、33种,其中以狼蛛科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次为肖蛸、园蛛等科,蜘蛛优势种因各分布区的栖息地结构不同而有明显差异.不同生境的稻田蜘蛛群落的种类数和群体密度存在差异,各种蜘蛛分布群在群落内的比例随样地地理气候因素变化而改变,因而也导致稻田蜘蛛群落多样性参数的变化.通过对3样区的蜘蛛群落进行的生态因子考察、模糊聚类分析及对各科蜘蛛的主成分分析,可以看出温度、年降雨量、日照时数是导致蜘蛛群落多样性及其结构稳定的主要因素,并且调查区的蜘蛛群落多样性指数:峨眉>达县>简阳.  相似文献   

12.
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 ,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其它用地 ,利用本区 1 987年~ 1 999年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建立灰色动态预测 GM( 1 ,1 )模型 ,对西固区未来 2 0年的各类土地利用作出预测 ,定量描述它们的变化趋势 .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 ,农业用地有下降趋势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长较快 ,其它用地稳中有减 .然后根据西固区实际 ,结合河谷型城市共有的特征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定规律 ,并提出解决此类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闽台耕地转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闽台为研究对象,以土地利用转型为研究方法,研究经济发展与耕地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福建处于工业化中期,台湾处于后工业化初期.分别拟合闽台两地的耕地面积与GDP的关系,闽台两地耕地损失率与时间的关系后可知,台湾与福建正处于同样的阶段即耕地不断减少的阶段,但福建耕地损失率仍处于上升期且上升速度逐渐增大,而台湾省正处于转型期.今后福建应加大耕地保护力度,借助投入增加和技术改造,缓和耕地库兹涅茨曲线的曲度.  相似文献   

14.
基于2005和2010年2期的厦门市SPOT 5遥感影像,从厦门市海沧区建设用地动态变化、转入变化及空间变化等方面对海沧区建设用地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0年间,海沧区建设用地扩张了1 496 hm2,年均变化率为7.27%.其中有1 118 hm2的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占2010年现有建设用地面积的19.9%;其次是水域、园地、其它土地(包括海域)及部分林地转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西北部东孚镇、中部以及南部部分地区都有较多的耕地开发为建设用地;在海沧区的南部沿海附近则有较多的水域和海域开发成建设用地.  相似文献   

15.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7.
马爱功  王杰 《松辽学刊》2008,29(3):81-84
以西北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民勤绿洲为例,利用1992年、1999年和2006年三期TM影像资料,分析民勤绿洲15年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情况,包括土地利用/覆被数量变化的幅度、速度以及土地利用/覆被空间变化的主要类型,土地利用/覆被重心迁移的方向.结果表明:绿洲的面积先增加后又减少,但总量是增加的;绿洲的耕地面积一直呈增加趋势;草地面积在1999年急剧增加,增加的草地主要由沙地转化而来,后又急剧减少到1992年的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绿洲有从下游向上游迁移的趋势,绿洲下游质量明显恶化.  相似文献   

18.
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海口市土地利用数据资料,以海口市近7年来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有关土地利用统计数据,借助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幅度、土地利用转化的速度以及发展的趋势.找出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并对海口市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对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海口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有人口增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外资的引入带动开发区经济发展、交通用地的增加和社会经济活动等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05年SPOT5遥感影像和1992年1∶10000海伦市土地利用矢量数据为基础,将RS与GIS技术相结合分析了13年来海伦市土地利用动态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3年来海伦市的耕地、草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都呈增加趋势,分别增加了12763.5 hm2、1517.2 hm2、883.9 hm2、607.7 hm2;而林地和未利用地分别减少了1678.8 hm2、14093.5hm2.本研究通过对海伦市土地利用更新调查数据分析,为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