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上世纪40年代的上海女作家张爱玲,80年代的台湾女作家施叔青都曾以香港为背景,写出了她们的“香港传奇”和“香港故事”。她们用独特的女性视角揭示了都市女性苍凉的生存境遇,并对女性解放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从作家笔下的城市建构、都市女性生存境遇及都市女性的出路三方面来谈张爱玲、施叔青作品中女性与都市的情感纠葛。  相似文献   

2.
张爱玲是现代文学史上极富影响力的一位作家,小说集《传奇》集中体现了其鲜明的语言风格。她的小说语言植根于《红楼梦》《金瓶梅》等传统白话文学作品以及20世纪三四十年代盛行的以传统白话写作的鸳鸯蝴蝶派小说,同时,由于翻译文学作品的浸润以及"白话文运动"之后新文学的熏陶,其语言中又有大量的欧化成分存在。在《传奇》中,欧化的成分被广泛用于词汇和句式两个层面,并对构筑张爱玲独特的语言风格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张爱玲在20世纪40年代以小说集《传奇》走红上海文坛,她的小说语言极富音乐美——这成为张爱玲区别于其他作家、独步文坛的独特语言特质。其语言传递出苍凉的基调,叠音、摹声的手法和新式标点的运用使小说语言呈现出抑扬顿挫、和谐辉映的韵律美;反复、排比和顶真等辞格组合出参差的旋律美;长短相间、整散交错的句式形成气势贯通又灵动跳跃的音韵美。  相似文献   

4.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张爱玲是中国历史上"海派"的代表作家之一,但她的小说却不同于一般海派的写作风格,往往在情爱纠缠之中,流露出对现实人生的殷切关怀。不管是早期《传奇》对世纪末小人物苦难庸俗的平凡生活细致入微的描写,还是中后期对政治的谨慎回应,张爱玲的作品中都弥漫着浓厚的现实主义氛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对张爱玲的文学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6.
自恋与自审情结是活跃于张爱玲《传奇》中的两个精灵,它们决定了张爱玲深沉的忧患意识,复杂的抒情底蕴和细腻的表现技巧。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的特点及其在《传奇》中的表现。张爱玲的女性意识纷纭复杂,既有其独到深刻的一面,如对女性意识中原罪意识的挖掘;又有其守旧落后的一面,如她否定女性的自强自立。她的“女人永远是女人”是把“女人”当作“女人”而非“女人”,这也妨碍了她进入中国一流作家的行列。  相似文献   

8.
梅娘,一个对于今人略显神秘的作家,这位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的文坛才女,当年曾拥有"南玲(张爱玲)北梅(梅娘)"之誉。然而时隔六十多年的今日,张爱玲又重新在海内外红火起来,而关于梅娘及其创作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梅娘的小说以"官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显著特色",对笔下的女性寄托了独立自由的厚望,并寄予了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5,(5):48-50
20世纪40年代大上海名噪一时的才女张爱玲,其作品自新中国成立后便从大陆消失。20世纪80年代初,沉寂了近三十年的张爱玲及其作品重返大陆,再度走红,并掀起一股三十年不退的热潮。张爱玲的文学作品被不断印刷出版,她的代表作多次被改编为话剧、舞台剧甚至于影视剧搬上银幕,张爱玲的传奇人生也同样被多次改编为艺术作品,成为家喻户晓的故事。而这些现象的产生,与"文革"结束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具有密切的关系。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政治、经济与社会心理等层面上都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变化对当时的文学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下,文学界对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发掘并使之"经典化"、文化日益商业化下对张爱玲的炒作与包装、当代社会大众心理的变化以及张爱玲本身与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魅力,都对"张爱玲热"的产生具有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电影《色·戒》上映后,全球都为此沸沸扬扬,张爱玲小说再一次敲击叩问着人们的心灵,本文旨在从另一视角——尼采的悲剧世界观来解读《色·戒》这个东方悲剧及张爱玲的悲剧人生。张爱玲这个与众不同的作家,并没有用美的面纱遮盖人生的悲剧面目,而是揭开面纱,直视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1.
挖掘人性的最深处──谈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中文系921班李学红一张爱玲的短篇小说,从《沉香屑·第一炉香》开始,先后有《金锁记》、《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10多篇问世,大致创作年代在1943年至1949年间。其短篇描写的多是“普通人的传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通过《传奇》,从童年体验的影响、复杂的经验世界、独特的女性视角三个方面分析张爱玲的小说创作。认为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坛上一个不可多得的才女作家,她的小说以特有的魅力,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独领风骚,为人称道。《传奇》是张爱玲小说中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张爱玲的长篇小说《半生缘》,无论是其以“梁京”的笔名发表,还是前后两次修改历经18年的超长创作过程,以及不同于以往男女双方各取所需式的虚情假意的真挚爱情题材,乃至张爱玲笔下从未有过的正面男性主人公设置等方面,都堪称张爱玲众多作品中最独特的一部。  相似文献   

