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鲁迅对台湾现代文学有重大影响.其形成方式以台湾作家自觉积极谋求为主,也有鲁迅对彼岸文学的热情关注和有力支持.这种影响主要表现在精神人格和文学思想两个方面,对彼岸文学的前行方向与品格风貌有重要作用.台湾作家的“鲁迅情结”是对大陆新文学向心力的具象表现,是两岸新文学强韧的内在纽带,也是推动彼岸文学在既是中国的又是现代的河床里向前奔流的强大内驱力量.  相似文献   

2.
鲁迅创作的现代性主要表现在创作题材的平民化、现代主义表现手法的运用和悲剧审美意识的确立三个方面。其意义在于向“文学是人学”靠近,背离伪现实主义,突破“大团圆”审美观念,使中国文学结束了古典时期理想化的美善形态,直接显现现代文学直面人生的悲剧形态,踏上了现代化的第一级台阶。  相似文献   

3.
在 2 0世纪 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 ,曾经就文艺界如何建立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出现了“国防文学”与“民族革命战争的大众文学”两个口号的论争。鲁迅作为“民族革命的大众文学”这一口号的倡导者 ,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 ,对此进行了阐述。毛泽东后来在不同场合也肯定了鲁迅的这一口号 ,并且将鲁迅的方向看作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前进方向。本文试从两个口号的论争来说明鲁迅在文化战线是如何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  相似文献   

4.
张磊 《孝感学院学报》2006,26(5):31-34,67
1920到1930年代经历的多个历史事件中,苏俄“拉普”的介入恰恰为鲁迅思想的成熟提供了一种机缘,使其在文学和革命、革命和政治、文学和政治的认识上带有某种思想上的“反常识性”。就鲁迅思想主体而言,苏俄文艺观及其本土化影响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种文学的意识形态神话。  相似文献   

5.
叶紫、萧军、萧红是当时社会的三个“小奴隶”,他们在30年代特定的社会条件和文学背景下,深感环境对进步文学青年的压迫,在鲁迅的帮助指导下,巧妙地战斗,组织“奴隶社”,出版奴隶丛书,扩大了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影响,冲破了国民党当局的森严文网,为革命文学争得了生存和发展空间,是反文化“围剿”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文学是以中国民族文学的身分汇入世界文学潮流的,并不是由她的“西化”来实现的。一种新的文学,能否为本民族所接受,所喜爱,是极为重要的,否则,无论思想、形式多么新颖特别,也难以在民族的土壤中生存。因此,作为主要接受西方文学影响而创立起来的新文学,在思想内容、形式风格上,就有一个与本民族人民互相认识的任务。鲁迅的创作“所仰仗的全在先前看过的百来篇外国作品”,他把“看外国的短篇小说”作为他的一条创作经验。  相似文献   

7.
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的赖和,他不仅是台湾白话散文的开拓者,同时也是台湾新诗的开拓者之一,而且他还捷足先登地正式揭开了台湾白话小说创伤的序幕,他的伤口充分体现了反对奴役、反对压迫、反对榨取的反抗精神,为台湾新文学树立了第一面反帝反封建的旗帜,并启示了台湾文学社会定实的方向,奠定了台湾新文学的基石。作为中国新文学一部分的台湾新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学的影响下成长起来的,赖和的创作十分明显地受到鲁迅的影响,在写实方法、创作主题、文体形式、讽刺笔调诸方面,都可窥见鲁迅作品对赖和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阿Q与戈利亚德金这两个形象的相同之处是,都是二重人格者;不同之处是,他们诞生后的命运截然不同,前者热,后者冷。热冷不同的原因很多。本文仅从鲁迅与陀思妥耶夫斯基美学追求的不同上进行了四个方面的论述:一是灵魂描写上,鲁迅求“全”,陀思妥耶夫斯基则求“深”;二是文学主张上,鲁迅“遵命”,注重形象的社会功利性,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反对在作品中鲜明地提出社会问题;三是审美观照上,鲁迅以喜剧的形式表现悲剧内容,陀思妥耶夫斯基则让形象在悲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四是创作方法与表现形式上,鲁迅立足传统,立足民族,陀思妥耶夫斯基用的则是“复调”手法与“复调”模式。  相似文献   

9.
鲁迅早年,曾经和当时大多数先进的中国人一样,努力“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在文学上,他广泛地接触了近代西方国家的各种文学思潮。其中除了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以外,积极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对鲁迅,尤其是对前期鲁迅的影响(本文所指的鲁迅思想发展的  相似文献   

10.
毛泽东同志对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早就有过精辟的论述。近些年来有些鲁迅研究者为了对此有所“突破”,提出了“两个鲁迅”论:有人说:“不论从思想上还是从实践上都存在着两个鲁迅),一个是公开为群体存在而积极行动热情呐喊的鲁迅,一个是私下为个体存在的‘黑暗’和‘虚无’而默默探索且只在自己身上实验的鲁迅”,即“为个人”和“自私”的鲁迅。“这两个鲁迅虽然同为一身,却始终矛盾着”,“未实现统一”,即使是辩证统一观.也无法使其达到统一产关于第一个鲁迅,他们认为多年来鲁迅研究界已将其简化和神化了,“…  相似文献   

