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晚更新世萨拉乌苏组时代的新认识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萨拉乌苏组是由法国人P.德日进和E.桑志华早年建立的我国北方晚更新世河湖相标准地层,但在时代归属上一直存在分歧。通过萨拉乌苏河滴硝沟湾剖面地层层序划分和年代测定,结合黄土-古土壤研究的最新成果,初步建立了可与黄土,深海沉积记录和冰期气候对比的萨拉乌苏地层序列。认为河湖相的萨拉乌苏组形成于140 ̄70ka,城川组风成沙形成于70 ̄10ka,湖沼相大沟湾组发育于9.7 ̄3.8ka和滴硝沟湾组形成于3.  相似文献   

2.
祁连山东段沙沟河阶地的年代与成因   总被引:47,自引:4,他引:43  
祁连山东段北麓的河流阶地系列是青藏高原阶段性隆升的地貌标志,通过古地磁、热释光、放射性^14C测年及黄土-古土壤地层序列对比,初步确定祁连山东段沙沟河的5级主要阶地和洪积台地分别形成于约830,418,250,140和10ka,阶地特征与成因分析表明,由基座阶地构成的主要阶地系列是构造上升形成的,5级主要阶地揭示了祁连山东段最近830ka存在5次强烈隆升事件,它们发生的年代大致相当于这5级阶地的形  相似文献   

3.
末次间冰期5e亚阶段夏季风快速变化的环境岩石磁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末次间冰期古土壤和黄土百年-千年尺度系统的环境岩石磁学研究表明,亚洲夏季风在相当深海氧同位素5e亚阶段曾有过急剧的波动,表现为3峰2谷,峰谷延续时间约为1 ̄2ka,其中中央年龄在约120.5ka的谷4最醒目,指示夏季风的减弱几乎达到冰期的水平,反映夏季风在末次间冰期中呈不稳定性变化。  相似文献   

4.
兰州约60ka以来夏季风千年尺度不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28m厚的兰州沙金坪黄土剖面高分辨率记录了末次冰期早期以来亚洲气候变化的历史。土壤磁化率、CaCO3含量和颜色夏季风指标变化表明,约60ka以来夏季风在千年尺度上表现为急剧的跨时约1 ̄2ka的一系列脉冲式增强变化,并在低频上呈现先强后弱的准万年尺度波动;土壤发育以颜色加深、有机质积累、生物孔道增多和一定的碳酸盐淋溶为特征,其强度与夏季风上述增强变化基本对应,可能共同反映了北大西洋地区末次冰期快速的  相似文献   

5.
南京汤山洞穴碳酸盐沉积物的电离质谱铀系年代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1  
应用热电离质谱仪(TIMS)技术,测定了南京汤山2个溶洞数层钙板和石笋的年龄,其年代范围跨越了距今500-20ka,根据这些洞穴碳酸主其与堆答地层的关系,建立了该处第四纪洞穴沉积物的年代地层框架,从南京直立人头骨化石赋存层位于其顶底板铀系年代分析,2具头骨化石分属于不同的地质时段,Ⅰ号头骨顶层钙板及其石笋的年龄说明其年代就大于500kaBP,Ⅱ号头骨年龄落于500-240kaBP之间。  相似文献   

6.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发育的阶段性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陈庆强  ()李从先 《科学通报》1998,43(23):2557-2559
长江三角洲地区晚第四纪古土壤形成于25-12kaBP,古土壤中反映暖湿气候的扇型,方型,长方型与反映冷干气候的棒型,帽型,尖型植物硅酸体含量比值A,自下向上的总体变小,表明气候由暖湿向冷干转变,A值并未指示气候转暖,推断末次冰盛期之后海侵速度较快。古土壤发育过程受海侵,海退的显著控制,呈明显阶段性:(1)沉积与成土交替作用时期自未次冰盛期海退开始,至海面接近最低时止;(2)暴露成土期,至未次冰盛期  相似文献   

7.
南海南部近20万年沉积序列与古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NS-93-5柱状样取自南海南部陆坡的平缓台阶上,该处保存了晚第四纪以来正常海洋环境的稳定沉积记录.通过研究建立了南海南部海区高分辨率的近 200 ka以来的沉积序列和氧同位素地层剖面.通过与GISP2冰芯等的对比分析,初步揭示并探讨了末次间冰期以来反映短尺度气候快速变化的 D/O事件 1-21和 Heinrich事件 H1~ H6在南海南部的沉积记录,表明近 200 ka来南海南部与北极地区存在着古气候的遥相关和西太平洋暖池的不稳定性.研究还显示:该海区沉积层序的颜色分层与氧同位素地层具有很好的对应关系,沉积物颜色特征随气候而变化,前者一般滞后时间约1-1.5 ka.认为由于气候变化引起海平面波动、通道启闭和上升流活动,造成该海区深层水的氧化还原条件随着水体的动态环境而改变,从而产生海底不同的沉积物特征.此外,在氧同位素 4/5期界线处还发现了一个与 Toba火山喷发有关的火山灰层,厚度约 17 cm.  相似文献   

