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人们对全球变化(global change)的关注和研究,这一领域出现了很多科技名词,对这些名词进行统一定名、合理释义非常必要。文章结合国际上全球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几个典型名词。  相似文献   

2.
全国科技名词委联合百度百科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刊讯 日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全球最大中文百科全书百度百科签署授权协议,双方将共同致力于推广规范的科技名词。6月21日,由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科技名词中的8万余条加注定义的科技名词内容率先被导入百科平台。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技成果》2014,(1):63-63
全球碳平衡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核心问题。科学家们在全球碳平衡研究和估算时发现,有近20%的二氧化碳排放去向不明,这就是全球变化与碳循环领域的“二氧化碳失汇”问题,也被科学家形象地称为“碳黑洞”。  相似文献   

4.
《中国科技成果》2007,(12):59-59
全球增暖及其影响是目前国际上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近30年来,北极海洋和气候发生了有历史记录以来最显著的快速变化,海冰快速融化极有可能加速全球增暖。我国的气候变化与北极系统息息相关,北方冬季的雪灾冷害、春季的沙尘暴等都与来自北极的冷空气活动有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成果》2013,(13):78-79
卫星遥感数据已经在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生态环境评价、陆表变化监测、区域碳循环估算、水资源管理等多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地应用。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数据处理和分析的难度也不断增大,其中重要的环节之一是将原始卫星观测数据转换成各种地球物理参数产品。目前,国际上的陆表卫星产品基本都是在特定的卫星计划中产生的,覆盖的时间范围有限,产品在时空分辨率和精度等方面都难以满足全球变化研究迫切需要具有长时问序列、高精度以及全球覆盖的数据产品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一 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的意义 2007年1月15日,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的共同努力下,“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成立。自1988年第一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以来,海内外学术界关于中国科技史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国内外交流空前活跃。2005年7月“第廿二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在北京召开,中国科技史的研究进一步走向国外。在全球科学史研究和学术交流日渐频繁的大背景下,如何进一步认识、规范和推广科技史名词术语,建立中国自己的科技史名词体系,便迫切地摆在了中国学者和相关机构的面前。第二届科学技术史名词审定委员会将在第一届委员会工作成就的基础上,改进以往之不足,尽快形成一个稳定、行之有效且高效率的编辑机制和渠道,填补我国科技史名词的空白,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的科学技术。  相似文献   

7.
全球变暖是各国关注的问题,并且全球变暖没有减缓趋势。导致全球变暖有诸如全球正处于温暖期、地球自身的状态变化等自然因素,但是,主要是人为因素诸如焚烧化石矿物、植被的减少、建筑物的增加加剧全球变暖;需要从技术合作、气候变化的国际行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角度,调控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行为方式。  相似文献   

8.
简讯     
全国科技名词委借第三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会召开的多维主动态GIS大会之机,于2001年5月24日在泰国曼谷召开了地理信息名词研讨会。地理信息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李德仁院士主持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来自祖国大陆和台湾、香港地区、美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家和地区的委员、专家共30余人。专家们对那些经过多次审定会均未形成一致意见的新词,反复推敲,认真讨论,基本上达成共识,都给予了科学的定名。另外会上还增加了一些新词。预计,地理信息名词今年再经过两次审定会即可上报公布出版。此书问世之后,将会对热遍全球的地理信息学起到更大的促进作用。 (李玉英)  相似文献   

9.
珠峰北坡地区人类活动一直较少,其环境被认为相对接近地球的“本底状态”.但近年来,这种“本底状态”越来越多地受到全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由于这里多样而独特的自然条件、脆弱而敏感的环境,使其成为研究全球变化条件下生态、大气、冰川等及其变化的理想场所.珠峰地区的科学研究不仅能够深刻理解该地区独特地域单元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也是揭示人类活动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的重要途径.这次由中国科学院组织的珠穆朗玛峰地区综合科学考察活动,以“珠峰地区对全球变化的响应”为主题,目的是揭示珠穆朗玛峰地区近几十年来的自然环境变化特征、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10.
2013年10月14—18日,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与新闻出版总署教育培训中心在福建省厦门市联合举办了第十期“出版物规范应用科技名词培训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近75家科技期刊、图书出版单位的95名编辑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研讨会在很大范围内普及了规范应用科学技术名词在新闻出版行业中的重要意义,对科技名词规范工作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宣传,加深了出版工作者对科学技术名词规范化重要性的认识,提高了编辑工作者规范应用科技名词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分析了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了全球气候变化中的重大科学问题。  相似文献   

