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温异常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海-气耦合(IAP CGCM1)模式40a的积分结果以及10a的观测结果,了东亚冬季风活动异常与热带太平洋海表水温(SST)异常之间的密切关系。强东亚冬季风年的热带SSTA场在中西太平洋为正距平,东太平洋为负距平,在弱东亚冬季风年的情况基本相反,西太平洋为负距平,中东太平洋则为正距平。强东亚冬季风活动在中西太平洋正SSTA区以西以东产生西风距平和东风距平,从而加强这  相似文献   

2.
南海与太平洋表层水温卫星遥感资料的子波频谱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金山  田纪伟  魏恩泊 《科学通报》2000,45(11):1185-1189
通过对1982~1999年美国国家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高级甚高分辨率辐射计(NOAA/AVHRR)1°×1°海表周平均温度(SST)遥感资料的分析,发现南海SST异常存在大约4年与8年尺度的振荡周期,赤道东太平洋与赤道西太平洋SST异常分别存在着大约4年尺度、8年尺度振荡周期.通过子波分析方法的多尺度特性,明显地发现在4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异常发生同相耦合振荡,并且每次发生在东太平洋的厄尔尼诺与拉尼娜现象,南海都会与之响应.而在8年尺度周期上,南海与赤道西太平洋的SST异常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3.
赵平  陈隆勋 《科学通报》2000,45(15):1666-1671
使用1961 ̄1995年逐月的青藏高原地区大气视热量源汇〈Q1〉资料,英国气象局的海温资料和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和环境预报中心(NCEP/NCAR)再分析资料,讨论了青藏高原热状况与亚洲太平洋地区大气环流和El Nino/La Nin^ ̄a的关系,发现:青藏高原〈Q1〉,高原东侧低层经向风、赤道太平洋低层纬向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以及高原北侧中、高纬度环流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作用,其相互影响的周期大  相似文献   

4.
选用α1B-肾上腺素受体(α1B-AR)密度分别为(6336±913)和(773±164)fmol·mg-1的两株克隆HEK293细胞,分别用高表达和低表达α1B-AR表示,比较去甲肾上腺素(NE)持续作用下不同初始表达水平的α1B-AR发生密度改变的差别.结果显示: 10μmol·L-1NE持续作用48h可使高表达以α1B-AR的密度发生下调,却可使低表达α1B-AR的密度发生上调.蛋白激酶C(PKC)抑制剂RO-31-8220或Calphostin C可消除NE对高表达α1B-AR的下调作用,但对低表达α1B-AR的密度上调无影响.PKC激动剂PMA不仅可模拟NE对高表达α1B-AR的下调作用,而且使低表达α1B-AR的密度也发生下调.肌浆网/内质网钙泵抑制剂CPA和内钙螯合剂BAPTA-AM不影响NE对高表达α1B-AR的下调作用,但可部分抑制低表达α1B-AR的上调.以上结果提示,NE持续作用可对初始表达水平不同的α1B-AR密度产生不同方向的调节作用,作用机制亦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5.
厄尼诺与西太平洋台风活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李崇银 《科学通报》1985,30(14):1087-1087
厄尼诺(El Nino)是秘鲁沿岸及赤道东太平洋地区海水温度的异常持续偏高现象。目前,一般都用赤道东太平洋地区的平均海表水温(SST)的持续异常偏高,作为厄尼诺出现的标志,而且把SST持续异常偏高的年份称作厄尼诺年。厄尼诺年SST的正距平通常由3—4月开始,大约维持一年或更长,最大正距平出现在11—12月,强度可达1℃左右。如果赤道东太平洋的SST出现异常的负距平,相对应可以将该年称为反厄尼诺年。 近年来的一系列研究表明,厄尼诺现象的出现,不仅对热带大气环流和天气,而且对全  相似文献   

6.
Ca α-Sialon成核的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烧结到中间温度(1450℃)的高x值Ca α-Sialon组分(Ca1.8Si6.6Al5.4O1.8N14.2)进行了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表明,绝大多数情况下,α-Sialon晶粒和邻近的α-Si3N4起始原料之间无外延关系,仅发现少数α-Sialon晶粒在α-Si3N4上的外延成核,进一步的能量色散谱(EDS)分析表明,非外延成核的α-Sialon中Ca的固溶量远高于外延成核的α-Sia  相似文献   

7.
以MoO_3为前身化合物,在H_2/N_2混合气氛中利用程序升温反应方法制备了钝化后比表面为 115 m~2· g~(-1)的γ-Mo_2N粉末催化剂.在低温条件下,该催化剂显示出良好的 CO氧化反应活性.借助X射线电子能谱(XPS)、电子自旋共振(EPR)及激光Raman光谱(LRS)技术对氮化铝的表面钝化层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其中钼以混合价态存在并得到了Mo~(5+)(g=1.932,g//=1.892)存在的证据,同时还发现了超氧负离子O~-(2_)(g=2.001,Raman吸收峰1124 Cm~(-1))的存在.研究表明,它的产生与 MO~(5+)/MO~(4+)氧化还原电对的转换存在着协同性, O~-(_2)可能是 CO氧化反应的活性氧种.  相似文献   

