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科技前沿     
<正>我国将开发"可燃冰"我国计划于201 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天然气水合物因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其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 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这个工程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与日俱增。按照当今世界能源消耗量的增长趋势,地球上蕴藏量有限的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常规能源,很快将耗尽。据世界能源会议《1992年能源资源调查》的报道,世界各国煤炭、石油、天然气探明可开采储量,分别还可开采219年、44年和60年。其他能源,除有限的水能资源在继续开发用以发电外,风能、太阳能、海洋能、地热能以及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一时还难以大规模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3.
现代社会是建筑在巨大能源消费之上的。社会越发达,能源消费量越大,而且对能源的质量要求也越高。目前社会消耗的能量,90%以上来自石化燃料。其中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占70%。但是,世界石油的可采储量约为900亿吨。按现在的开采水平仅能开采30年;煤的储量也仅可供人使用200~300年;天然气资源的储量也是有限的,因  相似文献   

4.
耿海清 《科学》2008,60(3):33-37
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剩余可采储量超过千亿吨的3个煤炭大国之一,根据英国石油公司的能源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煤炭剩余可采储量为1145亿吨,位居美国和俄罗斯之后,居世界第三位,占世界总储量的20.75%.  相似文献   

5.
晓阳 《世界科学》2006,(9):19-20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我们的脚下除了有我们熟知的石油、煤和天然气外,还有一个我们关注较少的能源——地热。这种新能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污染很小,因此日渐受到人们重视。目前,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还是世界上的主要能源,然而它们并非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还对我们的生  相似文献   

6.
石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经济的腾飞。天然气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它将带来清洁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天然气这种碳氢化合物通常与石油、煤炭共存,以气田气、油田伴生气、煤层气以及埋藏在深海或冻土带以天然气水合物的形式存在。据地质学家预测,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与石油基本相当,约1317亿吨油当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原苏联地区。现已探明的世界天然气储量约5146TCF(百万立方英尺)。过去20年,随着勘探、开发和储运技术的进步,天然气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3.15%,探明储量平均每…  相似文献   

7.
正冰封数亿年的宝藏SPECIAL REPORT2008年7月23日,美国地质勘探局公布了一份评估报告,该报告称北极地区拥有原油储量900亿桶,天然气储量超过47万亿立方米,占全球未探明石油储量的13%和未开采天然气储量的30%。北极煤藏的理论储量可能超过全球储煤量的一半,西伯利亚、阿拉斯加都有巨大的煤田,不仅储量大,而且煤质优良。深受资源短缺之苦的人类,在这块千古荒凉的极地冰川下找到了足以让全世界一夜暴富的珍贵宝藏,据报道仅加拿大一家在北极挖出来的钻石,就达到全球总产量的1/10。  相似文献   

8.
在全球石油储量越采越少和国际石油价格居高不下的大趋势下.近年来世界各国寻找新型替代能源的脚步变得异常频密,尤其是一些发达国家竞相探索能源的多元化.寻找新型替代能源。除了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力等传统的能源之外,许多国家纷纷利用高新科学技术开发出各种新的能源,主要有核能(包括核裂变能和核聚变能)、太阳能、生物能、地热能、潮汐能和风能等。用于开发新型能源的高新技术主要有太阳能技术、生物能技术、潮汐能技术、地热能技术、  相似文献   

9.
矿物能源     
人类大量使用矿物能源已使自己面临了困境.现在,世界88%左右的能源需求要依靠燃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矿物能源来满足,而且这一需求仍在增长.然而,燃烧它们所释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却显著降低了环境质量,甚至将带来改变全球气候并危及人类自身生存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0.
氢能:新能源中的一颗明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能源是指能够提供能量的物质,它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动力,目前人类在技术上比较成熟的常规能源有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然而这些能源大多数储量有限,因此各国都在开发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即能够不断再生和得到补充的能源,如氢能等。  相似文献   

