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正>从尸体上提取的皮肤组织,可能在不久后用于治疗活人的外伤。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生物工程师阿德希尔?巴亚特领导的一支研究小组发现,剥离掉细胞的尸体皮肤能够有效治疗烧伤等急性外伤和溃疡。他们认为这种新疗法也可用于治疗不易自愈的伤口。这种损伤每年带给美国250多亿美元经济负担。美国《生活科学》杂志报道称,几十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发皮肤替代品,帮助治疗皮肤损伤。皮肤替代品用于模拟人体的细胞外基质。细胞外基质是蛋白质和化合物的"支架",  相似文献   

2.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8):120-124
3D打印技术作为增材制造领域的一种集成性高新技术,其技术应用正在向社会的诸多领域渗透。无论是在深度还是在广度上,3D打印技术都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和冲击。其"信息+材料=产品"的新型生产模式,使个性化、社会化生产成为可能,新材料与网络信息技术的融合,将使其不受时空限制而生产出新的产品。3D打印技术对于传统制造方式的颠覆、对社会带来的影响以及对于人类思维与认知方式的冲击,必须引起我们足够的关注。  相似文献   

3.
美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培育可移植肝脏过程中,取得一项重大突破。他们利用装有细胞的3D打印机打印出迷你肝脏,深0.5毫米,宽4毫米,拥有很多与真实肝脏一样的功能,包括产生负责将激素、盐和药物运送到身体各处的蛋白质。打印3D迷你肝脏这一成就是由加利福尼亚州的生物打印领域先驱Organovo公司取得。打印过程中,3D打印机逐层打印肝脏细胞和血管内壁细胞,一共打印了大约20层。血管内壁细胞负  相似文献   

4.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动物如猫、狗、鼠等小动物的四胶受伤后,本能地会不断用舌舔伤口,从而使伤口得以自愈,这是为什么呢?原来,这是动物的唾液中含有能愈合伤口的特殊物质。这一动物的本能现象使科学家们受到一些重要启发。早在1962年,美国的柯亨博士等人在小鼠颌腺中发现一种新的活性成分,可促使新生小鼠开睑、长牙。随后,他们将这一活性成分加入培养的皮肤表皮  相似文献   

5.
你知道如何处理常见小外伤吗?以下便是伤口处理的常见误区及正确处理小贴士。误区一:小伤口根本不用理会再小的伤口都很容易让细菌和病原体乘虚而入。伤口一旦感染发炎,不但会增加痛苦,还会造成不愈合,影响日常工作和生活。严重时甚至引发全身各组织器官的化脓性感染。如病原体进入血管而引起的血栓性静脉炎。误区二:伤口处没有脏物,就不需要杀菌对小伤口,杀菌消炎是最重要  相似文献   

6.
用蜗牛美容已经在一些国家流行了很长时间,方法是让蜗牛在脸上爬行,通过其分泌的黏液来美白和保养皮肤.但是,这样做的效果并不显著,原因可能是蜗牛的种类不同,分泌的黏液中的有效美容成分不充足. 不少研究人员对蜗牛黏液进行了成分研究和分析,发现其中含有尿囊素和乙醇酸,正是这些成分能起到美容作用,因为尿囊素有加速细胞生长、促进伤口愈合的作用,乙醇酸也有去除皮肤角质的功能,能让皮肤变得更为细嫩.  相似文献   

7.
正美国航天局(NASA)出资与美国南加州大学合作研发出"轮廓工艺"3D打印技术,该3D打印技术在24小时内就可以印出大约232平方米的两层楼房子。由于大大节约了建筑时间和建筑成本,该技术让人类在移民月球或火星后可以就地取材,快速并且批量打印出"外星屋"。  相似文献   

8.
<正>在不久的将来,一款新型的3D打印“仿生皮肤”将使机器人用触觉感知到周围的世界。研究人员还表示,这一成果向在人类身体上直接“打印”电子设备的目标又迈进了一步。这项技术中使用的多层“墨水”可以在室温下设置,因此使用其打印出来的电子织物具有几乎“无穷无尽”的应用可能,包括用在外科手术机器人上,或者用于探测爆炸物的可穿戴设备。  相似文献   

9.
开会时,你的手机忽然响起,通知你有重要电子信息发了过来。这时,你从衣袋中掏出扑克盒大小的微型机器,在纸上慢慢拖动,数秒钟内,包括图表在内的电子信息便可以打印在纸上。上面这一幕离我们很遥远吗?不,它已经变成了现实。瑞典的“打印梦想”公司已经成功地开发出随意移动的打印技术,并据此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的打印机。这部打印机同时也是第一部手持式打印机。该公司还计划将这种技术应用到其他款式的便携式打印设备上。届时,只要拿着具有随意移动打印技术的微型打印设备在平坦的打印纸表面拖动,你便能清晰地将信息打印出来。这种手持式打印…  相似文献   

10.
三维(3D)打印是当今科研界乃至商业界的一大热点,被认为是第三次工业革命或制造业的新突破点。人体器官打印已被当作概念股炒作上市,吸引了无数人的注意。但器官3D打印还处于刚刚起步阶段,尤其是复杂器官打印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分支血管和神经系统的快速构建。清华大学机械系王小红老师负责的团队,2004年由“生物制造中心”更名为“器官制造中心”,在“植入式人工肝组织喷射成形制造技术”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发表了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收录的研究论文五十多篇。  相似文献   