8.
Rh(100)上Sm膜及Sm/Rh表面合金的结构和性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AES,LEED,XPS和TDS研究了稀土金属Sm室温下在 Rh(100)表面上的生长过程.发现室温下Sm膜的生长服从Stranski-Krastanov生长模式,XPS证明为三价的“金属态” Sm.但Sm膜经 900K高温退火后可形成C(52~(1/2)×2~(1/2))R45°和 C(2×2)超结构的有序表面合金;同时,芯能级 Sm3d5/2向高结合能方向位移了0.7eV,表明有电子进一步由 Sm向衬底 Rh传递,导致在 Rh上吸附的 CO分子的热脱附峰温增加.  相似文献   

9.
2014年2~3月,在赤道西太平洋出现西风事件后,赤道东太平洋产生了显著的暖海表温度异常(SSTA),标志着一次El Ni?o事件开始发展,但随着4月份之后西风事件的减弱消亡,赤道东太平洋暖SSTA也随之衰减,指示着2014年El Ni?o事件的发展在6~8月停滞.资料分析表明,2014年2月,来自印度洋的MJO湿位相到达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产生,触发了2014年El Ni?o事件.3月初,MJO干位相传播至赤道西太平洋后,西风事件开始减弱.3月中旬以后,东传MJO信号明显减弱,这时赤道西太平洋海表东风异常的发展维持与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的纬向梯度联系紧密.在MJO信号消亡后,赤道西太平洋的海表异常东风通过风-蒸发反馈作用令当地暖SSTA逐渐加强,降低了局地海平面气压;同时该异常东风令赤道中太平洋混合层出现了明显的异常冷平流,抑制了赤道中太平洋的持续增暖,使局地海平面气压升高,从而加大了赤道西-中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负异常,使得赤道西太平洋的表面异常东风维持加强.这种赤道西太平洋表面异常东风和赤道西-中太平洋SSTA纬向梯度异常的正反馈能够维持到8月份,导致西风事件减弱消失,造成El Ni?o事件的发展停滞.  相似文献   

10.
异常东亚冬季风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的动力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崇银  裴顺强  普业 《科学通报》2005,50(11):1136-1141
赤道西太平洋的纬向风异常对ENSO的发生起着重要的作用. 对赤道西太平洋纬向风异常的发生进行了研究, 资料分析结果清楚地表明它同东亚冬季风的异常有密切关系. 异常的强(弱)东亚冬季风不仅能激发产生赤道西太平洋的西(东)风异常, 而且还将在菲律宾以东的西太平洋上导致一个气旋性(反气旋性)环流的形成. 更主要的, 研究表明上述异常流型产生的物理过程是异常东亚冬季风所造成的气压形势的动力影响, 因为在强(弱)东亚冬季风影响下, 赤道西太平洋地区会形成向西(东)的气压梯度, 即(>0)的异常气压形势.  相似文献   

11.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响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流域水资源的丰枯变化是受多种因子的制约和影响的。这些因子包括前冬海温距平场,西太平洋暖池海温异常、ENSO现象,青藏高原热状况、火山爆发,大气环流异常半球间宏观天气系统,地球自转速率变化,地极移动,太阳黑子活动、等。  相似文献   

12.
以草酸既作为络合剂又作为沉淀剂,采用络合沉淀凝胶法(CPG法)制备干凝胶前驱物.在空气中200~850℃,2~10h烧结前驱物得到产物.产物经XRD,XPS,ESR和TGA-DTA测试,结果表明450℃,烧结2~3h产物即为单相LiNiVO4,产物经850℃烧结10h仍稳定.LiNiVO4中阳离子价态分别为Li+ 1,镍为混合价态Ni+2和Ni+3,钒也为混合价态V+5和V+4.LiNiVO4可以表示为(0≤x≤1),同时还对干凝胶的热分解机理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空中之眠     
空中之眠美国地球观测公司(EarthWatchCorp.)计划在明年春季将一对3米分辨率的卫星送上天;稍后另一对分辨率在1米的卫星也将发射。具有1米分辨率的卫星将很清晰地确认象小轿车和各种水电煤气管道之类的物体。轨道科学公司(OrbitalScien...  相似文献   

