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独龙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调查了独龙族成人200例(男97例,女103例)的9项围度测量项目(头围、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大腿围、小腿围),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国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其他17个民族进行了比较,结果如下:(1)独龙族9项围度性别问比较,除大腿围外,男性其他围度值均大于女性;(2)不同围度最大值并非出现在同一年龄组,表现出各部位围度发育的不一致性,但男女绝大多数四肢围度指标最大值在30-39岁组,反映了四肢围度发育的同一性;(3)男女同年龄组闻比较,除头围外,其余8项围度值性别间差异均在40-49岁组,而且差异最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与我国其他17个民族比较,独龙族男性与女性的头围、胸围及四肢围度数值均较小,与布依族、仫佬族、黎族、苗族等南方人群较为接近.  相似文献   

2.
山东汉族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78例山东汉族成人(城市男性156例、女性150例,乡村男性272例、女性270例)进行了12项身体围度测量,比较了城乡间的差异.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比较了山东汉族与国内的18个族群的差异.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结果如下:(1)城市男性围度的均数均高于城市女性;乡村男性围度的均数除臀围和大腿围略低于乡村女性外,其它均高于乡村女性.(2)城乡男性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和小腿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城乡女性腹围、小腿围、上臂围和前臂围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与我国18个族群比较,山东汉族各项围度值都偏大.(4)聚类分析和主成分结果显示,山东汉族与锡伯族等北方人群较为接近.(5)头围在各年龄组中的变化范围不大,躯干围度变化趋势一致,四肢围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  相似文献   

3.
用随机抽样法调查了山西祁县303例(男为150例,女为153例)城市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收缩围等12项围度测量项目,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19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随年龄增长,男性头围、颈围变化不大;躯干部的4个围度值逐渐增大,在50-59岁组达到最大;四肢的5个围度值在30-39岁组达到最大.围度的绝对变化值与相对变化率,躯干部的围度变化较为明显.女性12项围度值变化特点与男性相似.(2)性别间比较,男性除臀围、大腿围外,其它10项围度均数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臀围值变化明显,男性腹围值变化明显.(3)男性与女性6项围度值均明显大于我国蒙古人种南亚类型诸族群.与我国北亚类型诸族群比较,山西城市汉族人胸围、大腿围、小腿围值大,头围值中等.(4)聚类分析显示:山西城市汉族与山东城市汉族、塔塔尔族最为接近,具有我国北方族群的体质特征.  相似文献   

4.
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了杭嘉湖地区696例(男性为334例,女性为362例)吴语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共12项围度值;采用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对国内20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了聚类分析.吴语汉族头围值在20~岁组最大,上臂围、前臂围及躯干部6项围度值在20~岁组最小.男女躯干部6项围度值、女性和城市男性上肢的3项围度值均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增大,乡村男性和乡村女性的头围、小腿围值随年龄增长而出现线性减小.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多数表现为20~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成人围度值的变化比城市成人更加明显.吴语汉族围度值具有蒙古人种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身体围度特征,对310名(男152,女158)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9项身体围度进行测量,计算了6项围度指数值,比较了性别间的差异性,分析了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规律,并将布里亚特蒙古族与我国其他14个人群的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结果表明:男性围度的总体均数中,臀围明显低于女性,腹围和大腿围略低于女性,其余均高于女性;随着年龄增长,女性围度变化幅度大于男性,且女性多数围度值在50岁以后明显下降;男性上、下肢近端部与远端部围度发育较匀称,而女性较粗壮;布里亚特蒙古族成人的多数围度值都大于其他人群,是蒙古族中身材较为粗壮魁梧的人群.  相似文献   

6.
为研究云南汉族成人围度值的年龄变化特点及城乡间的差异.对云南呈贡709例(男性356例,女性353例)汉族成人的头围、颈围、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腰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13项指标进行测量,分析围度值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对城乡间围度值进行了u检验;采用聚类分析方法,与国内的18个族群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男性与女性躯干围度值随年龄增长出现明显的线性增大,均与年龄呈正相关.(2)城市男性及乡村男性年龄组间围度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城市女性围度值年龄组间的差异主要表现在20~29岁组、30~39岁组与其他年龄组间;乡村女性围度值在多数年龄组间均出现差异.(3)男性、女性围度值城乡间差异多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云南汉族围度值具有北亚类型族群特征.  相似文献   

7.
对贵州省黔南州494例(男259例,女235例)布依族成人的围度值进行测量,分析了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我国其他15个族群的围度值进行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1)不同年龄组的头水平围值变化很小;(2)男性与女性四肢围度的最大值均在30-岁组,男性躯干围度的最大值在40-岁组,女性胸围、臀围最大值在30-岁组,腹围最大值在50-岁组;(3)躯干围度年龄组间的绝对变化值高于四肢围度,但相对变化率都低于四肢围度;(4)同年龄组间比较,女性的腹围、臀围、大腿围值多大于男性,而四肢围度值小于男性;(5)我国16个族群进行比较,布依族围度值较小,但在5个南方族群中,布依族围度值较大;(6)聚类分析显示,我国16个族群围度可分为2个大组,即南北方混合组与北方组,布依族男性和女性均属于南北方混合组;(7)主成分分析显示,南北方混合组上肢围度值小,北方组上肢围度值大,上肢围度值是16个族群分组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及其年龄变化特点,采用随机抽样方法,测量福建310例(男151例,女159例)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的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12项围度值,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规律;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国内的27个族群进行了比较。方差分析结果显示,男性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6项围度值和女性头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7项围度值均存在年龄组间的显著性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男性头围与年龄呈负相关,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前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女性颈围、胸围、吸气围、呼气围、腹围、上臂围、臂缩围等与年龄呈正相关,头围和小腿围与年龄成负相关。除大腿围值不存在性别间的显著性差异,其余11项围度值在性别间均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并且男性值明显高于女性。研究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城市成人围度值具有中国北亚类型族群的特征。  相似文献   