11.
基于我国向低碳能源过渡时期所面临的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本文根据绿色碳科学的概念,提出了"天然气耦合煤炭的低碳能源系统"的设想,即根据我国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天然气资源和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一致性,就地利用低碳高氢的天然气与高碳低氢的煤炭耦合制合成气,取消水煤气变换装置,提高系统的碳效和能效,使得碳氧化生成CO2反应发生于能源使用过程而非能源工业自身,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使其成为近期我国向低碳能源过渡时期最有可能实现的低碳能源战略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成煤-天然气制油系统(CGTL)、集成煤-天然气制甲醇-MTG制汽油系统(CGTG)和集成微藻生物质-煤-天然气制油系统(BCGTL),并对其进行相应技术评价.  相似文献   

12.
奇云 《世界科学》2010,(10):20-22
<正>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世界文明和征服自然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正视现实,那就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但是这些化石燃料的储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脚下的地球中有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除了我们熟知的石油、煤和天然气外,还有一个我们关注较少的能源。这种新能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污染很小,这种日渐受到重视的能源就是地热。目前,水电、石油、煤和天然气还是世界上主要的能源,然而这些能源并非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极大地污染着我们的生存环境。最近,德国能源部门希望小城镇使用绿色环保的地热资源,让小城镇摆脱对水电、石油和天然气的依赖。德国一个名为“下哈兴”的小镇正在进行这方面的试点工作。如果获得成功,德国将在地质条件合适的小城镇全面推广对地热资源的利用。地热是指来…  相似文献   

14.
除非等到其他能源能够完全取代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摆在人们面前的技术挑战都是显而易见的:在最大限度地依靠现有矿物能源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地减轻其对环境的损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占世界总人口的1/5,因而在"地球变暖"这个全球热门的话题中,中国自然就成为最令人瞩目的对象. 2009年10月22日,英国政府发布了一张气候地图,该图揭示中国面对气候变化的脆弱性.  相似文献   

16.
刘志鹏  李印实 《科学通报》2024,(11):1395-1398
<正>温室效应与能源危机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两大根本难题[1].随着全球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经济高速发展,煤、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化石能源燃烧产生大量CO2,加剧了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与极端天气等问题频发. 2023年发布的《世界能源统计年鉴》数据显示, 2022年全球对一次能源的需求相较2021年同比增长1.1%,因能源消耗产生的CO2排放量超过393亿吨,达到历史新高点.  相似文献   

17.
能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在我国的常规能源中,煤炭储量占90%以上,这就决定了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但是燃煤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如粉尘、SO2、NOx、CO2等.因此,寻求新型、高效、低污染的洁净煤利用技术,开发新的燃烧设备成为当务之急.循环流化床燃烧技术是洁净煤燃烧技术之一,由于其具有燃料适应性广、燃烧效率高、环保性能好、负荷调节调节灵活、灰渣便于综合利用等优点,所以得到了迅速发展.但在实际运行中,循环流化床锅炉仍存在很多问题,如厂用电率高、飞灰舍碳量高.文章对循环流化床锅炉提出了一些意见和措施,从而提高煤的利用率和减少厂用电率,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即使在可以想象的将来,在最有可能被替代的能源中,煤炭也是不在其列的.因为它价格低廉、储量丰富,而且运输方便.那么,如何做才能使煤炭资源的使用更为我们所接受?  相似文献   

19.
原油裂解气在中国高-过成熟地区的天然气资源中举足轻重, 对其资源量的有效预测和评估是勘探决策的关键. 通过高压封闭体系原油裂解模拟实验, 对海相原油裂解生成的气、液、固三相产物(总气体、残余液烃、固态焦沥青)进行定量分析, 在实验数据和生烃动力学计算的基础上, 回归拟合出原油裂解过程中气、液、固态产物产率变化的相关关系式. 据此建立了从储层固体沥青入手的、适合原油裂解成因天然气资源量的预测模型, 并建立了基于质量守恒原理的验证公式. 从实验基础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讨论了预测模型的影响因素及应用条件. 该模型的提出, 将为中国高-过成熟海相碳酸盐岩地区天然气资源评价和古油藏恢复提供新的思路和启发, 可望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武仲林 《知识就是力量》2007,(11):F0002-F0002
2005年11月27日,黑龙江七台河一煤矿发生爆炸事故,170名矿工丧生,1人失踪。据统计,中国煤炭产量虽然占世界35%,但中国的矿难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