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华亭 《世界博览》2012,(9):78-79
正美国"富二代"的中国禅心汉学家、翻译家、旅行家、作家、行者,都是他,又都不是他。他很佩服徐霞客,也想通过旅行的方式了解中国不一样的文化脚踏一双黑色布鞋,肩背一只黄色僧包,自1989年第一次来中国旅行,这身装扮就是比尔·波特的"标准配置"。一把大胡子留了十几年,几乎成了他的标志。可他却说,那是因为刮胡子很痛,也麻烦,懒得刮,却也没有特意留。他是一个很难贴上标签的、将禅修融入日常生活的人。他说:"我不是一个好的修行人,但我还是一个修行人。"  相似文献   

2.
美国科普作家继阿西莫夫(Asimov)之后,马丁·盖德纳(Martin Gardner)也逐渐为中国读者所熟悉了。阿西莫夫受过正规的科学教育,他的一些著作(他的著作已超过二百本)如《从元素到基本粒子》、《生命的起源》、《数的趣谈》等均已翻译成多种文字出版,销路很广。盖德纳的著作还没有介绍到中国来,中国读者知道他主要是通过《科学美国人》这本杂志。1979年初我国开始翻译出版这本科学月刊的中文版,定名为《科学》,这样,这本杂志同时以英、法、德、意、西、日、中等七种文字出版,发行量已突破百万大关。《科学美国人》设有“数学游戏”  相似文献   

3.
俞祺 《长沙大学学报》2013,27(1):159-159
我此次带来了两本书,一本由中国学者撰写,另一本由美国学者撰写。仅从两本书的目录看,我们似乎便可以发现一些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中国学者的问题意识并不足够清楚,基本还是采用了一种教科书式的写作方法;相比较而言,美国学者的著作更注重对于问题的梳理,而不是对概念的界定。前一种写作方式不利于论文逻辑结构的充分展开,严格来说不能算一种学术论文的写作方法,但长期以来,在本学科内,这种形式的论文或著作却长期存在,不知其中原因何为?  相似文献   

4.
《世界博览》2009,(18):6-6
美国《新闻周刊》2009年8月15日文章说,回溯到2007年,中国和美国犹如一个经济体:中国人负责存钱,美国人负责花钱;中国人做出口,美国人进口;中国人放贷,美国人借贷。从1998年到2007年,两个经济体涨势迅猛,它们占到全球经济增长的约40%。  相似文献   

5.
2004年,由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推荐的“铝电解过程智能控制系统段推广应用”项目获得了200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北方工业大学建校以来在科研方面取得的最高荣誉。作为此成果的主要完成者——李晋宏教授为此付出了极大的心血。  相似文献   

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初步探索的重要文章。文章正确地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继承、坚持和发展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的重要思想,其中包括:关于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思想;关于走中国自己的路的思想;关于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思想。学习这篇光辉著作,对我们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中西对比。探寻合作学习的意义 有人曾这样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群虫;一个美国人是条虫,三个美国人是群龙。意思是说咱中国人较重视个人努力,而忽略了团队合作,而美国人恰恰是更善于合作。  相似文献   

8.
去美国买房!     
在中国各大城市房价一再飙升之际,美国各大城市的房价却一跌再跌。中国人收入远低于美国人,但房价却“敢与天公试比高”。既然在中国买不起房,何不到美国另辟蹊径?  相似文献   

9.
《有闲阶级论》:谈论美国人萦绕于怀的问题T·凡勃伦是资产阶级经济学中制度学派的创始人。《有闲阶级论——关于制度的经济研究》(1899)是他的代表作。但在当前的美国,人们却把它视为一部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著作,称“凡勃伦的书是社会病理学的书”。凡勃伦在该书序言中说:“本出的主旨在于讨论作为现代生活中一个经济因素的有闲阶级的地位和价值。”  相似文献   

10.
朱伟一 《世界博览》2010,(21):85-85
《华尔街》续集《金钱无眠》讲述了美国金融危机的故事,其中有关于中国人的插曲。两位中国客一男一女:男的是位像官员的商人,也可能是位像商人的官员,有一位妙龄知识美女陪同。男性中国客人说着口音很重的英语一略带口音是性感,有如名贵香水淡淡的幽香,口音过重就有沐猴而冠的意思。  相似文献   

11.
柯文,1953年人芯加哥大学接受本科教育,1955年毕业后进入哈佛大学,师从费芷清教授和史华兹教授,开始致力于中国思想史和中西关系史研究,先后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62年至1965年,先后在密歇根大学和安默斯特学院任教。1965年到麻州卫尔斯利学院任亚洲研究和历史学教授,兼任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研究员。柯文的主要著作有《中国与基督教:传教运动与中国排外主义的发展,1860—1870年》、在传统与现代性之间:王韬与晚清革命》、十九世纪中国之改革》(与石约翰合著)、《在中国发现历史一一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历史三调:作为事件、经历和神话的义和团》等。  相似文献   

