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福建泉州蛇绿岩及其构造肢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乐-南澳断裂带北段分布的一系列基性——超基性岩块可以区分出四类岩石:变质橄栏岩、超镁铁质堆积杂岩、堆晶层状辉长岩和块状辉长岩,它们组成了泉州蛇绿岩,属科迪勒拉型,代表早期边缘海盆地或弧间盆地的上部地幔和洋壳。早白垩世晚期,闽台微大陆与闽浙中生代火山弧碰撞拼贴过程中,泉州蛇绿岩被构造肢解,形成 NW 向逆冲就位的长基超基性推覆岩席和 SE 向剪切逆冲就位的青兰山辉长岩岩块。构造肢解的泉州蛇绿岩构成了深层弧前混杂带。  相似文献   

2.
新甘交界红柳河地区辉长质糜棱岩的确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甘交界处的红柳河蛇绿岩套中发育辉长质棱岩,辉石,斜长石具有良好的塑性变形特征,辉长质糜棱岩主要集中于蛇绿岩套的堆晶辉长岩单元内,可能是洋壳生成后不外下部不同层次间滑脱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藏北改则-色哇缝合带的蛇绿岩,与特罗多斯、岛湾的蛇绿岩剖面对比,区别是厚度小和缺乏席状岩墙。该区的变质超镁铁岩属阿尔卑斯橄榄岩-蛇纹岩组合,其化学成分与玄武岩互补,说明玄武岩浆系地幔岩分熔的产物。  相似文献   

4.
阿拉善北部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的形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恩格尔乌苏蛇绿混杂岩是化北板块与塔里木板块缝合的标志,研究结果表明蛇绿岩可分为上俯冲带型(SSZ))和洋脊型(MORB)两类,混杂岩中部分砂岩源自塔里木被动大陆边缘,部分源自与SSZ相关的构造环境和南侧的沙拉扎山火山弧,蛇绿岩形成侵位经历了三个阶段,在古壳俯冲作用之前,“弧”前拉张作用形成了MORB型蛇绿岩,古洋壳向南俯冲的早期阶段形成了SSZ型蛇绿岩和在洋壳冲闭合期间,蛇绿岩发生拆离并向北仰冲侵  相似文献   

5.
研究表明:蛇绿岩分布于中国东南部江南元古代东安——雪峰期古岛弧褶皱系西端东南缘桂北龙胜一带。呈北东——南西向带状延伸。通过对蛇绿岩常量元素岩石化学特征进行研究,表明龙胜存在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套与岛弧成因的蛇绿岩组成的一种复合成因蛇绿混杂岩。微量元素(Zr、Cr,Ti、Sr、Ni等)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同样得到进一步验证。龙胜一带为元古代雪峰期海沟岛弧系。由于大洋板块从龙胜南东大洋一侧向北西运移,并与古扬子大陆板块碰撞俯冲。代表洋壳碎片的蛇绿岩次生构造定位于消减带上,岛弧成因蛇绿岩则由于洋壳物质潜入于上地幔发生部分分熔再生上升侵位形成。龙胜蛇绿混杂岩从北西向南东分布着三门、龙胜二个次一级的楔状蛇绿岩带,即当时至少有过二次板块俯冲增生作用。这一作用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反映了中国东南部大陆地壳从北西向南东逐渐迁移、增生的演化特征。  相似文献   

6.
蛇绿岩研究新进展及其定义和分类的再讨论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蛇绿岩保存于大陆造山带中,在地质历史上产于洋--陆过渡区多种构造背景(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弧前、弧后、弧内、弧问、板块三联点、转换断层、大陆裂谷或它们的复合背景等)的洋盆扩张脊.蛇绿岩以超镁铁质岩、镁铁质岩为主,是一套彼此具有成因演化亲缘关系的、古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的有机组合.我们把蛇绿岩概括为产于洋盆扩张脊的洋壳 大洋地幔岩石组合.蛇绿岩按构造背景有红海萌芽型洋壳和大洋中脊型洋壳两个端元,可三分为近陆的活动大陆边缘型--科迪勒拉型、东地中海型(新特提型)过渡型、西地中海型--大洋中脊古特提斯型.科迪勒拉型和东地中海型均属俯冲带(SSZ)上叠型,更近陆靠俯冲带;环太平洋型和被动大陆边缘型属特提斯型.  相似文献   

7.
经过研究证实,在雅鲁藏布江蛇绿岩的南北两侧,有两套形成于雅鲁藏布江洋底盆地的沉积组合,它们不但形成于不同时代,而且属于不同构造环境下的产物。时代属于晚侏罗世到早白垩世的南侧沉积组合为放射虫硅质岩-层状玄武岩,其沉积特征类似于太平洋洋隆类型,反映了它可能是属于西藏特提斯快速扩张的产物。根据最近所发现的圆笠虫化石确定北侧一套的时代属于中白垩世,它是蛇绿质碎屑岩-枕状玄武岩组合,反映了一种类似于大西洋洋脊类型的、慢速扩张的板块构造环境。它是正常沉积接触关系覆于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之上。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套是这个时期形成的洋壳的残留体。在晚白垩世时,雅鲁藏布江蛇绿岩被捕获在北部的冈底斯山弧前并且变为冈底斯南缘弧前盆地的基底。随后日喀则群浊积岩在其上堆积。  相似文献   