8.
距今40~30ka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事件及其与岁差周期关系   总被引:69,自引:10,他引:59  
施雅风  刘晓东  李炳元  姚檀栋 《科学通报》1999,44(14):1475-1480
古里雅冰芯记录、青藏高原和其北侧的高湖面记录、植被变化记录指示40-30kaBP即欠冰期间冰阶或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后期,青藏高原异常的温暖湿润,温度高于现代2-4℃,降水有4成至成倍以上的增长,代表着一次特强的夏季风事件,推测其动力一方面为高原夏季低气压强盛,增大了对夏季风的吸引力;国一方面热带洋面的旺盛蒸发,助长了西南季风携丰富水汽吹越青藏高原,特强夏季风形成背景是40-30kaBP正值20ka  相似文献   

9.
25万年来黄土蜗牛的生态演替对地球轨道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对洛川剖面 250 kaBP来蜗牛化石记录的分析,划分出 11个化石组合带,研究了最近两个冰期旋回以来的生物组合特征,探讨了不同生态环境类型的变化规律及其主要的控制因素.结果表明:陆生蜗牛的生态演替过程,与地轴倾角和岁差变化的关系是明确的,喜温湿类蜗牛繁盛期对应着地轴倾角的增大期,喜冷干类蜗牛繁盛期对应了地轴倾角的减小期.反映了东亚夏季风在控制陆地生态演变过程中具有明显的 40 ka变化周期,岁差的 20 ka周期同时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100 ka左右的周期变化在生态群落的演替过程中,并不是主要的控制因素,但它可能是陆地生态变化幅度的背景因素.  相似文献   

10.
全新世中期洱海湖泊沉积记录的环境演化与西南季风变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近年来对全新世东亚季风时空变迁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1,2].为研究全新世中国西南地区的环境演化和季风变迁,1996年7月在云南洱海湖心用重力采样器采得310cm的连续湖泊沉积岩芯,按2cm间隔采样,对样品进行了沉积年代、有机碳同位素、硅藻等环境指标分析.岩芯98~102,146~148和198~202cm的14C年代分别为(4473±40)、(5825±85)和(7754±45)a,用137Cs法对现代沉积速率的测定显示:137Cs的蓄积量在1cm以下已经消失,现代沉积速率约0.3mm/a,与14C测年结果大体一致.210cm以上岩芯代表8.1ka来的湖泊沉积,本文首次报道8.1~3…  相似文献   

11.
西伯利亚南部黄土沉积物的磁学性质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对西伯利亚南部Kurtak剖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岩石磁学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剖面磁化率变化特征与阿拉斯加风成沉积物相同,与中国黄土完全相反,Kurtak剖面黄土和古土壤的频率磁化率值基本一致,这表明其成土作用较弱,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特征以及等温剩磁测定结果揭示出黄土和古土壤的磁性的都是以磁铁矿为主,只含有极少的磁赤铁矿和赤铁矿,磁化率各向异性研究表明,Kurtak地区黄土沉  相似文献   

12.
南亚古季风的演变:西藏新的高分辨率古气候记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西藏几个小湖钻孔剖面高分辨率花粉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16kaBP以前为荒漠草原,气候寒冷干燥, 天气温比现今低7~10℃,年降水量仅为现在的40%?12kaBP以后气温逐渐升高,降水逐渐增加,出现木本植物,在9.2~6.3kaBP期间,有时发育森林或森林草甸。在8~5kaBP期间,1月和7月气温均高于现在2~3℃,年降水量比现在大200mm左右。5kaBP以后为草原植被,气温和降水呈非线性下降水呈  相似文献   

13.
青藏高原东北部15Ma以来的风沙沉积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王建力  方小敏  李吉均 《科学通报》1999,44(12):1326-1331
8 ̄7Ma左右南亚气候的变干是否由青藏高原隆升到最大高度而引发现代形式季风所造成,是一个极具挑战的理论问题。对位于高不北部临夏盆地15Ma以来地层中的石英砂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表明,风成砂一直存在并于8和6 ̄5Ma时含量最高;最大风沙颗粒的平均粒径在15 ̄3.6/2.6Ma达0.44mm,3.6 ̄2.6Ma之后显著下降,平均仅为0.1 ̄0.07mm左右,前者可能反映中国西部在8 ̄5Ma气候也十分干旱  相似文献   