12.
《世界博览》2011,(13):10-11
旅美学者南桥在美国观看了影片《功夫熊猫》,他觉得在这部电影中,很多场景看上去很中国,骨子里却很美国,导演是在做“美国为体、中国为用”的事。例如,在亲子关系上,中国人更看重血缘关系,美国人看重后天培养的亲情,比如有没有花时间在一起(阿宝和爸爸一起下厨)。  相似文献   

13.
知识经济是当代中国面临的最重要的机遇。200年前,工业经济替代农业经济,中国没有赶上,导致100多年来落后挨打。今天,知识经济开始替代工业经济,中国赶上了,千万不可放弃这样的机遇。10年前,美国和日本的一场竞争,诠释了知识经济的真谛传统工业经济与当今知识经济的较量早在10年前就开始了,其显例就是关于电传、FAX、E-mail的美国和日本的竞争。美国人首先发明并使用电传,日本人根据美国人发明的电传原理,发明了  相似文献   

14.
刘半田 《世界博览》2011,(21):82-83
美国民权运动领袖的雕塑由中国人设计,触犯了某些美国人的敏感神经。  相似文献   

15.
石源华 《世界知识》2013,(17):64-65
刘彦一生未正式在外交部任职,却是中国近代有影响的外交家.他关于废除“二十一条”、收回旅大的提案,振臂一呼,全国响应.他研究中国外交史的著述丰富而影响深远.周恩来在青年时代受刘彦著作的影响很大,解放后曾向外交界推荐过刘彦的外交史著作.刘彦是中国近代第一代有民族意识、致力于维护民族利益的外交家和外交史学家.  相似文献   

16.
《科技智囊》2003,(1):23-23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前夕,美国民间咨询公司兰德公司告知美国政府,他们通过研究得出一项关于如果美国出兵,中国是否会出兵朝鲜的结论。并为这条结论开价500万美元。当时美国人认为这家公司疯了,一句话竟敢卖500万美元。于是将他们的咨询结论置之脑后。几年后,当美军在朝鲜战场上被中朝联军打得丢盔弃甲,狼狈不堪时,政府内的一些人才意识到这份报告的价值,急忙以28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这份已过时的报告。这份长达600页的报告,详尽地分析了中国的国情,以充分的证据表明中国不会坐视朝鲜的危机而不救,必将出…  相似文献   

17.
张启迪 《世界知识》2023,(14):61-63
<正>中国的经济规模,或者更具体些讲国内生产总值(GDP)何时能实现对美国的赶超,近年一直是个热点话题。2010年,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曾预测中国经济总量将在“2020年前”超过美国。美国政界不少人也认为中国经济总量超越美国是早晚的事,如果现有中国经济增速保持大体不变,预计将在10至20年内超越美国。新冠疫情暴发后,由于美国经济遭受严重冲击,而中国经济表现良好,中美经济总量差距一度迅速缩小。根据美国官方的数据,中国占美国GDP的比重从2019年的66.8%上升至2021年的76.4%,  相似文献   

18.
关于本书著者自署Putnam Weale的 Simpson先生,书的黄包皮上有寥寥几句介绍的话,说:“ Simpson先生去年在北京居留一年,所以他日记里的记载,把最近的战争写得活灵活现有声有色等等”。这些话证明作介绍者虽曾看过这本书,但于Simpson先生之特色却一字未提。盖他是西人论列华事者之中著作最富趣味最浓的一个人;在东方过了大半生;他精通中国的语言文字;他在北京创办了一种中英合璧的新闻纸,自家担任总编辑;他如今还是中国总统府一位政治顾问。他的著作约有二十种之多。他第一部世界知名的著作,如今还有许多人读的,就是那Indiscrect Letters …  相似文献   

19.
你知道吗     
方宇 《青年科学》2010,(6):31-31
中国人讲中文,英国人讲英文,中国人的手语和英国人的手语有没有分别?中国聋哑人用中国手语可不可以和美国聋哑人士沟通呢?  相似文献   

20.
斯大林在有关著作中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无产阶级专政必要性和性质的思想、关于苏维埃是俄国无产阶级专政的形式的思想以及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体系中党和工会关系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加强法制的思想和改革国家机关的思想。在列宁工农联盟的理论上,他忽视了列宁关于必须实行小资产阶级的土地纲领和不能违背大多数人意志的思想,忽视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生产条件的重要思想。在列宁民族理论上,他正确地阐释了列宁关于民族问题上“两个历史趋向”的思想,但忽视了列宁关于在无产阶级国家大民族对小民族进行让步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