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13,(2):73-73
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因而重之,爻在其中矣;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焉;系辞焉而命之,动在其中矣。这段话的原意是:八卦布列成位,卦象就包含在其中了;又将八卦相重,六爻也包含在其中了,阴阳刚柔爻画相互推移演变,变动也包含在其中了;缀以文辞而明示,爻动就包含在其中了。本段话依次从"象、爻、变、辞、动"几个彼此相连的元素阐述出易卦的性质、特点及其功能。历史记载,我们的老祖宗最开始画的是三  相似文献   

2.
正噫!亦要存亡吉凶,则居可知矣。知者观其彖辞,则思过半矣。这句话的原意是:或者也要考求存亡吉凶,则安坐就可以知道。智者观玩彖辞,则已理解的可以超过一半。想要了解事物的存亡吉凶,聪明贤达的人闲居在家中就可做到。怎么做到?一是看爻处于什么位置,六爻构成是怎么样的;二是结合卦象,仔细考察玩味其卦辞。做到这两点,卦义的一多半就可知道了。这句话的中心要点是"彖辞"。它由何而来,代表什么意思,与爻辞、象辞的区别是什么,与《彖  相似文献   

3.
小易 《科技智囊》2014,(11):81-81
<正>彖者,材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是故吉凶生而悔吝著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彖辞,是裁断一卦之义也。爻,是效法天下万物之变动的,因此才有吉凶之产生而悔吝显现。"彖",彖辞,即卦辞,是孔子对卦所下的那个断语。卦辞,即裁断一卦的吉凶。彖,也是一种很凶猛的动物,这种动物,钢铁都可以咬断。所以就用它来作断语的代号,表示判断准确的意思。决断的力量就像斩断钢铁的力量那么大。"彖者,材也",彖之断语由何而来?由"材"而来。"材",即卦象的材料,构成一个卦象的内容;作为动词,它代表通裁、裁断之义。彖辞,依  相似文献   

4.
正变动以利言,吉凶以情迁。是故,爱恶相攻,而吉凶生。远近相取,而悔吝生。情伪相感,而利害生。凡《易》之情,近而不相得则凶,或害之,悔且吝。这句话的意思是:爻的变动是以"利"来表达,吉凶随着爻的具体情况而有所变迁。所以,爱与憎的不同变化,吉凶就在这矛盾中生成了。爻的远应与近比的不同取舍,悔恨与憾惜就生成了。真情与虚伪相互感应,利与害就生成了。凡是《易经》所论述的情况,两爻相近亲比而不能相得就必有凶险,或者有伤害,有悔恨,有遗憾。  相似文献   

5.
彖者,言乎象者也;爻者,言乎变者也。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者也。从这句开始进入《系辞》上传的第三章。彖辞,说的是象,进而言之说的是卦,尤专指一个卦的卦象。彖辞是从象的角度对一个卦进行的总说明,即用文字的形式把一个卦的总体形象提纲挈领地描述出来,框定一卦的结构,阐明一卦的位置;爻辞,说的是爻变。爻是卦的组成基础,一个卦共分六爻,而卦与卦之间的不同即由爻的位置不同所致。一卦六爻之间不同的排列、组合方式就喻示着爻与爻之间的千变万化。如果把一卦所指比拟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一爻则为其中一个子系统,爻辞就是说明这个子系统的变化情况的。  相似文献   

6.
叶适是循义理的路数来解<易>的.具体说,就是根据<彖><象>解<易>.由于他将<彖><象>视为孔子的作品,所以根据<彖><象>的解释所理解<周易>的经义,在他看来,也就是"孔氏之本学",体现了圣人以道易天下的目的.在这种易学观的指引下,他之<周易>解释,在致思取向而上,彻底贯彻事功原则、功利原则,竭力消解<周易>解释上的神秘性、玄虚性,始终坚持"以卦象定入德之条目而略于爻,又以卦名通世故之义训而略于卦".这是将"通世故之义"作为理解<周易>的经义根本原则.这个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叶适之解<易>彻底摆脱了象数路数的干扰,将<周易>解释成为一部彻底宣扬儒家的德性修养、道德理想、政治理念的经典.  相似文献   

7.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而这正是本句所因承的两个前提。"赜"在前句中出现过,  相似文献   

9.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10.
<正>道有变动,故曰爻。爻有等,故曰物。物有杂,故曰文。文不当,故吉凶生焉。这句话的原意是:道有变动,所以称为爻。爻有不同类型,所以称为物。物以阴阳相杂,故称为文。阴阳两爻不当位,所以吉凶产生。本句接上一句,进一步从"爻、物、文、吉凶"的角度模拟易经之道的运行,说明易经之道的广大悉备。下面,我们递次展开。爻从何来?爻者,交也。象征事物交互变化,交错变化。天地人三才,随时随地都处在这种变化之中,  相似文献   