8.
东秦岭蛇绿岩带位于华北地块和扬子地块之间的秦岭早古生代造山带的古岛弧上,层序从底到顶为变质晕,变质橄榄岩,堆晶杂岩,镁铁质火山岩,硅质岩。变质橄榄岩富铬镍,贫铝碱,是上地幔部分熔融的残留体。堆晶杂岩富铁,表明岩浆分离结晶作用程度较高。蛇绿岩形成于华北地块和秦岭岛弧之间的边缘海或小洋盆的环境,时代可能是早志留世,在早古生代末期发生构造侵位,经过卸冲作用,由北向南被推覆到古岛弧之上。  相似文献   

9.
扎河坝地区蛇绿岩带属扎河坝—阿尔曼太蛇绿岩带之组成部分,主要由无序的蛇纹岩、变辉长岩、变辉绿岩及少量变质基性火山岩、硅质岩构成其主体。常见外来混杂岩块。据其组合特征可分为蛇绿岩、混杂岩两亚带。经初步研究认为:蛇绿岩为残留洋壳的一部分,其形成时代为奥陶纪—志留纪。加里东晚期洋壳发生转化,至泥盆纪发育一套中基性海相沟弧型火山岩组合。因此,该带及其北部至额尔齐斯带南缘地区,应为西伯利亚板块华力西增生带。  相似文献   

10.
华北克拉通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未变形和未变质,侵位于先存破裂中,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1.
丹东-宽甸东部地区存在古蛇绿岩残片的线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丹东-宽甸东部地区南辽河群中部分岩类的分析,以MORB型斜长角闪岩进一步证实了太古宙龙岗地块与狼林地块间古洋盆的存在;以大洋环境生成的层状硅质岩、辉长岩、辉绿岩、及堆晶辉石岩的发现,为在该地区继续寻找洋盆收敛、陆陆碰撞的证据——古蛇绿岩残片提供了明确的线索。  相似文献   

12.
遵化新太古代蛇绿混杂岩中的地幔岩显微构造以粗粒镶嵌构造为主,矿物颗粒多以弧形边界紧密镶嵌,部分岩石出现粒间熔体.橄榄石出现残斑构造、动态重结晶和拉长变形,铬铁矿出现典型的高温拉分构造,表现出活跃的动态恢复、粒间滑移和扩散蠕变,显示出大洋上地幔高温条件下塑性流变的特征,是大洋板块侧向扩张的深部表现.遵化蛇绿岩的地幔岩除了具有强烈的构造变形之外,部分豆荚状铬铁矿保留有豆状、豆壳状等岩浆结构和构造,并且有未变形的纯橄岩和辉石岩侵入,说明位于一个岩浆较强烈活动的位置.高温塑性侧向剪切变形和强烈的岩浆活动表明遵化蛇绿岩形成于快速扩张的洋脊,类似阿曼蛇绿岩.遵化蛇绿岩的围岩出现石英条带、核幔构造、动态重结晶和云母鱼等显微构造变形,对应着蛇绿岩侵位到陆壳之后,从中部地壳向上地壳抬升的构造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13.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沉积-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西藏南部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从晚侏罗世至今可能经历了新特提斯洋的两期俯冲作用,早期俯冲从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以桑日群和恰布林组为代表,雅鲁藏布江古蛇绿岩在此期形成;而晚期俯冲从中白垩世至始新世,以混杂岩、雅鲁藏布江蛇绿岩和日喀则为代表,拉孜-浪卡子断裂可能代表了印度大陆与亚洲大陆碰撞的实际地表位置,由此提出包括新特提斯洋两期俯冲作用在内的五个阶段的雅鲁藏布江缝合带沉积-构造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 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侵位于先存破裂中,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华北克拉通中元古代岩墙群形成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克拉通中部广泛发育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这些岩墙群未变形和未变质,侵位于先存破裂中,成为恢复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构造应力场的显著标志。克拉通北部地块的镁铁质岩墙群为张剪性,而中部和南部地块为张性。根据华北克拉通中部中元古代镁铁质岩墙群的分布和成因机制分析,来恢复模拟中元古代的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结果表明镁铁质岩墙群在中元古代形成于伸展的大地构造背景,与横穿华北克拉通中部的燕辽-中条拗拉槽系的伸展作用有一定的联系。  相似文献   

