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陆游推崇梅尧臣诗的"平淡",但对"平淡"诗美的涵义和价值认识不够全面、深入,遂不免以琐屑题材、庸常情感信笔入诗,写出一些平熟、粗率之作。分析陆游的诗歌,可知他的"诗中三昧"说在不同阶段有不同内涵,不是成熟的诗学概念。"诗外功夫"并非只强调"现实对于诗歌创作的重要性"或是"江山助诗",它还包括养气、读书等所有诗歌技巧文字之外的积累。陆游承袭传统的"厚古薄今"诗歌史观,对晚唐诗和宗晚唐的诗歌创作持批评态度。  相似文献   

2.
宋初三体即白体、晚唐体、西昆体的创作典范分别是晚唐的刘白、姚贾、温李这三大诗人群。其中,无论是刘白诗人群与姚贾诗人群,还是白体与晚唐体,始终表现为两种艺术风格的对立。而昆体与白体的关系则要复杂得多,不少昆体诗人都有过学白体的经历,昆体可以被认为是白体之后的一种合理的历史反动。  相似文献   

3.
晚清"诗界革命"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个重要历程,在其发生发展的三个阶段都受到西学的影响。"新诗"阶段引入新词语,创新意识极强;"新派诗"阶段吸收西学更为自觉,主要表现为新意境的拓展;"新体诗"阶段侧重于西学对诗歌本体的影响。由此可见,西学对诗界革命的启迪是循序渐进,由外至内,进而达到全方位的影响,从而加速了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近代化、现代化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4.
唐前闺怨诗的作者几乎都是男性,女性则寥寥无几,到了唐代除大部分代言之作外,还有一些出自女诗人之手的作品.由于二者生活经历、写作视角、社会地位等方面的差异,作品在审美取向上有着明显的不同,男性代言之作不再局限于女性闺房的狭小天地,而是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内容和寄托作者的某种情志.由于女性审美主体生活在闺阁之中,审美视野单调狭隘,诗歌内容则重于表现个人情怀并呈现出"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韩偓诗注>、<韩偓事迹考略>对韩偓的某些诗歌所涉及的人物和词语诗句如"弘阁"、"灵光"、"未识君臣际会难"、"若为将朽质"、"莲花幕下风流客"等等的理解欠妥当,以至于影响到对其意旨的把握和韩偓生平仕履的考订,特择要加以辨释.  相似文献   

6.
诗钟是盛行于清末民初的一种诗歌游戏,各地都有不同规模的诗钟结社活动。诗钟社虽以娱宾遣兴为表,但借游戏笔墨寓风雅之意才是文人结社敲钟的主要目的。诗钟集中记录了诗钟社活动的具体内容,如制题、体格、唱卷等;取尚雅洁的诗钟作品从侧面反映出近代文人群体的思想状态。  相似文献   

7.
许总先生的新著《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2月版)出版了,这是他继《杜诗学发微》、《宋诗史》、《唐诗史》等论著后在诗学研究领域的又一代表性著作。本书分为上下两编,上编《诗史嬗递》主要考察诗史的发展进程,将唐宋诗史作为一个宏观整体去把握,探求其内在嬗变轨迹;下编《诗潮整合》主要探讨交织在唐宋诗史进程中的几大诗歌思潮,宏观观照唐宋文人整体的文学思想和审美趋向。《唐宋诗宏观结构论》以唐宋诗学宏观一体观念为其轴心,对于唐宋诗学范式构建特质生成、嬗递新变颇多发明,把唐宋两朝作为”一个完整文学史时代”的…  相似文献   

8.
春秋时的赋诗、言语引诗 ,展现了诗、乐、舞、礼由合而分的演变过程。春秋时的赋诗 ,既反映出诗与礼、乐、舞的统一 ,同时也呈现了诗在演变中与礼、乐、舞的分离。春秋盛行的言语引诗是诗与礼、乐、舞走向分离的产物。这一演示过程呈现出中国早期诗歌的礼用本质。孔子的《诗》论 ,与春秋赋诗、言语引诗体现出的诗学观念是一致的 ,它较为全面地阐发了以礼为核心的《诗》的功能  相似文献   

9.
从李商隐的春天诗里,我们大致可以读到李商隐在仕途上奋斗——失败——再奋斗——再失败的人生过程。李商隐春天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大致反映了诗人的人生过程,而且在于它极其深刻、细致、具体地将与此人生过程相伴相生的心理变化历程表现了出来。其变化曲线就是:满腔热望——历经失望——走向绝望。其心理特征则为:忧虑——焦虑——消沉。“春天的忧郁”或许可以概括其春天诗所透射出的主要心理状态。另一方面,李商隐的春天诗表现心灵的艺术手法十分高超,在唐诗人中鲜有其匹,其特征就是擅长借境抒情。故而李商隐是一位擅长借境抒情的忧郁的心灵诗人。  相似文献   

