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技前沿     
<正>我国将开发"可燃冰"我国计划于201 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天然气水合物因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其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 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这个工程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海洋可燃冰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国际能源研究领域的重要新兴课题.本文介绍了一种利用海洋可燃冰系统的低碳排放的开采,并进行了经济性论证和开采策略的数值分析工作.以日本南部海域海槽和中国神狐海域的开采情景为例,着重针对近年中日两国的开采活动及其开采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单一的降压开采和注热开采会遇到复杂的井口效应和能效问题,策略性组合设计能够获得较好的开采效率.研究确证了地层热管理和注热水、地层热流对可燃冰储层分解过程的影响.总结了当前海洋可燃冰开采方式的利弊,提出了低碳排放的开采方法,以期为未来进一步的海洋可燃冰试采工作和规模化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编读互动     
《知识就是力量》2015,(2):96-97
特别"剧透"3月22日是"世界水日",《知识就是力量》2015年第3期的"特别策划"将以"水资源"为主题,和大家聊聊关于水的那些事儿。你知道水和水资源有什么区别吗?目前水资源面临着哪些危机?南水北调究竟是怎么回事?水能够成为新型能源吗?可燃冰是什么东西?这些问题专家将一一为你解答,不要错过下期杂志哦!够成么  相似文献   

4.
从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获悉,经初步判定,南海海底有巨大的“可燃冰”带,能源总量估计是全国石油总量的一半。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可燃冰”的优点更为突出。1立方米的“可燃冰”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164立方米的天然气。目前全球公认的“可燃冰”总能量是所有煤、石油、天然气总和的2-3倍。除了南海外,我国东海也发现了“可燃冰”的踪迹。据悉,国家已经开始组织力量就全国“可燃冰”资源进行勘察。目前,该研究项目已被列为中国科学院院长特别项目,主持该项目的樊检狮教授的实验室正进行超前的实验──研究怎么开采和运输“可燃…  相似文献   

5.
近日在报端读到这样一则消息:日本尝试海底钻探可燃冰(《人民日报》2012年2月16日)。消息称:2月15日,几经推迟的可燃冰钻探作业终于在日本爱知县渥美半岛近海正式开始。本次钻探作业是为2013年的生产做前期准备,明年将实际开采,并观测开采给周边环境带来的影响。如果成功,将成为全球首个在海底生产可燃冰的平台。  相似文献   

6.
正2017年5月18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姜大明宣布,中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即可燃冰)试采成功.一石激起千层浪,试采成功的消息立即霸屏式占据各大新闻传媒头条,各种消息观点甚嚣尘上.有观点认为,这将会改变中国的能源结构,引发新的能源革命,推动整个世界能源格局的改变;不少业内人士也指出,可燃冰试采成功可喜可贺,而要达到大规模商业性开采的程度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更有人担心试采成功的宣传言过其实,有炒作嫌疑.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中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俗称可燃冰)试采满月,可燃冰这种过去"可望而不可及"的非常规能源被逐渐揭开神秘面纱。自2017年5月10日点火测试以来,至6月10日,平台已连续产气31天,总产气量达到21万立方米,平均日产6 800立方米。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曾宣布,中国可燃冰试采获得成功标志着中国成  相似文献   

8.
2009年9月,中国科学院院士戴金星表示,百慕大三角现象很可能与可燃冰融化有关。这再度引发了人们对"百慕大三角之谜"的兴趣。百慕大三角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可燃冰是什么?可燃冰跟百慕大三角之间到底存在什么样的联系……请阅读下面的文章。  相似文献   

9.
在能源紧缺,环境压力极大的今天,可再生能源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中国将怎样调整自己的能源战略?怎样发展可再生能源?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6月初,中国宣布建成全球最大漂浮式太阳能电站,规模高达40MW。这个大型浮动式光伏太阳能电站将坐落于安徽省淮南市的一个水塘上(原本是个废弃煤矿开采场),共安装了16.6万块面板。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正迎来新的契机,而作为一种超级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发电还带来了比煤电和核电更低的成本。中国在未来能源的版图  相似文献   