12.
归纳问题是归纳逻辑中的根基性问题,对它的解决经历了从整体辩护到局部策略,再向新的整体辩护复苏的思路转变。归纳问题至今依然存在。必须对之进行深刻的哲学反思,才能推动问题的相对解决和归纳逻辑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Argo——成功的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美、日等国科学家发起的国际Argo计划已经走过了10个年头,由3000多个自动剖面浮标组成的全球Argo实时海洋观测网也已于2007年10月末正式建成,成为全球海洋观测系统的重要支柱,迄今在全球海洋0—2000m深度范围内获取的温度、盐度和海流剖面资料总数已达56万余条,并正以每年10万条剖面以上的速度增加。随着Argo资料数量的快速增加和质量的不断提高。它们在海洋和大气等多个领域科学研究和业务活动中的应用也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有效地改变着人们对许多重大自然环境问题的认识,提高了人们对重大海洋和天气事件的预测预报能力。我国于2001年正式加入该计划,已经初步建立起我国的Argo大洋观测网,并在Argo资料的接收、处理和质量控制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是,与其他国家相比,无论在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方面都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急需整合资源和力量,强化我国Argo大洋观测网的建设及其资料的应用研究,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做出更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中国古代墨家的相关智慧对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颇具现实性的思路。墨家“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不仅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构建“兼爱”共同体的总体范式,而且其“志功合一”、“爱无差等”、“取其大者”的思想还为全球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具体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与社会变革越来越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原来的线性管理模式已经远远不能适应今天的形势。在民主化、多元化、全球化的社会中,对科学的管理应当是多层次、多维度和跨国界的。本文从管理制度、社会文化、伦理等视角分析了《全球科学管理》诞生的历史背景、必要性和全球科学活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它所提出的全球管理的一些基本价值取向和切实可行的建议与对策。最后指出全球科学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立体多维的管理,目前尚处于理论观念阶段的探讨,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权威机构和具体的强制性措施,其作用和影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6.
从创新和先进制造的相关理论出发,本文提出了基于产业升级的先进制造业四维度理论模型,指出先进制造业是综合运用先进制造技术、先进产品技术、先进商业模式和先进制造组织形式的生产系统。结合当前全球化制造和开放式创新的背景,明确了先进装备制造业(AEMI)、复杂产品系统(CoPS)、全球高附加值制造商业模式(DMS)和全球制造网络(GPN)四位一体的先进制造业战略发展方向,为我国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汽车技术文献翻译语料库”为基础,对机器译文和人工译文进行平行对比研究,统计了术语翻译错误的发生率,归纳、描述和分析了机器翻译中术语翻译错误的主要表现形式和可能原因,缩小了这一限定语言内术语的范畴和词义,为翻译系统在原有基础上提高对这一受限语言的翻译质量提供了语言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18.
全球价值与技术价值观转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球化已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和客观现实.在全球化的历史进程中,蕴涵着人类所追求的、主导性的全球价值取向,对全球化的驱动以及全球价值的实现与技术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历史和逻辑的关联.技术价值观是全球价值的内在的社会历史根源之一.  相似文献   

19.
The aim of the paper is to demonstratethat Special Relativity and the Early Quantum Theory were created within the same programme of statisticalmechanics, thermodynamics and maxwellianelectrodynamics reconciliation. I shall try to explainwhy classical mechanics and classicalelectrodynamics were ``refuted' almost simultaneouslyor, in more suitable terms for the present congress,why did the quantum revolution and the relativisticone both took plac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20-thcentury. I shall argue that the quantum andrelativistic revolutions were simultaneous since theyhad a common origin -- the clash between thefundamental theories of the second half of the 19-thcentury that constituted the ``body' of ClassicalPhysics. The revolution's most dramatic pointwas Einstein's 1905 photon paper that laid thefoundations of both Special Relativity and OldQuantum Theory. Hence the dialectic of the oldtheories is crucial for theory change. Modern physicsbegan with Einstein's reconciliation ofelectrodynamics, mechanics and thermodynamics in 1905and his unification of Special Relativity andNewtonian Theory of Gravity. Or, in a more generalsocial context: progressive scientific change can bedescribed not in Weberian terms of zweckrationalaction forcing out all the other forms of action onlybut in terms of Habermas's communicative rationalityencourag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mutual understandingbetween the various scientific communities also.Einstein's programme constituted a progressive stepwith respect to its rivals not because it couldexplain more ``facts' or was more ``mathematical'. Itwas better than its rivals because it constituted abasis of communication and interpenetration betweenthree main paradigms of 19-th century physics. Ofcourse in the long run it resulted in empiricalsuccess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