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数据黑洞     
正Facebook"数据门"事件在全球引发人们对数据安全的关注。大数据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便利,同时也为数据黑洞的出现提供土壤。生活中大数据杀熟现象屡见不鲜,暗网更是存在大量敏感数据信息。如何破解信息泄露问题?中国个人信息保护立法进展如何?国外怎么处理个人信息隐私泄露?这些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在大数据时代,信息开放与隐私保护由于性质差异,已成为一对天然矛盾体。斯皮内洛将"善"置于道德核心的道德分析框架,为这一网络问题的解决提供了理论指导。但在具体分析过程中,这一纲领中的"抱有善意"会引发"善/恶动机界定两难"和"动机/结果吻合度两难"问题;"优先取舍"则引出了"此消彼长/利益均衡两难"和"既得利益/隐含危害两难"问题。伦理学中的两大基本理论"目的论"和"义务论"可以为"隐私-数据收集"问题的解决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数据库话语体系下,数据作为一种语言符号构成了信息域的本体结构。基于这一基本事实,大数据时代下个体身份的建构实际上就是数据挖掘到信息拓展的过程。但由于在这一过程中,智能计算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推断性难题,所以就信息隐私而言,在一种人工环境的完全包围中,则必然要面临人类自我反思能力丧失所带来的伦理风险,即"超级全景监狱"之下的个体自由问题。立足于大数据的时代背景,回到信息域本体结构的论证之上,并且将信息隐私作为一项基本权利重新审视其内涵,才能为这一伦理难题的解决寻求一种可能性途径。  相似文献   

4.
正激起全世界关于数据隐私讨论的Facebook数据丑闻的余波未平,李彦宏一个关于数据使用问题的谈话,把数据隐私的话题"接龙"到中国。"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迅速登上众多媒体头条,引来不少网友的吐槽。百度和李彦宏又火了,因为李彦宏称中国用户愿意用隐私换效率。在3月26日的中国发展高层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来,无论是虚拟社交平台上,还是在地铁、公交站台上,我们看到各式植发广告的次数越来越多.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2.5亿人正饱受脱发困扰,而90后已经成为植发的主力军. 植发是什么原理?这种类似"拆东墙补西墙"式的美容到底靠不靠谱?脱发人群靠这最后的"自救大招"可以一劳永逸吗?  相似文献   

6.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7):118-122
大数据征信使个人隐私遭受到前所未有的侵扰和威胁。大数据征信的隐私风险主要表现为隐私主体非自主、保护边界非清晰、信用记录非遗忘、匿名的非安全、侵害救济的非明晰性等新特征。隐私的立法政策的制定受制于技术进步、公共利益、隐私认知、国家竞争等多个层面约束,应寻求创新与规制之间的平衡。隐私风险的防范亟待强化隐私泄露的技术控制、完备隐私法律体系与法治监管、形成用户自觉与企业自律的社会规则、并制定大数据征信标准及适度政策引导。  相似文献   

7.
网络无隐私?     
《科学大观园》2001,(4):48-49
隐私对于国人来说,是一个比较暧昧的字眼.人们对他人隐私的热衷是异乎寻常的,在以前,这是好奇心在作怪,人们通常在私底下以口口相传的方式极快地传播隐私,但其流传区域非常有限.而现在,现代化传播技术的普及,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使搜集、整理、分析和传播个人隐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容易得多,隐私的传播也蒙上了商业化的色彩,"隐私"就成了现代网络的最大安全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8.
体验自己的生活,记下我们一直在追寻什么?我们的人生得到了什么?又正在失去什么?生活在这个纷繁的世界,面对紧张的工作,面对微妙的人际关系,我们除了觉得太累以外,更多的感慨就是,这社会、这生活、这人与人之间实在是过于复杂。每个人的人生都不相同,我们的感悟也各不相同。但人的经历就是人生的矿石,  相似文献   

9.
第一次听说"核潜水"这个词是在曼哈顿的一家理发店里理发。给我理发的那名理发师看上去明显不是本地人,因此便问她在哪里居住。布鲁克林区?皇后区?还是在郊区?她回答说:"都不是,我住在纽约州的北部。每个星期我都会在这里和家之间往返几次,路上需要两个小时的时间。"于是又问她为什么要如此麻烦地往返,她停下理发说:"这是因为,我丈夫从事的是一种古怪的职业,他不愿意与其他人生活在一起。"我好奇地在椅子上坐直了身  相似文献   

10.
《科学大观园》2004,(10):42-43
一不留神,男人似乎也越来越“时尚化生存”了,高尔夫、雪茄、红酒、咖啡……林林总总的时髦玩意儿似乎一夜之间都成了男人的时尚标签,好像不给自己贴上几个,就被时尚抛弃了。但是,到底什么问题是男人最关心的?最近和几个男性朋友聊天,在编辑给出的备选答案中,穿什么衣服、流行什么潮流、什么牌子、新锐的生活方式……都统统被甩在了后面。被大家一致排在No.1的,是身心健康的问题,他们说,这才是关乎时尚本质的问题!的确,男人的压力越来越大,到底什么是真正时尚的、优质的生活方式?到底哪些是男人们最关心、最需要的时尚解决之道?以下内容欢…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云计算、物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人类社会已进入"大数据"时代。大数据技术在给人类社会带来积极变化的同时,也带来了信息异化加速蔓延、个人数据权利边界消失、信息隐私被肆意侵害和数字鸿沟不断扩大等伦理问题。网络信息伦理缺失主要源于主体虚拟人格异变、大数据技术的负效应和社会规约机制匮乏。从伦理治理的角度来看,要重构大数据时代的网络信息伦理,应加快完善数据安全法律,建立行业自律机制,并不断创新安全防护技术,提高公众的信息素养和数据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有句老话:"女大三,抱金砖。"如果结婚时女方比男方大上3岁,将预示着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虽然这只是民间俚语,但一项新研究却用科学数据告诉了人们"3岁"的奥秘。近日,美国科研工作者研究发现,成年女性的大脑会比同龄男性的大脑年轻大约3岁。这项科学研究结果基于什么科学道理?目前我们探索到人类大脑在结构和行为认知等多方面存在哪些性别差异?这些差异又将意味着什么?近日,记者带着这些问题采访了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副教授李军。  相似文献   

