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报道了西藏自治区拉萨地块中部仁错地区的念青唐古拉岩群中变质辉长岩的锆石U-Pb定年结果和岩石地球化学资料以及锆石Hf同位素组成.LA-ICP-MS和SIMS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变质辉长岩原岩形成于新元古代早期(约925 Ma),这是目前拉萨地块乃至整个青藏高原内部最古老的基性岩浆记录.全岩地球化学资料显示,变质辉长岩具有类似典型大洋中脊玄武岩(N-MORB)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有部分岛弧拉斑玄武岩(IAT)的亲缘性.变质辉长岩锆石具有明显正的?Hf(t)值(8.26~13.7)和年轻的Hf模式年龄(TDM=933~1205 Ma),表明变质辉长岩原岩的岩浆来自于亏损的地幔源区.综合这些资料可知,变质辉长岩可能代表了新元古代早期的洋壳残片,这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前寒武纪的构造演化的研究提供了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2.
叶凯 《科学通报》1995,40(8):730-730
在大别山-(江)苏-鲁(山东)超高压变质带中,发育有大量榴辉岩、超基性岩、大理岩和变质泥质岩等高压岩块.近几年来,在这些高压岩石中相继发现了柯石英和金刚石.最近我们在位于(江)苏-鲁(山东)超高压变质带东北端的荣城滕家集发现了一种特殊的超高压变质岩,它们与榴辉岩具有类似的产出特征.两个样品的全岩化学成分(分析如表1).  相似文献   

3.
文章就中条山西南段发现的与太古代变质基性岩有关的新类型层控铜矿,并结合多年来的找矿实践对中条山地区找矿出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扬子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古元古代基性岩脉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基性岩脉是区域伸展作用的标志, 具有明确的构造指示意义. 扬子板块崆岭高级变质地体内部发育有大量的基性岩脉, 这些基性岩脉对于认识扬子板块早期的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 目前还没有关于其形成年龄的报道. 对侵入崆岭变质地体内部的一个辉绿岩脉样品进行了LA-(MC)ICP-MS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得到近似谐和或谐和年龄, 它们的207Pb/206Pb年龄加权平均结果为(1852 ± 11) Ma (MSWD = 0.37), 代表了该基性岩脉的形成年龄; 该基性岩脉中锆石的εHf (t)为−6.3~0.5, 加权平均值为(−3.06 ± 0.88) (MSWD = 1.01), 显示其岩浆源区可能为受到交代作用影响的岩石圈地幔. 这一发现表明, 在约1850 Ma扬子板块处于碰撞后板内伸展构造环境中, 同时该时期扬子板块已经具备足够的刚性, 以致能产生大规模的脆性破裂以及可能引发地幔对流作用, 因此我们推测在约1.85 Ga扬子板块已经具有克拉通的性质.  相似文献   

5.
刘贻灿  刘理湘  古晓锋  李曙光  刘佳  宋彪 《科学通报》2010,55(24):2391-2399
经过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薄片观察, 在大别山北淮阳带西段原“定远组”变质火山岩中发现新元古代侵位的浅变质花岗岩. 对其中两个浅变质花岗岩样品进行了锆石SHRIMP U-Pb定年和初步的岩石学研究. 结果表明, 这些浅变质花岗岩经过了强烈的构造变形和绿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 它们的形成时代分别为(726±6)和(758±12) Ma, 并且与北淮阳带东段庐镇关杂岩的形成时代一致. 结合前期发现的(635±5) Ma浅变质(橄榄)辉长岩, 证明北淮阳带至少存在两类新元古代侵入岩, 即726~758 Ma的变质花岗岩和635 Ma的变质辉长岩. 这些新元古代岩石出露于变质的奥陶纪岩火山岩带(原“定远组”)中, 二者之间为构造接触以及分别形成于不同的大地构造背景, 并且它们与华南陆块北缘湖北随州-枣阳一带发育的二期大规模新元古代中、晚期基性岩墙群和花岗岩的时代以及大别山超高压岩石的原岩时代一致. 这进一步证明, 它们可能是印支期华南陆块发生俯冲的初始阶段最早被拆离、解耦的岩片, 并在南、北陆块汇聚、碰撞及造山过程中被推覆到华北陆块南缘古生代浅变质岩系之上.  相似文献   