9.
应用人体测量法,对福州地区乡村的382例成年汉族人进行12项围度值(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的测量,分析闽东语族群的乡村汉族围度值随年龄变化的特征,并将其与我国部分省份族群的6项围度值进行比较.结果显示:(1)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12项围度值均高于女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2)男性除上肢的3项围度值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3)女性除头围、大腿围和小腿围以外,其余9项围度值各年龄组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4)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闽东语族群乡村男性的围度特征接近于我国北亚类型族群,女性接近于我国南亚类型族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河南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罹患状况,探讨公务员亚健康人群的身体围度特征.方法:对河南省1685例公务员(亚健康1110例,健康575例)围度进行了测量,并对亚健康与健康公务员的围度进行比较,分析不同年龄组亚健康人群的围度值变化情况.结果:河南地区公务员亚健康罹患率为65.85%,不同性别、年龄、职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态对亚健康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亚健康公务员的平静胸围、腹围、臀围、上臂围均高于同性别健康公务员(P<0.05);男女亚健康公务员躯干、四肢围度均在50岁以上组达到最大值.结论:亚健康公务员躯干围度值变化较明显,并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1.
应用人体测量方法,测量了安徽滁州地区694例汉族成人的12项围度值,包括头围、颈围、平静胸围、吸气胸围、呼气胸围、腹围、臀围、大腿围、小腿围、上臂围、前臂围、上臂最大围,分析不同年龄组围度值的变化情况,并与国内的少数民族族群和部分汉族族群进行比较.结果表明:(1)安徽滁州地区城市汉族男性的围度值均高于乡村男性,除前臂围外,城市男性与乡村男性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城市女性除头围和大腿围外,其他围度值均高于乡村女性,在头围、颈围、前臂围和上臂最大围方面,城市女性与乡村女性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安徽虽地处偏南,但根据聚类分析,安徽汉族与我国北方众多族群一样,属于蒙古人种北亚类型.  相似文献   

12.
在四川邛崃农村随机抽取422成人(男222人、女200人)进行人体测量,将6项皮褶(面颊皮褶、二头肌皮褶、三头肌皮褶、肩胛下皮褶、髂前上棘皮褶与腓肠肌皮褶)厚度数据进行分组统计处理发现:四川邛崃农村成人皮褶厚度优势明显高于独龙族、乌孜别克族、俄罗斯族和山东农村汉族.成年男性皮褶厚度值随年龄变化平缓,女性年龄组差异显著.同年龄组比较,女性皮褶厚度明显高于男性.不同部位出现最大皮褶厚度峰值的年龄与人体生长发育和激素水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于2000年6月5日至8日对安徽师大附属幼儿园446例幼儿进行了皮褶厚度及围度等指标的测量,并对性别间的差异进行了探讨,求出了两指标间的回归方程,进行了回归系数的方差检验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4-5岁幼儿肱三头肌位与肩胛下位皮褶厚度值女孩大于男孩(p<0.05);4-6岁幼儿头围和胸围是男孩大于女孩(p<0.05);皮褶厚度和围度存在着正相关的线性回归关系.  相似文献   

14.
We investigated 13940 (6735 male, 7250 female) adult head and facial physical attributes from 19 different Han ethnic groups in 10 southern-China provinces, and calculated 12 head and facial indexes. Indexes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variation of head and facial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with increased age. Results showed that as age increases: (1) Head breadth, minimum frontal breadth, face breadth, interocular breadth, external biocular breadth, lip height, lip thickness, head circumference, auricular height, length-breadth head index, length-height head index, and lip-index values decline significantly in a linear fashion. (2) Nose breadth, mouth breadth, morphological facial height, upper-lip height, physiognomic ear length, physiognomic ear breadth, visor skin-fold, and vertical head-facial index valu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in a linear fashion.  相似文献   

15.
人头面部与体部测量项目间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18项体部测量项目与16项头面部测量项目之间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结果显示:(1)体部宽度项目与头面部宽度项目之间相关较密切;(2)体部高度项目与头面部高度项目之间相关较为密切;(3)面宽、头水平围与体部项目多呈相关;(4)体重与多数头面部项目相关;(5)男性比女性的两类项目相关更频繁.  相似文献   

16.
对体育专业学生身体形态、机能和素质共19项指标进行四年的跟踪测试,研究结果表明:在身体形态方面,除身高几乎无变化外,在体重、胸围、前臂屈肘上臂围、左右大腿围方面其第二学年比入学时都有明显的增加,而后略有下降,但不明显,且左侧肢体围度小于右侧;60米成绩男女都表现为先提高后下降,男生的立定跳远和女生的仰卧起坐、屈臂悬垂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其余的如400米均表现为下降趋势,且下降明显;在机能指标上,也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的现象,这种素质和机能下降的趋势,应引起有关人士的注意,而体育专业学生入学时的一些体质指标与全国同龄学生相比仍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