13.
正近日,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在贵州贵阳落下帷幕,普通市民的参与热情让这一盛会的亲和力倍增。"百家大数据优秀案例"的发布,让民众在领略"黑科技"魅力的同时,也触摸到大数据对生活的深度改变。让行政权力和公共服务在"铁笼"中运行,覆盖贵阳40个市直单位,一项叫"数据铁笼"的工程,方便了公众对权力的监督;着力破  相似文献   

14.
当代精准诈骗问题的多发和难以解决的特点,与大数据背景下客观环境的改变和个体防范意识的缺失息息相关。一方面,"数据化"带来了本体论层面的新假设,社会中个人身份的建构被还原为"数据挖掘"和"数据解释"的过程,这一过程固有的偶然性容易产生隐私泄露问题。另一方面,大数据话语体系的加强导致了个体行为的被动态势,个人批判性思考能力的缺失,则进一步加深了个人在面对这一问题时的判断能力和反思意识不足。为了防范精准诈骗问题所带来的诸多危害,一方面,应当进一步完善数据和信息立法,重新确立组织对个人数据访问或挖掘的技术行为规范;另一方面,应当反思社会教育中自我意识和价值观培养,增强个体行为和反思能力的适应性。惟有综合技术防范和社会教育两方面的考察和研究,才能为防范精准诈骗寻求一种有效治理。  相似文献   

15.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5):103-107
大数据时代,数据挖掘技术得到广泛应用,但也引起了人们对个人隐私问题的担忧。数据挖掘技术引发的隐私问题具有独特性,给传统隐私理论提出了挑战。通过研究,分析了传统隐私理论在解释数据挖掘中的隐私问题时的理论困境,介绍了摩尔(James H.Moor)和塔瓦尼(Herman T.Tavani)的限制接近/控制理论及其对数据挖掘中隐私问题的解决,阐述了该理论在应用于数据挖掘中隐私问题时的优点和不足。  相似文献   

16.
正10年前,人工智能给我们的印象更多是在好莱坞电影提出的科幻概念,但伴随着深度学习的研究深入、大数据、云计算的发展,算法和计算能力的提高,这一富有科幻色彩的词语正从实验室走向生活,逐渐变为现实。智能家居、刷脸消费、智慧医疗、无人驾驶……人工智能的应用领域在不断扩大。2017年,众多的人工智能"黑科技"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在被称为人工智能应用元年的2018年,人工智能将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大数据技术持续变革必然导致透明社会的形成。透明社会的形成必将产生诸如隐私威胁、犯过错误的人难以返回正常的社会生活、全面监控而不自由、大限制和被设计被选择等伦理困境。从根本上说,透明社会的伦理困境是由于人类滥用大数据技术所致。为了实现大数据时代的顺利发展,我们有必要对大数据时代的透明社会伦理困境进行必要的治理,要求树立正确的功利观、积极弘扬人文精神、不断建立健全相关伦理制度规范和弘扬社会美德。  相似文献   

18.
<正>相爱的两人走入婚姻殿堂,开始从浪漫走入现实,孩子、婆媳、茶米油盐,让甜蜜渐失,走入平淡。怎样维持婚姻长久甜蜜?一起看看让婚姻越来越甜蜜的7个秘诀。人们都想知道,有什么秘诀可以令婚姻持久保鲜,让夫妻感情维持在令人欣慰的热度,生活的日子始终开心愉悦。但,关于这个问题,并没有统一的答案。当下真正幸福的夫妻并不是很多,大部分的夫妻都是在"凑合着过",并没有体会到夫妻关系的  相似文献   

19.
《科学大观园》2021,(7):62-67
珠峰有多高? 你可能会脱口而出:8844!或者8848 ! 但这两个我国测量得到的数据,一直都没有得到全世界的广泛承认.你可能会疑惑,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珠峰高度不是8848米吗? 确实是这个数字没错.但是这个数据是1954年印度测量得到的,包括峰顶积雪厚度,是8847.6米.为了方便统计,四舍五入,就成了8848米.  相似文献   

20.
梁磊 《科学大观园》2011,(10):55-55
最近科学家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发现的海盗王黑胡子的"安妮皇后复仇"号残骸里发现一个剑柄,这个剑柄会是这名18世纪臭名昭著的海盗曾使用过的吗?或许我们永远也无法找到该问题的答案。海盗王黑胡子的剑这部分镀金剑柄会是黑胡子的剑把吗?对于这个问题,人们没法弄清楚,不过这样东西是在美国北卡罗来纳州找到的"安妮皇后复仇"号的残骸里发现的,它是18世纪臭名昭著的大海盗黑胡子的船。自1997年至今,考古学家一直在对"安妮皇后复仇"号的残骸进行挖掘。这个剑柄是他们获得的最新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