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看缅甸     
正缅甸联邦共和国位于中南半岛西部,与中国,印度、孟加拉国相接,东南与老挝、泰国交界。人口约6000万(2011年),华人华侨约250万人。全国85%以上的人信奉佛教,约8%的人信奉伊斯兰教。缅甸从公元1044年形成统一的国家后,经历了三个封建王朝。19世纪英国发动侵略战争后占领缅甸,直接受英国总督统治。二战中被日本占领,战后缅甸光复。1948年1月4日,宣布独立,实行多党民主议会制。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缓冲国”?什么是“缓冲地区”?所谓“缓冲论”的实质究竟是什么呢? 一般资产阶级学者的说法,“缓冲国”指的是“界于两大敌对强国之间足以缓和两国相互冲突的小国”。可是,根据历史的考察,“缓冲国”或“暖冲地区”绝不是从维护两国安全、发展和平关系出发,实际上是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利益、相互角逐与暂时妥协的产物。如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法殖民主义者对东南亚进行殖民扩张时,英国控制了缅甸,法国占领了越南。在殖民利益发生冲突、争执不下的局面下,英法两国于1896年1月15日签订了关于暹罗湄南河流域的英法协定,把暹罗变为法属印度支那和英属缅甸之间的缓冲地。就在这个基础上,于1904年又签订了一个协定,把暹罗公开瓜分为英法两国的势力范围。在湄南河以西的区城被认为是英国的势力范围,在湄南河以东的区域被认为是法国的势力范围。再如十九世纪三  相似文献   

3.
<正>9月5?7日,在参加完厦门金砖峰会后,印度总理莫迪转道访问了缅甸。访问期间,双方签署11份谅解备忘录,决意加强道路、桥梁、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合作,以及警务培训、海上安全、沿海监测等多个较敏感领域的合作。这些进展显示出缅甸在莫迪外交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历史上,印缅关系并非"友谊流长"、一帆风顺。19世纪末发生的三场英缅战争都是印度士兵替英国殖民者冲锋陷阵。随后缅甸被并入英属印度,英国向缅"移民"了数百万印度人。缅甸直到1937年才重新脱离出来,作为大英帝国下  相似文献   

4.
"分而治之"政策是英国占领缅甸时期所采取的殖民统治政策,该政策在历史上给缅甸国家和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而缅甸前政府统治时期又是一个民族矛盾相当尖锐并日益激化的时期。造成这种局面的历史根源与"分而治之"政策有着极密切的关系。本文着重以"分而治之"政策的历史危害及造成前政府统治时期一系列政策决策失误为线索,来探讨双方的关系。指明"分而治之"政策作为旧殖民主义的产物仍是缅甸民族问题和平解决的障碍。  相似文献   

5.
正缅甸是中国的近邻,在东盟十国中,中缅两国的陆地边界线最长,达2100多公里。新中国成立后,缅甸是最早承认并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之一。两国老一代领导人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至今仍是指导两国乃至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问题上,缅甸曾给予中国有力支持。过去几十年,无论国际风云和两国国内  相似文献   

6.
吴努     
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主席吴努生于1907年5月25日。他先后肄业于国立名渺中学及仰光大学,攻习法律。他在大学期间即从事政治活动,曾担任大学生联合会主席,并协助缅甸民族领袖昂山建立了“我缅甸人党”。1936年,曾领导缅甸的学生运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吴努支持我缅甸人党向英国提出进行合作的条件:允许缅甸在战后完全独立;如果独立不能得到保证,就采取不合作态度。由于他公开进行革命,曾被英国当局判处监禁两年。 1942年,日本占领缅甸。次年,成立了以巴莫为首的政权,吴努先后任外交部长(1943—44)和宣传部长(1944—45),但同时和地下抗日爱国组织保持联系。1945年3月,缅甸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发动总起义,配合盟军击退日本占领军,光复了缅甸全境。同年,吴努当选为自由同盟副主席。1947年被选为制宪议会议长。同年7月,他代表缅甸政府到伦敦谈判,签订了英缅条约。昂山被刺后,吴努就任内阁  相似文献   

7.
1948年1月4日缅甸从英国统治下获得了独立。今年1月4日正是缅甸独立十周年纪念日。十年来,缅甸人民在建设自己的新生活中已取得许多成就,我们为我们的友好邻邦缅甸所取得的成就感到高兴。建设的开始与计划缅甸联邦的经济建设是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开始的。英帝国主义长期的殖民统治不仅曾给缅甸带来沉重的灾难,而且也给缅甸遗留下来严重的恶果。早在1885年英国就侵占了缅甸。从此以后,英国控制了缅甸的经济命脉。缅甸所有的大型企业都握在外国资本,特别是英国资本的手中。1941年,外国在缅甸的资本达一亿一千五百万英镑,其中英国资本最多,占有五千万英镑。在殖民统治下,缅甸的民族资本只能保持很小的数量,并且得不到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在缅甸共有一千多家工厂,但是,缅甸人经营的只占  相似文献   

8.
张跃 《世界知识》2013,(7):28-29
3月18日,缅甸总统吴登盛一行启程前往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访问,这是缅甸领导人首席到访上述两国。  相似文献   