6.
刘志刚 《科学通报》1993,38(13):1214-1214
苏家河群、原信阳群龟山组均产有时代争议较大的变基性岩组合,变基性岩角闪石~(40)Ar/”Ar 定年结果表明,原信阳群龟山组强烈卷入加里东期(401Ma)变质热事件,属碰撞缝合带内的逆冲一推覆岩片;而苏家河群既属造山带主体的逆冲-滑脱岩片,又是成分复杂的构造地层单元,其中记录了扬子旋回(761Ma)变质热事件.  相似文献   

7.
文章就中奈山西南段发现的与太古代变质基性岩有关的新类型层控铜矿,并结合多年来的找矿实践对中条山地区找矿出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关于在大别山超高压带内发现浅变质岩片的讨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翟明国  江来利  王清晨  从柏林 《科学通报》1999,44(14):1560-1568
一些作者提出在岳西县昌蒲镇的大别山超高变质带内存在晚元古代“浅变质岩片”,其中不家柯石英榴辉岩火成岩脉浸入,因此对大虽山的构造演化机制以及超高压变质作用理论提出了重大质疑,据我们的研究,上述作者所报道的“浅变质岩片”是一套强烈变形、细粒化和构造重结晶的糜棱岩,其地主要为超高压带内党邮的区域花岗惩麻岩以及榴辉财和在理岩,还有少量也经历了强烈变形的酸性和基性岩脉,它们的同位素年代学特征也与超高压变质岩  相似文献   

9.
大别山东段高压变质岩中的金刚石   总被引:56,自引:9,他引:47  
徐树桐 《科学通报》1991,36(17):1318-1318
近年报道在某些超基性岩和苦橄岩中发现过金刚石。Sobolev报道了苏联北哈萨克斯坦的高压变质带中有金刚石产出,并认为是苏联西部地区(Pridneprove)第三系中金刚石砂矿的原生矿。本文报道的大别山高压变质岩中金刚石与北哈萨克斯坦变质岩中者有若干相似之处,是这类金刚石产出在世界范围内的第二例,在国内为首例。  相似文献   

10.
汉诺坝捕虏体麻粒岩锆石年代学与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76,自引:6,他引:70  
樊祺诚 《科学通报》1998,43(2):133-137
汉诺坝新生代玄武岩中下地壳镁铁质二辉麻粒岩和紫苏辉石麻粒岩捕虏体兼有火成变晶结构及麻粒岩相变质重结晶作用特征,其锆石年代学和REE地球化学研究,中生代晚期的基性岩浆底侵下地壳形成镁铁质堆晶岩。  相似文献   

11.
李献华 《科学通报》1990,35(16):1247-1247
在南岭地区花岗岩演化系列末期,煌斑岩、辉绿岩和闪长岩等中基性岩脉的发育是一个相当普遍的现象。然而,对这些中基性岩脉的成因长期以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即花岗岩浆分异成因和幔源成因两种观点。事实上,对这些中基性岩脉的研究远不如本区花岗岩研究那么深入。近年来,一些研究者已开始注意到,对这些产在花岗岩体内(某些延伸到地层)的中基性岩脉的研究不但具有重要的岩石学意义,而且有助于探讨南岭地区大地构造演化、铀矿床成因等重要地质问题。本文将通过Sr、Nd、O同位素体系研究,对诸广山岩体内中基性岩脉的成因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2.
倪守斌 《科学通报》1993,38(21):2015-2015
新疆西部中天山与南天山之间的断裂带,称为中天山南缘断裂带,此断裂具有板块缝合线特点,沿此断裂与蓝闪片岩带相伴,出露一基性超基性岩带。琼阿乌孜岩体位于岩带西部,其围岩为蓝闪片岩相的变质  相似文献   

13.
刘若新 《科学通报》1963,8(4):68-68
近年来作者参与了对我国与基性岩、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銅鎳矿床的研究工作,并且特別注意矿体在侵入体中的位置、产状、矿石构造、金属矿物共生組合及其含量变化,以及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和岩石化学成分之間的关系。在綜合分析吳利仁、周作俠、肖森宏、鮑世强等对我国一些硫化銅鎳矿床的研究资料之后,认識到在与基性岩、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銅鎳矿床之間,存在着某些共同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对闡述硫化銅鎳矿床的成矿理論和矿床成因有着极重要的意义,同时也将便利了与基性岩、超基性岩有关的硫化銅鎳矿床的普查  相似文献   

