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不均匀沉降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潘志坤 《科技资讯》2009,(13):137-137
分析了我国南方某填埋场封场后垃圾堆体的不均匀沉降的成因,预测封场后10年内垃圾堆体的不均匀沉降量,为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福州市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工程实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州市红庙岭垃圾填埋场1995年建成投入使用,由于当时施工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不完善的填埋场防渗、渗滤液收集、填埋气收集等系统,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污染.本文通过从封场覆盖设计、封场运行维护等方面内容阐述了红庙岭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工程的建设情况,对于其他即将进行退役封场的生活垃圾填埋场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该文铁岭市李家屯垃圾场封场工程为例,综合学习和研究,分析国内存量垃圾的定义、形成原因、分类、危害、治理技术(顶部防渗技术;帷幕注浆封闭技术;输氧抽气降解技术;筛分减量技术)等问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的特点、水质影响因素、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各单元处理能力的评价,结合红庙岭垃圾场渗滤液处理跟踪探索和经验总结,提出扩容改造的工程技术方案。该方案结合国内外人工湿地处理技术实现渗滤液处理的成功范例,提出建设生态滤床处理设施实现尾水深度处理的工程技术方案。方案对探索垃圾场退役封场后渗滤液生态循环处理的途径,以及对渗滤液的污染防治具有参考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针对生活垃圾填埋场封场后土地再利用缺乏系统评估方法的现状,以老港1-3期填埋场封场后监测为例,提出封场填埋场长期环境监测、安全稳定监测和生态监测的方法,为科学开展封场场地稳定性评估提供借鉴。填埋是我国生活垃圾处理处置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住建部《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18年我国县城以上城市有生活垃圾填埋场2459座,卫生填埋量为16696.52万吨。随着填埋场库容使用完毕,填埋场陆续开始封场,还有部分填埋场开始谋划封场  相似文献   

6.
王静  赵三青 《科技信息》2010,(19):8-8,200
针对目前垃圾填埋场封场覆盖现状、污泥处理处置现状和污染减排目标的严峻形势,遵循循环经济、废物资源化利用理念,以控制垃圾填埋场污染物减量为目标,提出了以废治废,资源化利用改性污泥进行填埋场封场覆盖以及生产生态水泥方案。通过改性污泥封场覆盖技术,实现了填埋场安全性、卫生性及渗透性的优化,构建一套卫生填埋场终场覆盖改性污泥防渗新工艺。  相似文献   

7.
我国城市生活垃圾产生的恶臭既会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又将产生二次污染,因此在填埋场的选址、运行和封场等过程中均应被单列考虑。  相似文献   

8.
林培真  王薇 《科技资讯》2009,(21):124-124
垃圾渗滤液是在填埋过程中和填埋场封场后产生的,含有大量的污染物,对人、环境和动植物产生严重的危害。因此,本文就垃圾渗滤液的生物处理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总结和分析.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背景下,以生态文明为核心的环境文化建设已成为新时期社会文化的核心中坚力量,环保文化也成为中国绿色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力.本文以长沙市固体废弃物处理场生活垃圾填埋区的封场改造规划为例,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研究与借鉴了国内外成功案例,提出对封场后的垃圾填埋区进行生态修复,并结合固废处理场先进的垃圾、污泥处理技术与黑麋峰国家森林公园得天独厚的自然生态环境,将长沙市固废处理场改造成为具备固体废弃物生态循环处理功能的环保教育公园.该改造规划可引导公众积极参与环境文化建设,对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对基础设施的绿色循环、低碳、可持续规划方法的一种探索.  相似文献   

10.
阐述了对河流进行生态修复的重要性,根据目前玉符河的生态环境特点和生态健康状况,提出了生态环境恢复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1.
李国华 《广东科技》2012,21(11):205+181-205,181
以深圳市大沙河公园为案例,参考国内垃圾填埋场生态恢复工程中对表面覆盖材料的有关研究,结合深圳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深圳同类项目可采用红壤为主要覆盖材料,同时利用园林垃圾进行土壤改良。  相似文献   

12.
铁岭市柴河垃圾卫生填埋场于2005年建设,2006年投入使用,处理规模为370t/d。在此之前铁岭市生活垃圾一直是运至李家屯垃圾场进行简易填埋处理,2005年11月铁岭市环境卫生管理处对李家屯垃圾场采取简单覆土封场处理,覆盖层二层,上层为植被层:300mm厚植被土,下层基石层为400mm厚碎石。没有设渗沥液收集处理、填埋气体导出处理设施,不符合规范要求。垃圾场存在着安全隐患。对李家屯垃圾场进行环境治理能够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保护生态环境资源,提高城市文明程度。  相似文献   