14.
250 kaBP前后中国北方干旱区的扩张及其原因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青藏高原东北缘的武威黄羊镇及高原东南缘的川西甘孜黄土剖面同时记录了250kaBP前后一次显著的干旱化事件,前者表现为风尘粒度变粗,后者表现为C4植被扩张和古土壤化学风化强度的降低。这次事件在我国北部干旱区及北太平洋风尘记录中均有强烈表现,而在东南季风控制的黄高原中南部及西风带控制的中亚地区的现有记录中没有明显反映。由于川西甘孜剖面位于典型的西南季风区,中国北方这次重要的干旱化事件主要是来自西南了风的水汽减少所致。青藏高原东南缘在该时期的强烈隆升可能是水汽输送减少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15.
青藏高原隆升对新生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青藏高原雄踞亚洲大陆中部,总面积250×104km2,平均海拔4500m,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青藏高原隆升是新生代地球地质历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伴随着距今50Ma以来青藏高原形成和隆升的历史,不仅改变了高原自身的环境,而且对亚洲甚至...  相似文献   

16.
普通小麦7B染色体的显微分离和低拷贝专化DNA序列的克隆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以普通小麦“中国春”7B单体的花粉母细胞为材料,显微分离出7B染色体。经蛋白酶K和DNA拓扑异构酶I处理后进行1 ̄3轮DOP-PCR扩增,产生了150 ̄700bp的连续DNA片段。基因组Southern杂交证实扩增的DNA源自小麦基因组。将大于200bp的第3轮PCR扩增产物(50μL)克隆后,可产生20000个重组克隆。对随机选取的50个克隆分析表明,其中21个克隆产生了大小为240 ̄600bp  相似文献   

17.
李军  黄成敏  刘艳梅 《自然杂志》2021,43(2):141-148
深时地球环境演变的定量化和系统化研究对于服务宜居地球建设意义重大。古土壤是认识深时地球历史演化的一把钥匙。文章简要地介绍了深时古土壤的鉴别特征,并从深时古气候环境重建、深时古景观恢复、深时关键带研究和重要地质气 候事件响应等四个方面论述了深时古土壤的应用研究,旨在为深化深时古土壤研究和深入理解深时地球环境演变提供借鉴与证据。  相似文献   

18.
长江三角洲第一古土壤层的孢粉、藻类及其古环境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覃军干  吴国瑄  邓兵  李从先 《科学通报》2002,47(17):1347-1350
通过对上海CY孔晚第四纪沉积样品的孢粉和藻类分析,从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层中分析出较丰富的孢粉、藻类化石。共鉴定得孢粉、藻类55个科属,根据其组合特征,进一步讨论了古土壤层形成时的环境,为长江三角洲地区古土壤成因研究提供了生物化石依据。研究结果表明,古土壤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作用。古土壤层中环纹藻与陆生草本植物粉含量互火消长的孢粉、落类组合序列,证明了该地区古土壤形成期间曾经历水泛和水退的环境交替。水泛时期环纹藻大量发育,而到了水退期,暴露的陆区发育陆生草本植物。这也反映了本区古土壤形成时环境条件多变,造成了古土壤成土特征的多期性。化石组合中海水生沟鞭藻以低含量存在,表明CY孔所在地区在古土壤母质沉积时曾受到海水影响。  相似文献   

19.
黄土-古土壤序列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与古气候变化   总被引:28,自引:5,他引:23  
顾兆炎 《科学通报》1991,36(10):767-767
土壤和古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是灵敏的古气候变化标志。根据现代土壤碳酸盐氧同位素组成与大气降水同位素组成的关系,以及碳同位素组成与土壤植被群落中以C_4光合作用途径的植物百分率的关系,从土壤碳酸盐同位素组成中,分别可以获得土壤形成时年平均温度的信息和植被群落中C_4植物百分率。中国黄土-古土壤序列中碳酸盐是主要物质成分之一,研究其同位素组成为进行第四纪古气候研究将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宝鸡晚更新世以来  相似文献   

20.
用信息技术绥解交通拥挤周富杰译孙立军校一个迅速膨胀的产业正在寻求把信息技术应用到缓解交通拥挤的研究中。据官方估计,美国一年由于交通拥挤而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一年中因交通事故有41,000人丧生,500万人受伤,这又相当于700亿美元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