14.
阿尔金西段榴辉岩中石榴石的成分环带及其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张泽明  杨勇  张建新 《科学通报》1999,44(16):1769-1773
阿尔金西段的榴辉岩为中温高为质岩,并经历了角闪岩相退变质作用,在表 榴辉岩相的石榴石变斑昌中保存复杂的成分环带,它记录了榴辉岩多阶段变质作用P-T轨迹和具体压升温特征的早期退变质过程,这些均表明榴辉岩在峰期和早期退变质过过程中的住留时间很短,即经历了快速构造折返。  相似文献   

15.
武当地块基性岩墙群初步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周鼎武 《科学通报》1997,42(23):2546-2549
武当地块是指出露于武当山和郧西-郧县地区、卷入南秦岭构造带中的前震旦纪浅变质过渡基底地块(图1)。基性岩墙群在该地块中广泛发育,并在南秦岭区域的同类地块(如其东延的随-枣地块)中普遍存在,成为南秦岭地质的一大特色,在秦岭-大别造山带早期形成演化研究中具重要意义。我们首次对基性岩墙群进行了系统研究,本文提供的地质信息对重新认识本区有关基础地质问题、深入探讨秦岭带早期地质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藏北羌塘地区基性岩墙群锆石SHRIMP定年及Hf同位素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庆国  李才  王军  纪战胜  王永 《科学通报》2009,54(21):3331-3337
藏北羌塘中央隆起地区出露有大规模、近东西走向的基性岩墙群, 是该地区发生区域性伸展作用的遗迹. 对代表性辉绿岩岩墙进行了锆石SHRIMP定年和Hf同位素分析, 两个辉绿岩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284±3)和(302±4) Ma, 表明羌塘地区基性岩墙群主要形成于晚石炭世末至早二叠世. 辉绿岩锆石样品176Hf/177Hf比值在0.282852~ 0.283041之间, εHf(t)值均在12左右, 暗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 锆石Hf模式年龄(TDM)分别为~438和~457 Ma. 羌塘中央隆起地区岩墙群地球化学成分具有板内玄武岩的特征, 可能是该地区古特提斯洋初始张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7.
布里斯托尔大学兽医学院的研究发现,小时候生长在一个复杂的农场环境里的人,他(她)的调节性T淋巴细胞的数量会增加,这些细胞会削弱免疫反应。在学校研究感染和免疫兽医科学的博士兼副研究员玛丽·刘易斯博士说:“许多大型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农场成长的环境对降低过敏性疾病发展的可能性有一定联系。然而.到目前为止,还不能论证发病的直接因果关系:是农场环境能有效防止过敏,还是容易过敏的人群不住在农场?”  相似文献   

18.
干燥岩石的相对介电常数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湘云  郭华东  王超  陈培荣  施央申 《科学通报》1999,44(13):1384-1391
报道了197块岩石标本的相对介电常数的测量结果,揭示了相对介电常数随微波频率的变化规律,讨论了相对介电常数与岩石类型、密度、结构和化学成分的关系,获得下列结论:(Ⅰ)在0.5-18GHZ频率段,相对介电常数与微波频率有关;(Ⅱ)不同岩石类型之间的相对介电常数的实部变化较大,其变化趋势是: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性岩→沉积相对介电常数的实部变化较大,其变化趋势是:从超基性岩、基性岩→中性岩→酸  相似文献   

19.
张旗 《科学通报》1979,24(3):120-120
西藏地区变质岩广泛分布。作者在参加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过程中,有机会对它们进行了概略的初步研究,根据其分布的构造位置、可能的变质时代和压力类型,初步划分为七个变质带,由南往北为:喜马拉雅变质带、藏南变质带、雅鲁藏布江变质带、冈底斯变质带、怒江变质带、澜沧江变质带和金沙江变质带,如图1所示。  相似文献   

20.
W. D. Means 《科学通报》1985,30(9):693-693
动态和动态后重结晶作用的过程可能是最少为人们所了解的,而这个过程在变质带的较热部分以及在上地幔中对于形变岩石的显微构造却起着主要影响。变质组构理论的提高看来部分地取决于建立这些重结晶作用现象的实际模式以及把它们和非均匀形变的地质理论要素联系起来。我们对于形变的和重结晶的薄膜八氯丙烷(Octachloropropane)和对二氯苯(Parad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