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古代绘画有着明确的形体和空间,具有不同于自然透视的主观透视性,充分体现了古代画家尊重自然,又不为自然所囿的绘画风格。  相似文献   

2.
构图是视觉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古今中外,画家们历来时构图问题津津乐道,不厌其烦地反复探求。西方古典绘画的构图是建立在透视准确的基础上的,把透视法则作为构图依据。到了19世纪,西方传统写实主义绘画体系开始瓦解,现代派画家用主观表现替代客观再现,不再把酷肖自然与否当作评判美术作品高下的标准,构图也不再以透视法则作为依据,逐渐地取消三维空间,构图平面化也成为现代绘画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3.
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绘画中的透视变化,揭示绘画中空间意识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典园林的构造,主要是在自然山水基础上,铺以人工的宫,廊、楼、阁等建筑,以人工手段效仿自然,其中透视着不同历史时期的人文思想,特别是诗、词、绘画的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5.
印象派之后,西方美术流派如雨后春笋,艺术家寻求绘画的创新,在绘画空间上表现出惊人的探求精神。本从传统透视入手,简要论述现代绘画的空间观念及艺术风格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原始美术都是与实用结合的,表现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与征服欲望。西方艺术用科学的焦点透视自然,中国画家则以散漫的自由精神意识,主观散点透视,探求大自由神韵,追求无我境界。线条是东西方原始美术共用的造型手段。随着历史发展,西方艺术家不断地追求空间感、体积感、在色彩泻染方面寻求表现力,而中国画进一步拓展线墨的艺术张力,逐步形成各不相同的绘画体系。主观的理性创造虽不直接具备自然科学的品格,却是达到艺术把握自然神韵的一种合理的审美方式。西画具象描绘的硕果,也为中国画家打开了广阔的艺术视野。中西方艺术家各自发现对方的创造价值,交融渗透是现代艺术大师的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7.
中国山水画独特的散点透视体现了华夏民族自由的视觉空间和精神空间,同时也传达着画家对宇宙自然的无限感悟,追求与道冥合的“天人合一”式的永恒探索精神。中国绘画作为一个与西方绘画相独立的完整体系,有着自己的审美角度,审美标准和价值观。  相似文献   

8.
塞尚是一位不同寻常的画家,他长期孤独地研究自然和对景写生,深入的思考对象内部的矛盾和规律。寻找物体的构成与内在秩序,实验色彩的冷暖与造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将传统的空间透视进行限制和压缩,改变了西方绘画中固定视点的观察方法。把在同一环境中的各物体,根据画面结构的需要重新构造。这些方式的运用,使他的作品获得了一种有异于自然表象的效果。而这些都是产生于对自然规律性基础上所进行的形而上的把握,是建立在绘画与自然之间不同的秩序之上。因而他使绘画走出了模仿自然的宿命,成为了与自然相平行的和谐的艺术,并最终成为自然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9.
透视学是高校美术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一门独立的技法理论学科,是每位学生必须掌握和熟练运用的基本技能。美术类专业主要分为绘画和设计专业,不同的专业类别其教学侧重点有所不同,若模糊各专业的特点将影响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学效果。笔者从绘画与设计两个角度切入探讨透视学课程教学的异同点,对绘画透视和设计透视的专业目标、学识内容、表现手法和认知层面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和分析,以期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中西方绘画空间语境的差异源于其哲学基础、文化传统、风俗习惯、审美观念等多方面的不同。本文从中西绘画时空观的差异以及绘画空间的动静形式,虚实表现,透视法等方面的不同作了简要的论述。  相似文献   

11.
通过分析不同时代绘画中的透视变化,揭示绘画中空间意识的不同表现.  相似文献   

12.
郭庄作为一座城市山水园林,中国古典绘画艺术、诗词和古代自然山水观在此都有着深厚的蕴集。本文就此例简析该建筑的建筑风格设计。  相似文献   

13.
《大自然》2021,(3)
正我们在速览中国古代蝴蝶绘画作品的过程中,可以看出古人对蝴蝶的观察和描绘是不断变化的。在人们的审美变迁中,蝴蝶逐渐从自然真实的美转变为民俗图案装饰的美,它的艺术形象演变也契合了中国传统绘画风格流变的历史。  相似文献   

14.
对视觉空间的研究,中国古代绘画界早就有所重视。视觉空间是反映现代中国绘画“写意”、“写心”、“传神”特征的窗口,是美感的载体,它包含着一种理念。它在中西绘画中都有各自意义上的独立存在。其视觉心理,一是倾向于客观,具有科学性;二是倾向于主观,具有浪漫性。艺术空间多向客观和主观两极发展。其视觉空间,一是追求纵深,再现“前前后后一连串的物象”;二是追求平排,表现物象时,“步步移”,“面面观”,观其内涵,略其形色。艺术空间多是“心”、“景”合二为一,“悟化”的结果。西方绘画,中国古代和现代绘画视觉空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西方、中国古代绘画视觉空间应包含于现代中国绘画视觉空间之中。  相似文献   

15.
论我国古代书论自然物比拟观的嬗变蒋忠友一.引言书法不同于绘画,不直接描写自然事物,但在创作过程中,书家们不得不时刻关照自然界,从中得到意想不到的创作的启发和灵感。狂草号称天下绝伦的唐代书法家张旭“始见公主担夫争道,又闻鼓吹而得笔法意,观公孙氏舞剑器而...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我国古代绘画艺术中的水墨画技法,与当今陶瓷界绘画情况。探讨了当今陶瓷绘画艺术的创作技法,解剖了当今水墨形式瓷画特点,指出了其创作范围、发展的思路与可能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宗炳在《画山水序》中所说的“方寸”不是指心,而是指面积小,可知宗炳的话不是关于心物关系而是关于绘画透视的议论;张噪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命题是关于艺术与现实关系的最具有辩证色彩的观点,它与西方的歌德遥相呼应;画与诗,中国古代画论多倾向于论述二者的共性,而西方理论界侧重于分析二者的差异;庄子的“解衣般礴”说是关于艺术创作心境的卓越见解,这一见解对后代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隋唐是中国古代绘画艺术全面发展的时期,透过隋唐的绘画艺术可以直观地捕捉到这段时期绘画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审美文化的视角宏观地分析了隋唐时期的绘画艺术,分别从隋唐绘画艺术之根——和、隋唐绘画艺术之气质——风骨、隋唐绘画艺术之诗意——意境、隋唐绘画艺术之外显——趣四个方面来具体阐述隋唐绘画的审美特征。  相似文献   

19.
贺根民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1,28(1):116-118,122
现代教育理念下的古代文论教学的复眼透视观,不单表现在古代文论资料的梳理上,更体现为教学理念的更新。复眼透视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化生态和思维方式,有利于盘活古代文论命题的现代生机,最大限度地贴近了传统文论的本真生态,促进教学效果的优化,从而展现一个有意义的古代文论的教学新天地。  相似文献   

20.
“意”与“笔”的关系一直都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和绘画创作研究探讨的中心。从绘画创作的过程来看,张彦远所提出的“意在笔先”和“画尽意在”的命题,是对绘画创作过程之始、之终的概括和总结;除此之外,“意”与“笔”的关系贯穿于整个绘画创作的过程之中,即“意在笔中”,这是对绘画笔意论的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