13.
垃圾填埋场的环境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概述了中国城市垃圾处理的现状,以及城市垃圾常用的几种处理方式与综合利用途径,分析了垃圾填埋场对土壤环境、水体环境、人体健康及生态等环境污染和危害问题,进而提出垃圾渗滤液、填埋气体这两个垃圾填埋场普遍存在而又难以解决污染防治对策和已关闭垃圾填埋场植被恢复的解决办法及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4.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赖以生存的环境缺失给保护工作带来极大困难。而科学地恢复、整合或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则是破解此难题的一把金钥匙。所谓生态场,即是形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特有的自然和人文的整体性场景,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产生和传承的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智慧、文化人格等诸多因素组合而成的立体空间。它们的合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发生的首要条件,也是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前奏。为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态场,基础尚好的,使其得以恢复;已分散的,就将其整合梳理;已遭破坏的,就要在一定的区域内,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因的重建。  相似文献   

15.
赵一亮  梅雯  秦勤 《科技信息》2012,(33):418-420
随着世界各地城市化的不断扩大,垃圾填埋场的环境影响和植被恢复已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相当紧迫和突出的环境问题。在简述垃圾卫生填埋的概念、方式、组成及其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基础上,对影响垃圾填埋场上植物生长的主要因素,从土壤、渗滤液和沼气三方面研究其对植物生长的不良影响,再选择相应的植物种类和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相似文献   

16.
城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存在的问题及探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传统的生活垃圾填埋场阻止水分进入场内,封场后的填埋场变成了一个“垃圾的干墓穴”,越来越低的湿含量降低了场内微生物的降解活动,延长了填埋场的维护期,增加了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长期潜在的可能性,对填埋场的底部防渗系统提出了很高要求.传统的“干坟墓式”填埋场改进为生物反应器型填埋场,已经将被动的垃圾降解过程改进为由人类主动控制的加速降解过程.但是,生物填埋场仍然没有完全脱离干墓式填埋场限制垃圾渗滤液产生的设计理念.结合垃圾填埋发展的趋势,作推荐了一种新的“湿式”填埋模式,有待进一步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科尔沁沙地禁牧10年后自然恢复状况的调查和实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不同放牧强度自然恢复过程中,样地维管植物明显呈现出由一年生植物组成向多年生植物组成过渡的特点,盖度表现为轻牧恢复区(L)、中牧恢复区(M)、重牧恢复区(H)的盖度显著高于对照恢复区(C)、未围封放牧区(N)(P<0.05);各处理样地生物结皮中苔藓植物和藻类植物的组成变化不大,但盖度表现为:苔藓结皮 L>M>H>C>N 区,藻结皮C>H>M>L>N区.(2)围封各恢复区(L、M、H)和未围封放牧区(N)藓结皮的含水量、结皮厚度及有机质含量方面显著高于藻结皮的(P<0.05),而pH值却低于藻结皮的.(3)围封各恢复区微生物的数量显著高于未围封放牧区的(P<0.05),在围封各恢复区内不论是藻结皮还是藓结皮,细菌、自身固氮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在中度放牧恢复区数值最大,重度放牧恢复区的数量最少,两者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4)藻结皮、藓结皮微生物数量都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呈降低的趋势,0~3 cm层的与3~5、5~10、10~20 cm三层的有显著差异(P<0.05),藓结皮层及下层土壤微生物的数量要明显高于藻结皮层及下层土壤的.  相似文献   

18.
巢湖东端湖滨带目前生态结构破坏严重,生物多样性下降,水质恶化,湖滨带功能退化,生态修复迫在眉睫。湖滨带物理基底修复工艺包括物理基底稳定性设计和物理基底地形、地貌的改造;生物配制工艺包括生态恢复全系列工艺和半系列a、b工艺;巢湖东端湖滨带生态修复工程方案包括物理基底修复方案、生态修复工程、景观工程设计和生态观测场建设工程。  相似文献   

19.
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淋滤液含有污染组分,对堆场附近地下水和土壤环境质量将带来不利影响。文章根据实际监测资料,分析了垃圾堆场对地质环境的影响、垃圾淋滤液特征及其迁移转化的基本规律,指出加强垃圾填埋场水土环境监测是城市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20.
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大连市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现状与大连市整洁的外观及国家旅游城市的美名并不相符.城市生活垃圾的收运现状、收运设施设备现状、尤其是末端处理现状都需要加以改善.针对这些情况大连市做出了努力:推广了地埋式清洁柜,计划建设垃圾中转站;更新引进先进的垃圾收运设施;封场覆盖绿化前两期填埋区,三期应急处置工程已经建成,再配合渗滤液处理厂、沼气收集发电项目以及垃圾焚烧处理项目,大连市垃圾处理状况将会有很大的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