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创新是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探讨数字经济能否成为提升城市创新效率的驱动力,对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理解这一关系,利用2011—2021年我国27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并构建计量模型,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总体上有效促进城市创新效率的提升,且创新要素流动有效增强这一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且这种溢出效应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下具有差异性;数字经济因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对城市创新效率的影响也不同。  相似文献   

2.
基于2005—2014年长三角26个市的统计数据,建立空间杜宾模型,运用matlab研究外部性,创意产业集群对城市创新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与技术外部性不仅有效推动该市的创新,还存在较强的空间溢出效应,带动邻近城市的创新。创意产业集群对本市创新直接效应为正,对相邻城市创新间接效应为负。长三角各市之间存在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城市创新互动明显,这为长三角地区合理利用外部性与创意产业集群大力提升城市创新水平提供政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利用长三角城市群41个城市2006—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计算Moran’I指数发现城镇化与城市经济韧性存在空间相关性,在此基础上,引入控制变量构建空间计量面板模型,研究城镇化发展对城市经济韧性是否存在促进作用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对城市经济韧性存在正相关关系,并且通过将总效应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发现城镇化发展不仅对本地区的城市经济韧性产生直接促进作用,同时还对邻近地区的经济韧性产生间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有着显著影响,能够有效促进本地及相邻城市提升创新水平。基于2011—2019年中国278个地级市面板数据,综合运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介效应模型与空间计量模型,多维度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与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显著促进区域创新水平的提升,在控制宏观环境政策及运用工具变量方式等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依然成立;(2)中介效应表明,产业结构、资源配置及财政科技支出是数字经济促进区域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影响机制;(3)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水平存在明显空间溢出效应与区域异质性,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对区域创新水平的影响越大,且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影响更为显著。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政策建议:完善产业布局,促进产业升级;利用数字技术,合理配置资源要素;保持财政科技支出的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5.
绿色创新是实现经济绿色发展的重要驱动,为了探究政府投入对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利用长三角城市群2015—2021年面板数据,基于空间面板模型从政府投入角度分析对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的影响效应,从结论可知:上海市整体绿色创新水平最高,江苏省所属的城市整体水平次之;长三角城市群绿色创新具有明显的正向空间自相关性;政府环保支出对本地绿色创新的影响呈“U”型分布,政府科教支出对本地绿色创新有促进作用,临地政府科教支出对本地绿色创新发展有抑制作用。因此,应适当加大政府环保支出和政府科教支出力度,增强环保关注度和绿色环保意识,促进地区间绿色创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7—2016年山东17地市实体经济与科技创新的相关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探讨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山东各地市之间实体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科技创新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但在空间溢出效应上表现为负;各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存在差异,其中开放程度对实体经济增长存在正向的促进作用和空间溢出作用;物质资本存量与实体经济增长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且空间溢出效应为负;而宏观调控与银行集中度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一致。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了中国2009~2019年省级行政区的包容性绿色增长指数,研究了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影响及传导机制,建立包含区域创新的中介效应模型,并利用空间滞后模型对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影响的空间效应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对包容性绿色增长的抑制作用会通过区域创新的渠道传递;在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影响下,包容性绿色增长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创新的中介作用会增加这种负向溢出;虽然政府竞争压力影响只持续2年,但包容性绿色增长的负向溢出效应持续存在。本研究有助于厘清地方政府竞争压力、区域创新和包容性绿色增长三者之间的关系,为推动区域创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8.
长三角地区出现了明显的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非一体化现象。借助分工程度指标对长三角地区各城市两部门的非一体化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并从影响机制和实证研究两方面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非一体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非一体化可以通过提高创新效率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机制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溢出效应;在短时间内,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存在较大的知识差距,两部门的非一体化会导致当地劳动力市场和产业不匹配进而降低生产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扩大非一体化经济增长效应的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9.
利用2010—2020年长三角41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构建经济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熵值法测算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基于动态面板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分析环境规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空间效应。研究表明:从整体来看,环境规制推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从空间效应来看,环境规制对周边城市的经济高质量存在促进作用且作用大小与地区间经济联系紧密程度正相关。据此提出差异化环境规制政策等相关建议,以期推动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有赖于高等教育,但高校作为资源依赖型组织,往往受制于政府目标和市场力量,这种独立性的相对欠缺所带来的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直接推动了高等教育在省域空间的多中心布局,这是否有碍于高等教育对经济社会良序发展的促进作用?以2004—2019年23个省份231个城市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工具变量法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高校自主性欠缺所带来的省域高等教育布局多中心化趋势,会对省域内城市的创新水平带来负向影响。第二,基础设施建设的挤出效应是城市创新关键机制。与地方政府博弈互为表里的省域多中心化进程,将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放大地方高校规模扩张所具有的投资拉动属性,并最终挤出城市创新;省域层面知识溢出所带来的网络外部性和城市层面的集聚外部性虽然有利于城市创新,但难以克服多中心布局所带来的负面效应。第三,异质性研究发现,多中心布局只是促进了形式公平,但实际上经济发展水平更差、行政级别更低城市的创新水平受到更为明显的负向影响,中心城市对邻近区域创新水平的溢出效应也间接被削弱。因此,加快转变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逻辑和尊重高校主体性地位,避免盲目扩张,是优化省域高等教育布局...  相似文献   