11.
小易 《科技智囊》2016,(4):80-81
正子曰:"乾坤其易之门邪?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这句话的原意是:孔子说:"乾坤,是《周易》的门户吧?乾,为阳物;坤,为阴物。阴阳交合其德,刚柔(爻画)就有了形体,以体现天地所为,以通达神明的德性。"此句中,"乾坤":指经卦乾坤。"门":作"门户"讲,也代表着根本之意。"阳物":乾三画皆为阳,故  相似文献   

12.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13.
<正>若夫杂物撰德,辨是与非,则非其中爻不备。这句话的原意是:至于阴阳杂陈,揆述阴阳的德性,辨别是非,不是初爻和上爻二者所能概括的,必须加上二、三、四、五中爻,互相审度观察,它的涵义才能完备而无遗。此句话中,何为"杂物"?就是阴阳相杂之物。任何事物都是阴阳对立统一、和合而成的;阴阳二气相杂,又构成了不同的事物,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状态,以及彼此之间的交互关系。易经卜卦,问出行、问疾病、问财帛等等,也都是"杂物",命主与用神之间不同的生克关系、气运旺衰,构成了不同的吉凶因  相似文献   

14.
小易 《科技智囊》2008,(5):57-57
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 上一句具体而微地说明了“象”的产生过程,由此定义了“象”的内涵;这一句则以类似的句式,说明了什么是“爻”,以及“爻”是如何产生的。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13,(3):77-77
吉凶悔吝者,生乎动者也;刚柔者,立本者也;变通者,趣时者也;吉凶者,贞胜者也;天地之道,贞观者也;日月之道,贞明者也;天下之动,贞夫一者也。这段话的原意是:吉凶悔吝,产生于爻动;刚柔,是立卦的根本;变通,起于因应时势:吉凶,以其守正执一无往不胜;天地之道,以其正昭示于人;日月之道,以其正明照天下。天下蠢动不已,以正而归于纯一。  相似文献   

16.
<正>能说诸心,能研诸虑,侯之,定天下之吉凶,成天下之亹亹者。这句话的意思是:具列天地万物于心中,研究于思虑之中,因而占筮之,判定天下之吉凶,促成天下几微之事。逐字解读。"说":通"悦",喜悦、高兴,此处为取悦、说服的意思;"诸":众、各之意;"研":石为之开,研磨,有反复揣摩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意思,同"究";"虑":思想;侯之:先儒多认为是传抄过程中出现的衍文,应删掉;"成":完成、成就;"亹亹":勤勉不倦的样子,也有解释为光明而神圣的事物。  相似文献   

17.
小易 《科技智囊》2006,(9):65-65
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 这一句是第二章的开始。第二章主要阐述的是系辞产生的由来和内涵、意义。先从字面上来理解这句话! 说到圣人,一说是古代的先贤,在《史记&#183;日者列传》中贾谊曰:“古之圣人,不居朝廷,必在卜医之中”,从中可见圣人也是通晓占卜医学的人;接下来是“设卦观象”四个字,就有些意思了。对于《易经》这样的“万经之首”,孔子倡导不要迷信,也不要盲目崇拜,要有“玩”的心态,这点可从“设卦”中的“设”字体会出来。一方面,“设”就意味着有人文思想、有人的规划在里面,假设、设定,是以人的动念为主体的;另一方面,“设”还意味着理性的比较意义,不是绝对的“自天承之”,不是把《易经》八卦作为教条来遵从,以前每个卦代表什么,就一定固定在某种概念或事物上,没有相对的变化,这样就把《易经》学死了,因而儒家思想倡导要活学活用,圣人在研究八卦的时候,也是采取的这个方式;再说“观象”两个字,观要观两种象:既要看卦象,也要看事象。两者要联系地看,不能割裂。  相似文献   

18.
<正>这句话的原意是:其只见初爻时难以知晓,其上爻出现时则容易知晓,因为具备了卦的本末。初爻之辞以拟事物开端,上爻之辞则象征事物之结局。这段话主要讲的是"初爻"和"上爻"的性状、关系、喻义。首先,"初爻"和"上爻",分别代表事物的开始与结束,也可以理解为原因和结果、征兆与结局。一头一尾、一本一末,抓住两端,是我们断卦、卜卦、用卦的一个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正>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这段话的原意是:所以《周易》,是讲卦象的。而卦象,是象征万物的。易:《周易》。象:卦象。像;像形。《系辞传》认为,《周易》一书,讲的都是"象",其本质特征就是"卦象"。象,是周易的精髓所在。"象"与"像",在古时有些地方是通用的,但就其内涵而言,却有着显著差异。"像"是实质的,代表实体的形象,指称某一具体之物,可见可闻可触,非  相似文献   

20.
小易 《科技智囊》2006,(12):53-53
六爻之动,三极之道也。这一句可谓一语中的,道破了卦变的根本,也是对前四个分句的小结,更是对《易经》核心内容的纲要统领。无论是吉凶、悔吝,亦或是变化、刚柔,总括起来就是六爻之“象”与三极之“理”的对应关系,即具体的卦象和抽象的道理之间的动态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