11.
鲁迅《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一文后的第二条注释给读者三点印象:一、林语堂是“费厄泼赖”的倡导者;二、鲁迅写作此文是专门批判林语堂的;三、二三十年代林语堂始终站在进步文学的对立面。事实并非如此。“费厄泼赖”的始作俑者是周作人,而不是林语堂。鲁迅对“费厄泼赖”的批评,表面上对着林语堂.其实瞄准的是周作人。准确地讲,是针对当时一些善良人们姑息养奸的错误倾向而言的。二十年代的林语堂作为语丝派叱咤风云的一员战将,伴随着鲁迅的步伐,在反抗封建势力和现代评论派的攻城劫寨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林语堂是代人受过的。这场围绕“费厄泼赖”问题的讨论,是语丝派内部人之间不同意见的磋商,长期以来人们把它定格在“两个阶级”、“两条路线”斗争的档次上是不科学的。  相似文献   

12.
科幻与科普     
2003年6月17日,被称作中国“科幻之父”的郑文光老师逝世了,郑文光去世后,媒体几乎鲜有报道大部分人是从互联网上得到的消息。郑文光的一生,一直与科幻这一科普的重要分支息息相关。科幻是中国的文学旗手鲁迅在上个世纪初通过翻译引进中国的,鲁迅  相似文献   

13.
伟大的鲁迅冲破一切传统的思想和方法,以“表现深切,格式特别”的作品,奠定中国现代文学的基础,哺育一代又一代的作家,为中国文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鲁迅从弃医就文开始,就把自己的文学活动纳入中国民主革命的轨道。为了达到改良人生、改良社会的目的,他作品的取材“多采自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中,意思是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把笔伸进社会的最底层,揭露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思想的罪恶,描绘农民、城市劳动者、知识分子和妇女儿童的形象,丰富中  相似文献   

14.
考察鲁迅的创作文本,现代主义描写是不能忽视的事实存在,分析鲁迅小说和散文诗创作中最为突出的象征主义,荒诞情节和心理刻画,我们发现,正是现代主义描写体现了鲺讯创作的深刻性;按照文学“本质真实”和“心灵真实”的要求,我们阐述了鲁迅创作中“荒诞的深刻”的原因,本文从以上三个方面为重新解读鲁迅提出新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聂绀弩是20世纪30年代初走上文坛的左翼作家之一。作为文坛“新人”,他承续鲁迅开创的现代乡土小说传统,在左翼文学支配文坛的历史条件下进行了新的历史开拓。他保持乡土文学写实的优长,舍弃了左翼文学形成之初“革命的浪漫蒂克”方式和“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以革命现实主义的笔触对大众题材和抗战题材进行深入发掘,是“普罗”文学成熟的历史见证。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为通过社会革命建立一个现代的国家政治制度提供了良好机遇,从这一生存环境和文学审美观念出发,中国现代作家的三种选择具有代表性:一是以鲁迅等为代表的自觉将自身的文学活动与时代意识形态主题相联的作家,执着于或启蒙、或救亡、或启蒙与救亡并重,自觉回应一日千里的转折时代对文学责任的义务的呼求,对中国现代意识形态主流建设乃至社会革命都做了巨大贡献;一是以前期创造社作家等为代表的执着于“为艺术”的人们,人们尽管深恶中国现代黑暗的社会现实,但反对文学的功利性,执着于文学之“美”、“纯”的追求,这类作家的创作不但丰富了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而且也无悖于作家的“职业”要求,何况其中还有一个发展转化的问题,所以,对此应予基本肯定;第三种选择是一种有愧于“作家”称号的选择,如周作人等人在民族存亡的关键时刻的“叛卖”、“附逆”,除铨等出于某种政治与商业利益,置基本的道德与人格于不顾的文学游戏者。  相似文献   

17.
肇始于20世纪初的"文学革命"运动是中国思想界、文学界的一次伟大的启蒙运动,这次运动是在中国传统文化受到西方现代文化的冲击之下产生的。而在这次伟大的运动中,文学刊物功不可没,正是这些文学期刊,传播了文学革新的思想,又作为中国文学西化的一个实验平台,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张爱玲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个“异数”,作为一个在“乱世”之中追求个性、自由、自主写作的独特的一个,作为一位不属主流又漠视政治潮流,而被中国现代正统文学史排挤在边缘的文学家,在近几被“发现”了,甚至成为一些所谓“新都市”作家追慕的“典范”。她的被“发现”,得自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海外学者的推崇。在中国大陆80年代以前的文学史上,根本没有张爱玲的名字,即使提及也多当作“反面教材”,而在海外研究者眼里,她却有极高的位置。如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给了鲁迅26个页码,却给了张爱玲43个页码。有人甚至认…  相似文献   

19.
鲁迅是中国最早提出“纯文学”这个概念的作家之一。但是,鲁迅却不是一个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作家。与政治的密切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特点。政治是文学不可回避的内容。但是,文学/政治的二元的对立是近代建构的结果。艺术自主性是为了对抗资产阶级的世俗现代性。而文学的重新政治化是左翼为了引进新的无产阶级大众政治而开辟的一个新的重要维度。但是,“纯文学”的建构可以是不同的维度。今天,我们对于政治和文学关系的重新认识首先就是要从这种政治/文学的结构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20.
从当代大陆文学的历史教训来重新审视鲁迅与革命作家的内部斗争,就不只是宗派主义、门户之见的意气之争,而是鲁迅试图纠正革命作家某些“左”的做法,阻止阶级写作形态的泛滥和政治文艺的形成,维护个体性自由创作所做的努力。鲁迅的斗争是很有远见的,对新中国文学具有反思的意义,它从实践上再次证明了鲁迅思想的历史穿透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