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穴居动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们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再循环,若没有它们的辛勤劳动,地球的土壤就不会那么肥沃.  相似文献   

2.
邹林 《科学之友》2007,(8A):50-50
在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中,穴居动物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它们有利于有机物质的再循环,若没有它们的辛勤劳动,地球的土壤就不会那么肥沃。  相似文献   

3.
正同学们,当你们把垃圾塞满塑料袋,扔进垃圾桶时,你有没有想过,它们最终会到哪里去呢?我们今天就来讲讲垃圾的故事。人类是垃圾出现的源头首先问你们一个问题,地球上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垃圾呢?在人类出现以前,地球上可是没有垃圾的,动物并不会制造垃圾。可能有人会想,动物拉出的便便算垃圾吗?不能  相似文献   

4.
如果说恐龙曾一度充当地球霸主,那么它们肯定不会是光杆司令。事实上,整个中生代除了各种恐龙之外,还有许多种不同的动物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其中包括种类繁多的昆虫、巨型两栖爬行类动物和体形娇小的丛林哺乳动物等等。同时共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的还有形态万千的各种植物。一直以来,科学家都希望了解恐龙的生长环境,想知道这一时期的恐龙跟其他动植物之间存  相似文献   

5.
成功的蚂蚁     
蚂蚁是地球上最常见的昆虫之一,这种个体弱小的动物在1.3亿年的漫长岁月里,竟然进化成了地球上最成功的社会性昆虫。如今,它们庞大的个体总数超过了其他所有动物个体数的总和,它们的总重量甚至和人类的总重量旗鼓相当。那么,小小蚂蚁是如何成为昆虫世界的强者的呢?  相似文献   

6.
中药中的蛇     
21世纪的第二个蛇年即将到来。蛇是一种在地球上生存了2亿多年的古老动物,在动物分类学上属脊椎动物中的爬行纲鳞蜥亚纲有鳞总目蛇目。蛇与恐龙同属爬行动物,在2亿多年前出现在地球上,但是,到约6500万年前,恐龙灭绝了,而蛇却适应了自然生态环境的变化,生存至今。现存的蛇类已知的约有2500种,中国约有200种,主要分布于热带至温带的大片地区,树栖、穴居、淡水和海水中均有。我想绝大多数人对蛇都不会有好感吧?也许是因为部分蛇有毒,咬人后可置人于死地;或是因为它那  相似文献   

7.
昆虫帝国     
正昆虫,从远古走来,别看它们渺小、貌不惊人,可它们遍布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在空中、陆地上或是水里,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在地球上已知的动物中,有四分之三都是昆虫!昆虫,已经经历了上亿年的进化,它们以小搏大,绝对是这个地球上把自己经营得最成功的生物。昆虫为何能如此成功地"统治"地球?  相似文献   

8.
正如果一只动物在觅食过程中,不小心从树顶上掉了下来,它们当然不会知道这是地球引力在作祟。不过,理论的不足,并不意味着这些动物不会利用艰深的物理规律来实践。当我们掌握了一些物理知识后,就可以理解一些让人类觉得不可思议的动物"神技"和生活习性。这种动物会"轻功"水面上,一只动物在悠然行走,它身材纤细,六条腿平稳地踩在水面上,丝毫不会害怕身体被打湿,或者担心自己沉到水里,它就是水黾。为什么水黾不会像大多数动物一样,因为重力的作用而下沉呢?  相似文献   

9.
曾经称霸地球的庞然大物--陆地上恐龙、天空中的翼龙,以及海洋中的各种"海怪",它们都留下了巨大的化石遗骨.那么,谁是最大的史前动物呢?  相似文献   

10.
在北美洲东部,居住着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们就像在地球上定居的"外星生物",其最大特点是鼻子长在头部,在鼻子周围还环绕着11对粉红色的肉质"触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这种动物在探路行进时,会让人觉得它们的头部就是由这奇特的鼻子构成的.难怪人们会把它们和"外星生物"联系在一起,还有人觉得这种动物的鼻子更像一颗星星,因此又形象地称它们为星鼻鼹.那么,星鼻鼹究竟是如何靠鼻子探路、谋生的呢?科学研究人员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11.
在北美洲东部,居住着一种十分奇特的小动物。从外表看,它们就像在地球上定居的“外星生物”,其最大特点是鼻子长在头部,在鼻子周围还环绕着11对粉红色的肉质“触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这种动物在探路行进时,会让人觉得它们的头部就是由这奇特的鼻子构成的。难怪人们会把它们和“外星生物”联系在一起,还有人觉得这种动物的鼻子更像一颗星星,因此又形象地称它们为星鼻鼹。那么,星鼻鼹究竟是如何靠鼻子探路、谋生的呢?科学研究人员揭示了其中的秘密。  相似文献   