14.
张树冰  赵晖  蒋俶  钱若兰 《科学通报》2000,45(8):847-851
用羟基脲诱导HEL细胞,将诱导前后细胞核内蛋白质因子与人β-类珠蛋白基因LCR调控元件内DNaseⅠ超敏感点Ⅲ和Ⅳ核心DNA序列(HS3-14716--14991BP和HS4-18306-18586BP)的结合模式进行了分析,Westernblot分析结果表明,随着羟基脲诱导HEL细胞时间的延长,细胞核内GATA-2的含暧渐减少;与之相反,GATA-1的含量却随着诱导的时间而增加。结合竞争性EMS  相似文献   

15.
云南哀牢山带两类硅质岩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云南哀牢山带蛇绿岩底部及顶部两类放射虫硅质岩的地质学、微体古生物学、同位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研究表明:蛇绿岩底部为浊积岩建造,其放射虫种属相当于晚泥盆世;硅质岩δ~30Si为-0.4‰~0.5‰(平均 0.03‰),δCe为 0.77~0.97(平均 0.85), La_N/Yb_N为 0.77~1.06(平均0.96),均指示其形成于深海环境;蛇绿岩顶部的放射虫硅质岩与蛇绿岩套中玄武岩呈整合接触,属于哀牢山带蛇绿岩套组成单元,该放射虫硅质岩为含泥硅质建造,其放射虫种属相当于早石炭世,硅质岩δ~30Si为0.2‰~1.3‰(平均0.7‰), δCe为0.88~0.92(平均0.90), La_N/Yb_N为0.77~1.45(平均1.22),均指示其形成于半深海环境,表明当时哀牢山是一个小洋盆.  相似文献   

16.
张晓峰  谷岩  冯志民  班立勤  丰美福 《科学通报》2000,45(24):2625-2631
研究了蛋白质酷氨酸磷酸化在hTNF-α诱导猪主动脉内皮细胞(PAEC)黏附分子E-选择素(E-selectin)和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表达以及在增强人外周血单核细胞(PBMo)和自然杀伤细胞(PBNK)黏附中的作用,以选择性的蛋白质酷氨酸激酶(PTKs)抑制剂genistein预处理PAEC,剂量依赖性也抑制了hTNF-α增强的PAEC对PBMo和PBNK的黏附。这种抑制作用发生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国际GenBank EST数据库同源筛选的策略,筛选到1个与小鼠细胞因子信号传导抑制因子基因mmSOCS-2高度同源的EST9gbAA115239),在人胎盘cDNA分子库中步移获得一长1011bp的cDNA片段,包含一个长594bp的开放阅读框,编码了198个氨基酸残基,经NCBI数据库检索是一个全新的基因。  相似文献   

18.
β-环糊精与对苯二酚包合物的合成与晶体结构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合成了环糊精与对苯二酚包合物[(C_(42)H_(70)O_(35)·(C_6O_2H_(6))_3·(H_2O)_(21.2)·(CH_3OH)_2],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该晶体属三斜晶系,空间群为 P1,晶胞参数:a= 1.550 0(1) um,b= 1.553 6(1) um, c= 1.824 6(1) um, a= 113.17(2)°,γ= 99.12(2)°, γ= 103.37(3)°, V= 3.773 9(4)um~3, Z= 1; Dc= 1.343 g/cm~3, μ= 0.124 mm~(-1), F(000)= 1594, R= 0.079 5, S= 0.963 9.晶体结构测定表明,客体分子在主体分子空腔内的位置以及主-客体包合物稳定存在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客体分子的极性基团的溶剂化程度.  相似文献   

19.
蒋俶  桂长云  钱若兰 《科学通报》1999,44(16):1728-1730
CREB(cAMPresponseelemenltindingprotein)是一种细胞核内转录因子,激活的CREB能与特异调控元件CRE(cAMPresponseelement)结合研究结果显示,EPO(Erythropoientin)诱导HEL细胞(UMANERYTHROLEUKEMIACELL)20min后分子筛的HEL细胞核内CREB的133位丝氨酸残基被磷酸化,并具有转录因子功能,用13  相似文献   

20.
江淮梅雨和赤道太平洋区域海温变化的关系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江淮梅雨由江南梅雨和淮河梅雨两个部分组成. 江南梅雨集中在6月下旬, 淮河梅雨出现在7月上中旬. 1998年以来, 江南梅雨、赤道太平洋的表层和次表层海温异常都经历了重大的年代际调整. 进入21世纪以来, 江南梅雨量与淮河梅雨量之间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趋势变化和准两年振荡. 1999~2000年的强La Niña之前, 海洋增暖在赤道东太平洋. 进入21世纪以来, 赤道太平洋次表层海温距平信号集中在日界线附近露头, 是赤道中太平洋表层海温增暖的早期信号. 2003, 2005和2007年是淮河流域的多降水年, 也是前期冬春赤道中太平洋海温正距平的年份. 一个关系表明, 冬春赤道东(中)太平洋的增暖事件对应江南地区(淮河流域)梅雨量偏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