9.
<正>2022年12月21至22日,哈萨克斯坦总统托卡耶夫对乌兹别克斯坦进行国事访问,两国领导人签署了同盟关系条约、两国边界划分条约等文件。哈乌于2021年12月6日签署的《同盟关系宣言》为两国领导人此次会晤并订立新约打下了坚实基础。哈乌同盟被认为是近年中亚地区十分罕见且意义深远的外交成果,可能改变中亚地缘政治格局走向。  相似文献   

10.
《奇闻怪事》2013,(7):4-7
1942年日本人为了达到长期占领缅甸的目的,扶持缅甸前王室上台,并先后给国王娶了5个身份特殊的"王妃",不料这5个王妃却先后都神秘而死。2012年6月底,美国一份解密文件揭开了谜底,原来这5个王妃生前都佩戴过"血玉"。国王回宫,王妃病疫1942年11月底,缅甸首都仰光老百姓奔走相告:"贡榜王朝复辟了,锡袍皇帝的孙子巴莫又入主皇宫了!"原来,日本人于当年5月占领了缅甸后,日军驻缅甸总司令、陆军  相似文献   

11.
印度尼西亚总理沙斯特罗阿米佐约在九月下旬先后访问印度、缅甸,和印、缅两国总理举行了会谈。印度尼西亚和印度总理的联合声明说:「两国总理都切望促进世界和平事业,特别是东南亚和平事业,而且对处理这些问题的态度取得了一般的协议。」印度尼西亚和缅甸总理的联合声明说:两国  相似文献   

12.
2014年6月26日,在缅甸第二大城市曼德勒,中国广西民族大学党委书记钟海青教授和缅甸曼德勒外国语大学校长佐林教授签署合作协议,两校将在培养外语人才方面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中国驻曼德勒总领事王愚、缅甸北部高等教育局主任吴梭温等中缅双方官员参加了签字仪式。仪式上,吴梭温主任赞扬中缅两国情谊,表示两校的合作代表了两国友  相似文献   

13.
缅甸是一个传统的以农耕为主的农业国家,其特有的地理位置、气候等自然因素及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社会发展等人文因素,逐渐形成了其独具特色的传统饮食文化。同时,缅甸毗邻印度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印度文化和中国文化对缅甸有着深远的影响。历史上,缅甸曾先后受到过英国和日本的殖民侵略,这极大地影响了缅甸的社会发展。外来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极大地丰富了缅甸传统的饮食文化。  相似文献   

14.
<正>泰国是澜沧江—湄公河流域的重要国家。湄公河流经泰国清莱府东北部,与老挝形成近1000公里的共同边界,流域面积约为18.4万平方公里。清莱府是泰国最北部的府城,与缅甸、老挝两国接壤。今年7月,笔者一行选择清莱府的清孔(Chiang Khong)、清盛(ChiangSaen)、美塞(MaeSai)三县进行调研,实地  相似文献   

15.
缓和国际紧张局势是亚非会议的主要议题之一。到底紧张局势是从那里来的呢?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亚洲发生了深刻的根本变化。六万万中国人民获得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鲜和越南也建立了新民主国家。殖民地的印度已不存在,存在的是印度共和国了。印度尼西亚和缅甸也摆脱了殖民地统治的桎梏。其他亚洲国家也都在为民族独立而斗争。惟一例外的是日本,它由帝国主义国家跌落为半被占领国。亚洲总的形势,用尼赫鲁的话说,就是“亚洲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的佛牙“感谢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由于他们的深厚的友谊,缅甸人民的历史愿望得到了满足。……祝缅中两国的友谊万代长留!”这是今年10月15日缅甸总统巴宇博士在仰光机场上迎接佛牙时所讲的话。说瞻拜在中国的佛牙是缅甸人民的历史愿望,是符合事实的。根据佛教典籍记载,释迦牟尼佛逝世后火化,留下了四颗牙齿,其中的一颗  相似文献   

17.
为什么害怕?     
我国周恩来总理最近先后访问了印度和缅甸,和这两国的总理举行会谈,并发表了中印两国总理联合声明和中缅两国总理联合声明.联合声明中强调的五项原则在亚洲各国以及世界其他国家中正越来越深入人心,各国公众普遍认为应使这种原则广泛应用到一般国际关系中去.  相似文献   

18.
正2016年8月27~30日,缅甸总统吴廷觉对印度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国事访问,这是他除东盟国家(老挝)之外的首次正式外访,也是昂山素季访华之后缅甸的又一睦邻之旅。缅甸有媒体评论说,这是一次精心安排的访问,也是一次富有成果的访问。缅印两国领导人在政治、安全、边境事务、经贸合作以及地区议题上取得了广泛共识,双方签署了印度帮助缅  相似文献   

19.
西方政要以及媒体对于缅甸与朝鲜之间的军事合作尤其是核合作的报道和评论绝大多数是主观臆断,没有事实根据的。这样炒作的目的就是要敲打缅甸和朝鲜,挤压其生存空间,以便使两国的局势朝西方国家所设想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0.
最近,两伊在伊拉克边界小镇曼达利又展开了激战。英国《星期日电讯报》、美国《时代》杂志等记者为此先后访问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和前线地区,作了现场观感的报道。现就有关材料综合介绍如下。巴格达的大街小巷贴满了“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宣传画,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