12.
哺乳动物家族无疑是地球上最显赫的家族。它们是到目前为止进化得最为高等的动物。它们中有地球上最大的动物蓝鲸,有速度最快的动物猎豹,当然,还有万物之灵人类。哺乳动物有许多与众不同的特性,其中最有趣的便数它们的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3.
洞穴生命     
在地下洞穴里生活着许多奇特的生物. 地下洞穴还是一个人类所知甚少的生物世界. 洞穴里生活着许多终生只生活在洞穴里的动物--"穴居动物".由于长期适应洞穴中的黑暗环境,穴居动物的体内缺少色素,视觉器官退化或消失,新陈代谢缓慢.  相似文献   

14.
可再生能源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办呢?与这些矿物燃料能源不同的是,太阳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会不断地产生,不会越用越少,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作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使用它们不会产生大量废弃污染和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所以…  相似文献   

15.
邓兴旺 《自然杂志》2018,40(6):391-399
地球上的生命经过漫长的演化,形成了目前的动物和植物。通常,动物可利用眼睛感知光线,然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脉冲传送到大脑来解释所看见的东西。此外,动物还能根据环境的变化和自身的需求自主移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生活方式与动物存在显著差别,它们没有眼睛和大脑,终生固着在一个地方生活而不能自主移动。然而,植物拥有自己的优势。它们生命力旺盛,繁殖力超强,可拥有动物难以企及、高达几千甚至几万年的超长寿命。除了使地球丰富多彩以外,植物还为动物提供赖以生存的食物。植物虽然不会动,却也能洞悉世间万象变化,并且不同植物之间还存在着竞争与合作。更神奇的是,植物虽然没有眼睛,但也能看见光,甚至能看见我们人类眼睛看不到的光,并对不同的光照周期作出反应。  相似文献   

16.
早期的地球并不是生命的伊甸园,没有清澈湛蓝的海水,没有动物和植物,那么,生命是如何在地球上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人们都以为动物不会笑,它们也不会感受到快乐。然而,美国科学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会笑不是人类的专利,不仅与人相近的灵长类动物会笑,而且连老鼠和狗等动物也会笑。动物天生就能感受到快乐,它们也因快乐而发笑。在以前的研究中,科学家把工作的重心大部分集中在和发笑相关的一些问题上,如幽默感、个性以及健康的好处等,而很少涉及到笑的神经机制。美国俄亥俄州州立鲍林格林大学精神生物学教授潘克赛普就是在研究笑的神经机制时发现,尽管人类和动物发笑的表现方式不一样,但是动物发笑的本质是和人类一致的。人类往往会哈哈大笑,而…  相似文献   

18.
前卫的观点 风云变幻,神秘莫测,多少年来,许多科学家都致力于探究地球大气变化的原因。现在一些思想“前卫” 的科学家认为,产生二氧化碳的动物就是地球的加热器,吸收二氧化碳的植物就是地球的冷却器。在动植物的全球大冲突中,如果哪一方面占据了优势地位,那么地球就会被加热或被冷却。令人奇怪的是,这一观点虽然简单,但以前竟没人想到过。 过去科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大气成分比例失衡的罪魁祸首是火山喷发和岩石的侵蚀、风化。而动植物之间,一向被认为犹如牧歌式的田园生活那么宁静、和谐,它们相互摄取对方排出的废物。但不久…  相似文献   

19.
在匈牙利巴拉德的石灰岩洞里,栖息的动物有300多种。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和肯塔基及澳大利亚卡凌契省的一些地下礁岩洞穴里也栖息着鼠、蛙、虾和昆虫等100多种动物。这些在黑暗世界中生活的动物,几乎全部是没长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怎样失去的?它们又是怎样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和生存延续呢?原来,这些动物原先都是长有眼睛的,后来眼睛逐渐退化,甚至完全消失了。生活在山洞水潭里的墨西哥穴居鱼,最早也有一对真正的眼睛,有瞳孔、水晶体和视网膜,但不能感觉到运动中的物体。由于其长期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下,在成长过程中眼睛根本不起应有的作用而逐…  相似文献   

20.
地球上的动物有千千万,那么,在它们的活动中有没有行为准则呢?这里,不妨让我们先来看看这样的一些问题:鼹鼠同时发现了一只甲虫和—条蚯蚓,它们都是活的,吃了前者,后者会逃走,究竟应该先捕食甲虫,还是先捕食蚯蚓?两只田鼠见了面,它们可以打上—架,可以和睦相处,也可以互不理睬、分道扬镳,它们又该怎样当机立断,作出决定呢?像这类需要作出决定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