10.
后七子特别是王世贞、谢榛极力为之声张的诗歌法度规则,全面涉及诗之声律和结构问题,在相关的审美准则上呈现谨严和细密化的特点,此尤显于他们对诗歌用韵、平仄以及篇章句字之法的系统阐析,其中既包含了对传统诗法的汲取,也融合了他们各自独到的审美见解,尤在诗法的一端,进一步将技艺性的规则或方法纳入他们重点关注的视界,为文学“技巧概念”趋于加强的一种显在表征。同时说明,在相继崛起于明代中叶文坛的七子一派中间,愈益皈向于文学本体意义上的艺术经营,成为诸子体认文学价值的重要路径,也在某种意义上展现了他们维护文学自身审美特性的原则立场,就后七子来说,特别是王、谢在诗法问题上展开系统的阐述,以格外严细的标准相责求,则更不能不作如是观。  相似文献   

11.
郑善夫是活动于明代弘治、正德年间的一位著名诗人。其诗以气格为主,以悲壮为宗,具有独特的审美风貌,当李梦阳、何景明倡导文学复古之时,诗人继承了杜诗的写实精神,创作了诸多反映现实,揭露矛盾,干预时政的优秀作品。这些诗歌成为前七子复古运动的积极成果。深入研究郑善夫的思想与创作状况,可以弥补明诗研究之不足。  相似文献   

12.
一提起福建,大家马上就会联想到茶,福建茶文化源远流长.福建茶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宋徵宗赵舍功不可没.他不仅喜爱饮茶,品茶赋诗,还研究茶学,撰写了<茶论>一书.皇帝的推崇,使福建茶在历史上得到了"建溪官茶天下绝"的至高荣誉,从而使福建茶文化几百年来经久不衰,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枝奇葩.  相似文献   

13.
今日本冲绳县所辖的琉球群岛,古为独立的琉球王国,历史上与中国有密切的关系.明、清二代尤其是清顺治至光绪间,琉球国官员、学者、文士深受中华文化影响,创作了为数不少、颇具特色的汉诗作品.从历史渊源、创作概貌、艺术特色、思想内容等方面对琉球汉诗论述评术,有助于海交史研究.  相似文献   

14.
闽南化是历史上形成的、具有强烈个性特征的区域化。随着明清时期闽南人大量的渡台定居,闽南化播迁台岛。做为海洋性化——闽南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漳州化内涵丰富多彩,而且至今仍有其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宋代闽南词坛的词作者寥若晨星,作品屈指可数,作者之间也少有联系,没能形成鲜明的地方特色,但仍折射了宋代文坛风尚,有其令人激赏之处.  相似文献   

16.
明代晚期,生员弃巾蔚然成风。探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科举入仕道路的壅塞。将大量士人拒之门外;二、受阳明心学影响。晚明士人普遍以“狂”自居。不屑走科举仕进之路;三、明清易代,为尽士节而弃巾。生员弃巾后,又面临着生存方式和人生道路的选择问题,他们或教书。或学艺、或经商,或为僧,但成为山人的最为普遍。反映了晚明士人的独特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17.
学选本是从事学研究、宣传学主张的一种重要方式。清人所编的重要宋诗总集均大量选录苏诗,且多选七言古诗,少选政治诗,可见其推崇苏诗的共同倾向。然从各自不同的诗学主张出发,他们对苏诗内容、体裁与风格的取舍又同中有异,表现出清人审美趣味与接受宋诗的差异性,另外,囿于某些狭隘的诗学观,其选录苏诗往往有失误、失眼处。  相似文献   

18.
六言诗起源于骚雅,在汉魏六朝成型,在唐代成熟,在宋代发展到高峰,并对其杞诗歌样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六言诗的发展,从未能脱离民歌的滋养。六言诗在文人中也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作品,但因其与歌曲脱节,难以驾驭,始终未能成为诗歌的主流。  相似文献   

19.
<金瓶梅词话>一书,至迟成书于明万历前期.书中所反映的明代的社会生活,应当是真实的.作者于该书中不经意而写到的当时瓷器的情况,许多已不为今人所确知,有的甚或可补陶瓷史料之空白.它对于研究古代陶瓷史,对于由此探寻该书作者的素质结构、身份地位等,均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与意义,应当引起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张燮为漳州明代著名学者,所著的<东西洋考>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张燮的生平和著作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也见证了漳州明代月港的兴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