11.
《科学大观园》2021,(6):8-11
你知道吗?3D打印人体器官的最佳地点其实是在太空.2019年,科学家为国际空间站开发了一台“3D生物制造设备”(3D BioFabrication Facility, 简称BFF).这是世界上第一台能够在太空中制造人体组织的3D打印机,于2019年7月搭载SpaceX公司的货运飞船到达国际空间站.在无重力条件下打印人体组织听起来很酷,但科学家们为什么会做这样的尝试呢?  相似文献   

12.
由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研制的复方壳多糖组织工程皮肤具有表皮和真皮双层结构,含有角质形成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组织结构接近天然皮肤。)物理特性良好,有一定的弹性和韧性,可任意移动、剪切、随意缝合,适合手术需要,具有很强的抗感染能力。适合于治疗大面积烧烫伤、慢性难愈性溃疡(糖尿病性溃疡、褥疮及静脉性溃疡)、疤痕疙瘩切除后的皮肤缺损,其市场前景巨大。  相似文献   

13.
四维打印     
正在三维打印方兴未艾之际,"4D打印"概念已悄然跃入人们的视野。沿袭三维打印的命名方式,"4D打印"(four dimensional printing)应称为"四维打印"。四维打印是在三维打印的基础上增加了第四个维度——时间,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让产品在相应的时间或随着环境的变化而自动变形成相应的形状。近日,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科学家团队借助于3D打印技术,在打印之后对原有物体进行转化,生成了一种强度比钢强10倍而密度只有钢的1/20的新型轻质材料,让4D打印成为打印历史上又一里程碑。4D打印技术除了拥有3D  相似文献   

14.
四维打印技术是在三维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一维时间元素,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设定的时间内折叠为所需的形状。相对于三维打印技术,四维打印技术更加“智能”,物料可自行组装,具有经济、高效、直接的优点。文章对这项新技术的相关名词、技术要点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5.
四维打印技术是在三维打印技术的基础上增加一维时间元素,人们可以通过软件设定模型和时间,变形材料会在设定的时间内折叠为所需的形状。相对于三维打印技术,四维打印技术更加"智能",物料可自行组装,具有经济、高效、直接的优点。文章对这项新技术的相关名词、技术要点以及应用前景进行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6.
医学专家告诫人们,脂肪是维持皮肤健康的必需营养素。如果缺乏脂肪,皮肤会变得干燥,容易发生湿疹此外,伤口也不易愈合。这样,健美也无从谈起。青少年的性发育需要脂肪。美国哈佛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罗斯·艾里斯特研究发现,女婴从诞生之日起,体内就带有控制性别的基因,这种基因在青春期来临之前,体内脂肪储量到达一定数量时,才能把遗传密码传递给大脑,从而产生性激素,促使月经初潮和卵巢功能的形成。当体内脂肪少于17%时,月经初潮就不会形成。只有体内脂肪含量超过22%时才能维持女性正常排卵、月经、受孕以及哺乳功能。有关专家认为,脂肪对…  相似文献   

17.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是这样评论3D打印的,3D打印"将与其他数字化生产模式一起推动和实现第三次工业革命"。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3D打印机将像蒸汽机、内燃机和计算机一样,开创一个崭新的工业时代。叫人惊叹的3D打印2012年国庆,我在西安的大唐西市的美术展厅里,见到了用彩塑3D打印的和真人一般大小的乔布斯蜡像,他的身边椅子上,坐着一个头  相似文献   

18.
每次加入一片塑料,你就可以用3D打印机制造出想要的东西,但斯凯勒·蒂比茨提出了一个更激动人心的设想:发明一种新的技术,使物体在进行3D打印时,能分解并智能地重新组合成各种新的东西。这项最新技术就是所谓的"4D打印"。斯凯勒·蒂比茨在2013年2月26日加州长滩举行的TED会议上公布了该技术,并用水对一连串可自行折叠的材料进行激活和供能,使其成为想要的形状。这项技术将由麻省理工学院新成立的自组装实验室和Sratasys公司合作开发。蒂比茨是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的教员,他将主持自组装实验室的开发工作,与此同时他也和欧特克公司合作开发4D打印系统的软件。  相似文献   

19.
一、保持面部清洁是皮肤保养的基础 1.喜欢化妆的人,固然在化妆前必须把脸洗得干干净净,就是不喜欢化妆的人,也应该注意皮肤卫生,应该经常把脸洗得洁白干净.注意清除脸上的污垢,因为皮肤是要经常进行呼吸和分泌汗液的,如果不保持脸部清洁,分泌出的物质就会沾上灰尘和细菌,容易导致皮肤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科学大观园》2001,(11):23
中山医科大学陈系古教授等人在国际上率先使用被丢弃的人体皮肤细胞与家兔卵母细胞结合,成功克隆出100多个人类胚胎,这些胚胎可以用作治疗性克隆研究,获取人类胚胎干细胞.人类胚胎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分化,克隆出人体全身所有的200多种组织和器官、但这一在治疗性克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的成果公布后,立刻遭到一些人的质疑.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的4位专家联合致电<文汇报>,认为该成果亵渎了人类尊严,是对生命伦理的"突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