11.
我国越来越注重创新驱动下的高质量发展,为此出台了众多高技能人才政策,以便为高质量创新发展提供足够的高技能人才.基于政府竞争、政策工具等理论视角,借助回归检验、空间计量等技术,探究了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的空间溢出规律,并探讨了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对城市技术创新影响的中间机制.数据分析表明,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通过提升城市高技能人才数正向影响其创新发展水平.空间计量分析表明,城市高技能人才数的增加具有空间集聚性特征,且高技能人才政策工具强度对新增高技能人才数也有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2.
以兰白西城市群41个县域(市辖区)为基本单元,利用空间计量模型研究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空间溢出效应与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水平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发展不仅仅与本区域的工业经济活动有关,也受到邻近区域的影响; 2005-2015年空间溢出效应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具有显著作用,溢出效应值为0.046 633 5;兰白西城市群工业经济支持体系中,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存在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13.
为探究经济差距对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在厘清经济高质量发展影响因素的基础上,首先运用指数测算模型测度了2014—2020年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指数,然后用专利授权数刻画城市创新能力,利用面板模型考察了经济差距、城市创新能力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走高,在发达城市的辐射带动下,部分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增速较快;经济差距的存在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且这种抑制作用在安徽地区与长三角边缘城市表现得更为明显;在影响机制上,经济差距带来的城市创新能力的差异间接影响了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结果对城市在制定经济政策、缩小经济差距、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使用熵权TOPSIS法,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和共享5个维度构建了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深入探索了创新要素流动影响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内在机理.实证研究的结果表明,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总体水平呈上升趋势,且存在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技术创新效应与产业结构升级效应是其主要途径.进一步研究显示,创新要素流动对城市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具有显著的异质性.  相似文献   

15.
高等教育能否得到优化配置,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的教学、科研和社会经济产出能力的提高,更关系到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利用熵权法,对我国高等教育资源配置水平和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发现其存在地区差异.通过对2000—2014年全国31个省市的高等教育资源投入与区域创新能力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高等教育资源和非高校创新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有正向影响,高校人力资源投入的作用效果相对于物力和财力资源投入的效果更加显著,非高校中企业是创新的主要因素;我国高等教育资源的投入对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高等教育资源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这种溢出效应具有明显的空间衰减性.  相似文献   

16.
在构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协调发展评价模型测算长三角中心城市2008—2017年社会经济、生态环境、旅游产业三系统的协调度,以重心模型、标准差椭圆模型分析其时空演化,并运用空间计量模型探究其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1)在时间上,长三角中心城市三系统协调发展呈现为波动上升的发展态势,但热点城市范围在研究期内相对固定;在空间上,重心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并且始终保持“东南-西北”分布格局. (2)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全局空间正相关性及相对稳定的空间聚类格局,并存在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3)市场驱动、交通通达、外商投资、劳动聚集、资源禀赋和旅游规模对该区域三系统协调发展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环境规制与旅游效益的影响系数则显著为负.  相似文献   