16.
熬油沟蛇绿岩是北祁连造山带西段最具代表性的蛇绿岩残片之一。运用SHRIMPⅡ锆石U-Pb法, 对北祁连造山带西段的熬油沟和二只哈拉达坂两地出露的细粒辉长岩和粒玄岩进行了精确同位素测年。采自熬油沟剖面的细粒辉长岩样品 206Pb/238U年龄数据分布在一个很小的范围(490~508 Ma), 其加权平均年龄为501±4 Ma (MSWD=1.09); 采自二只哈拉剖面的粒玄岩样品年龄值稍小, 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95±4 Ma (MSWD=0.98)。结合详细的野外调查、矿物化学和地球化学研究, 认为熬油沟?二只哈拉达坂蛇绿岩构造破坏严重, 其中基性岩浆岩代表早?中寒武世的北祁连洋壳。与新元古界朱龙关群碳酸盐岩和砂泥岩整合产出 的玄武岩不能作为蛇绿岩的喷出岩系列, 而有可能是震旦纪的大陆溢流玄武岩, 代表新元古代全球Rodinia大陆裂解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17.
甄红旭 《甘肃科技》2014,30(15):44-49
鸭子泉-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前人认为是蛇绿构造混杂岩,经过本次多条剖面和大比例尺构造解析填图及密集样品控制,未发现有幔源洋壳型超镁铁质岩及蛇绿岩组分-远洋沉积的深海硅质岩出露,认为,其构造属性是与阿尔金走滑断裂关系密切的特殊构造带。本次在鸭子泉东超基性侵入岩角闪单辉辉石岩中获得锆石SHRIMP年龄384.4±4.4Ma,其作为最晚形成的块体参与到构造混杂中,以此推测构造混杂岩的上限时间应在早石炭世,在鸭子达坂一带晚三叠世喀勒拉组火山岩与鸭子泉-鸭子达坂构造混杂岩存在角度不整合的关系,以此推测该混杂岩形成的下限时间为二叠纪末。据此认为,鸭子泉-鸭子达坂混杂岩是原地物质受构造影响混杂而成的构造混杂岩,形成时限应接近于石炭-二叠纪。  相似文献   

18.
秦岭勉略缝合带两期韧性剪切变形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造解析表明勉略蛇绿构造混杂岩带经历了两期韧性逆冲剪切变形 ,早期剪切变形主要发育于蛇绿岩和火山岩岩片中 ,与区域变质作用同期 ,剪切运动方向 NW→ SE;晚期剪切变形具有 NNE→ SSW高角度逆冲特点 ,并使不同岩片推覆叠置 ,构成缝合带现今主导叠瓦状构造样式。变质变形作用研究显示 ,两期剪切变形都具有高压 -低温性质 ;综合变形时代以及整个缝合带构造演化 ,认为它们分别代表了俯冲与碰撞造山期变形 ,并指示洋壳俯冲和碰撞造山作用均具有斜向特点。  相似文献   

19.
蛇绿岩套主要是由基性、超基性的火山岩和深成岩组成的杂岩。鉴于蛇绿岩与大洋地壳和地慢上部物质组成的一致性,以及多分布于地槽区或相邻板块的接触带这一基本事实,因此多数研究者赞同蛇绿岩的洋壳假说。根据这一假说,蛇绿岩形成于洋中脊,后被转移到岩石圈板块会聚边缘的消亡带。  相似文献   

20.
蛇绿岩套是运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造山带构造演化的关键,合理理解蛇绿岩套的形成、演化有助于构建与板块构造理论吻合的造山带演化模型。经典的蛇绿岩套发育由地幔橄榄岩、堆晶辉长岩、枕状玄武岩-深海沉积岩组成的“三位一体”岩石组合,与现代洋中脊新形成的大洋岩石圈具有相同的岩石组合及岩石空间分布样式。地球化学家们在经典蛇绿岩套定义基础上,根据玄武质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变化,提出了“俯冲带之上(SSZ)蛇绿岩套”概念,并对其划分亚类、构建相应的概念性成因模型,从而引发了“在俯冲汇聚阶段能否发生岩石圈裂解、形成新生洋壳”的“蛇绿岩难题”。针对阿尔卑斯-喜马拉雅造山系内的两个典型SSZ型蛇绿岩套的详细解剖表明,部分SSZ型蛇绿岩套的定义可能存在玄武质岩石“年代误植”、“构造背景误植”问题。前人定义的伊朗克尔曼沙赫弧前蛇绿岩套、巴基斯坦拉斯科赫弧间蛇绿岩套均由两部分组成:下部为形成于洋中脊环境、时代较老的大洋岩石圈残片;其上分别被年轻的弧前盆地和岛弧相关火山-沉积岩组合不整合覆盖。显然,大部分SSZ型蛇绿岩套是经典洋中脊蛇绿岩套残片与形成于其他构造环境(如大陆裂谷、俯冲带)的火山-沉积岩序列的组合体,并不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