14.
张爱玲,现代文学史上重要作家,1921年生于上海,原籍河北丰润。1995年逝于美国洛杉矶。去世时身边没有一个人,恰逢中国的团圆节日——“中秋节”。  相似文献   

15.
张爱玲和李碧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两朵奇葩,也是文学研究者不断研究的“传奇”,但长期以来研究者多侧重于两者共性的总结,而对其作品之间的差异却涉猎不足。有关作品中的人物命运,前者多写世俗生活中无奈地生,后者则写奇幻世界里惨烈地死;作家创作情感层面,前者趋冷,而后者趋热,等等。她们作品之间的诸多不同,其根源正在于两者在女性意识和宗教意识方面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作家写作时依赖于个人经验,会有一种确切、踏实的感觉,张爱玲童年、少年生活的不幸,给她造成了深重的心灵创伤,并对她后来的生活道路和文学创作有着重要影响。本文阐述了张爱玲小说创作中的人生阅历体验及其表现特色。  相似文献   

17.
梅娘,一个对于今人略显神秘的作家,这位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初中国沦陷区的文坛才女,当年曾拥有“南玲(张爱玲)北梅(梅娘)”之誉。然而时隔六十多年的今日,张爱玲又重新在海内外红火起来,而关于梅娘及其创作的研究则寥寥无几。梅娘的小说以“官商封建大家庭的女性生存状态为显著特色”,对笔下的女性寄托了独立自由的厚望,并寄予了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18.
主要运用定量研究的方法,经过分析得出:《曲品》中著录的作家主要生活在南京(南直隶)和浙江省的区域范围之中,除此之外还活动于江西、福建、湖广、广东诸省广泛的区域范围之内。同时,在传奇作家聚集区也出现了分布不平衡的现象,即传奇作家主要集中于苏杭两府,尤以昆山县和钱塘县最多,除此之外,其他各府和县分布的作家就很少了。此外,对这一现象的出现,从从文学内在因素进行了解释,认为最主要的就是四大戏曲声腔的兴起,特别是昆山腔的改良和在全国的传播和兴盛,对传奇作家的大量出现在江浙地区有很大的推动和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19.
张爱玲的传奇是与上海、上海人水乳交融、紧密相联的。对于四十年代“张爱玲热”现象的分析,虽然众说纷纭,各执一见,但归根结底应从文学生产的外部条件及文学接受客体等方面(包括上海的城市特点和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品格)来探讨,才能寻得张爱玲在四十年代的上海滩风靡一时的原因。  相似文献   

20.
四十余年饱经磨难,一生充满传奇色彩;愈挫愈奋,『最后一搏』惊天下。岁末,正当人们欢天喜地准备辞旧迎新之际,韩国政界最有影响的政治家之一、最大在野党领袖金大中也迎来了他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刻——当选韩国第15届总统。金大中从政40年,先后3次遭受牢狱之苦,2次被迫流亡国外,长期被软禁,3次面临死亡的威胁,6次当选国会议员,4次竞选总统,多次被提名为诺贝尔和平奖的候选人,他的一生充满传奇。立志从政百折不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