17.
针对黄河流域沿岸资源型城市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的影响,基于2000—2019年黄河流域41个地区级资源型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解析城镇化和产业协同集聚对土地利用效率影响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门槛回归模型,讨论资源型城市产业协同集聚的门槛特征,并构建拥挤效应矩阵表,得到如下结果。1)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之间的土地利用效率在空间上呈现以同高集聚或同低集聚为主的地理相关分布格局,且城镇化的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70%,表现出抑制作用;产业协同集聚的空间溢出增长效应占总增长效应的70%,空间溢出抑制效应占总抑制效应的20%,表现出快速促进和逐渐抑制的作用。2) 2014年后,部分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的集聚效应向门槛聚集的程度加快,其中洛阳、石嘴山、朔州、乌海和金昌表现优秀,集聚效应最佳;包头和鄂尔多斯形成城市间协同关系。3)资源型城市产业集聚总体上表现出集聚不足或拥挤的特征,未来发展中应结合城市自身的特点,发挥相邻城市间的协同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环境规制的技术溢出效应与污染溢出效应2个角度,分析相邻区域环境规制对当地技术创新投入的影响,研究在这2种效应强弱对比发生变化的情况下,相邻区域环境规制溢出影响的异质性.在此基础上采用2003—2015年长三角地区26个主要城市数据,使用EBM模型测度绿色创新效率,利用中介效应检验程序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对理论分析结论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相邻区域环境规制强度提升会促进当地绿色创新效率的增加; 在施行环境规制政策的前期,相邻区域环境规制强度提升会造成当地技术创新投入减少; 在施行环境规制政策一段时间后,相邻区域环境规制强度提升会造成当地技术创新投入增加.  相似文献   

19.
基于五大发展理念,采用熵权TOPSIS法测算2010-2019年黄河流域9省域61个地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运用Dagum基尼系数揭示地区差异及来源,将空间马尔科夫链与空间杜宾模型相结合,探讨地市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动态演化过程、俱乐部趋同特征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随着时间演变呈上升趋势,但上游和中游高质量发展水平需进一步提高;在空间分布上呈现“下游高于上中游、省会城市高于周边城市”的特征;造成地区差异的来源中,区域间差异的贡献最大且正在扩大.(2)空间马尔科夫链分析佐证了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的存在,邻域环境等级的提高对低水平俱乐部拉动不明显,对中低水平俱乐部具有促进作用.考虑空间因素后,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依然具有稳定的俱乐部趋同特征、马太效应、阶段性特征.(3)黄河流域各地市高质量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显著.城镇化水平是重要驱动力,政府干预具有关键作用,创新是核心要素,会通过“示范效应”带来的空间溢出促进邻近城市高质量发展.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加强区域战略合作、充分发挥省会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城市空间溢出效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经济发展逐渐转向高质量增长阶段的背景下,研究市域单元城镇化的协调发展程度对转变城市经济增长方式和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2003—2019年中国28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和探索性时空数据分析方法从城镇化水平和城镇化质量角度对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的时空格局特征进行识别和刻画,并借助空间面板杜宾模型分析我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的驱动因素及其空间效应.研究表明:研究期间内,中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水平较低但呈持续上升特征,城际差异呈持续缩小特征,空间格局呈“东高西低”和“南高北低”的地带性特征.Moran’s I指数表明中国城镇化耦合协调发展呈现出空间集聚分布,且集聚程度随时间不断增强;时间路径分析表明城镇化协调发展局部空间结构和空间依赖方向上稳定性较强,其空间格局演变呈动态整合的特征;时空跃迁分析表明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明显的路径依赖和空间锁定特征.经济发展、人口规模、人力资本、科技创新、产业结构、政府能力对本地城市城镇化协调发展均具有正向直接效应;人力资本、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对邻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负向溢出效应,人口规模对邻域城镇化协调发展具有正向溢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