11.
可以燃烧的“冰” 可燃冰,也称甲烷冰,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是由天然气与水在低温高压条件下结晶形成的白色固态物质,因为形似冰雪,且可以像固体酒精一样直接点燃,故被形象通俗地称作“可燃冰”。实际上,可燃冰虽然很像固体酒精,其富含的能量却是相同体积固体酒精的很多倍,1立方米可燃冰可释放160~180立方米天然气。可燃冰被认为是21世纪理想的替代能源。  相似文献   

12.
可再生能源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办呢?与这些矿物燃料能源不同的是,太阳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会不断地产生,不会越用越少,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作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使用它们不会产生大量废弃污染和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所以…  相似文献   

13.
姜岩 《自然杂志》2005,27(4):233-237
编者按:2005年6月26日至7月1日在德国的林道举行了"诺贝尔科学奖论坛",有44位诺贝尔得主出席了会议.这些世界上顶级的科学大师聚在一起会讨论些什么?他们关注哪些科学和社会问题?这显然是广大读者很感兴趣的话题.在报告会上,大师们对"物质结构和规律"、"物质、宇宙和生命的演化"、"能源短缺和全球变暖"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对中国科技的崛起和中国科学家获得诺贝尔奖的前景作了展望和评点.新华社记者姜岩博士参加了会议并对会议的进程和直面大师的感受作了及时的报道,现发表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4.
《世界科学》2012,(6):F0002-F0002
近期,我国第一艘自主设计的"海洋六号"科考船再次开赴南海北部区域,对那里的可燃冰资源进行新一轮的精确调查,为下一步更加精确的勘探工作做准备。据悉,在我国南海北部神狐海域钻探目标区内圈定的11个可燃冰矿体,含矿区总面积约22平方公里,预测储量约194亿立方米。据相关人员介绍,南海北部的可燃冰储量  相似文献   

15.
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办呢?  相似文献   

16.
当人们驾驶着新买的轿车尽情享受远距离旅行和郊外居室带来的快乐之时,也不时闪过几分隐忧:相对廉价的汽油还能用多久?中国的原油储备还能开采多久?价格相对稳定的世界石油(目前为21~29美元/桶,折合147~203美元/吨)能维持多久?未来如果能源短缺,人们的生活将受到什么影响? 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后,世界石油先是暴涨然后暴跌。涨时一度涨破30美元/桶大关,跌时接近20美元/桶谷底。早在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7.
海洋是个巨大的能源宝库。海洋底部埋藏着石油、天然气和可燃冰,而海水本身也蕴藏着不少能量,现在各国已经在开发的有潮汐能、海浪能和温差能。最近,美国佛罗里达大西洋大学的研究人员又计划利用洋流来发电.让每秒流量约322亿升的墨西哥湾流成为新的电力来源.  相似文献   

18.
正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大国,而能源对外依存度也在逐年升高。如何将国家能源命脉掌握在自己手里?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向地球深部进军是我们必须解决的战略科技问题。时隔一年,山西籍中国科学院院士、地球物理学家朱日祥带领团队推进的"深部资源探测核心装备研发"专案顺利交卷;并再接再厉启动集传感、控制、精密制造于一体的"深层油气开发智能导钻装备"项目,破解地下6 000米高温环境下深层油气勘探的世界级难题。  相似文献   

19.
周原冰 《科学通报》2019,64(19):1985-1994
<正>以全球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产生巨大影响,正日益威胁人类可持续发展.工业革命以来以化石能源为主导的能源供应体系是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且随着全球能源需求的快速增长,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也呈现爆发式增长.当前能源发展方式的不可持续性,主要体现在资源、环境和气候三个方面.首先是资源不可持续,按照目前开采强度,煤油气资源仅  相似文献   

20.
赴海淘金     
海洋蕴藏着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天然气、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未来的清洁能源“可燃冰”以及海底热液矿、海底锰结核和富钴结壳等.然而,其成矿位置各不相同,滨海铁矿、煤矿、海沙沿海岸分布;石油、天然气及其水合物可燃冰分布在大陆架、大陆坡;海底热液矿床分布在大洋板块边界、海底中央裂谷的火山活动区域;海底锰结核生长在深海洋底;富钴结壳生长在海山及海底火山岩的硬质基岩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