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基于2007年江苏海岸潮滩剖面高程测量资料和潮流、波浪、泥沙模拟结果,对比分析不同岸段剖面形态特征及其与潮流动力、波浪动力及泥沙供给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江苏海岸潮流主导的潮滩剖面往往呈现上凸形,随着泥沙供应量的增加,潮滩剖面进一步发展为斜坡形与上凸形组合和双凸形;稳定泥沙供给条件下,潮差越大、剖面坡度越陡;若泥沙供应量越大,潮滩则越平缓。江苏海岸波浪主导且缺乏泥沙供给的潮滩剖面呈下凹形或斜坡形,滩面坡度随波高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2.
苏北南部淤泥质岸滩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鹄  陈锦辉  张丽娟 《广西科学》2005,12(3):197-199
选择年平均高潮位、年平均含沙量、潮滩宽度、潮滩平均坡度、潮滩滩高、年淤高率、年淤进率作为7个指标因子,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分析苏北南部岸滩的冲淤变化状况,并划分该岸段的岸滩稳定状态。结果表明,控制苏北南部淤泥质海岸稳定状态的主要因子是泥沙含量、潮滩宽度及其潮滩的年淤进量,潮滩坡度是次一级的指标。苏北南部淤泥质海岸可分为稳定淤涨型、侵蚀不稳定型和基本稳定型三种状态。  相似文献   

3.
以潮汐作用为主要动力塑造形成的粉砂淤泥质海岸,亦称潮滩或潮坪.它也是一种重要的海岸类型,在国内外分布广泛.因此,对粉砂淤泥质海岸带微地貌类型的划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通过对上海市崇明县东部潮滩的详细观测和分析,根据潮汐水位、滩面高程、滩面组成物质、植被群落、土壤类型等差异,可将粉砂淤泥质海岸带的微地貌类型划分为潮上带的海岸(后滨)、潮间带的高、中、低潮滩或高、低潮滩(前滨)以及潮下带的水下岸坡上部(临滨或近滨)和水下岸坡下部(滨外或外滨).  相似文献   

4.
细颗粒沉积物在海洋动力的作用下往往会以悬移质形式进行长距离的运动,并在海岸和内陆架产生侵蚀和堆积.废黄河三角洲至江苏中部潮滩系统是研究源—汇过程和产物问题的理想区域.遭受强烈侵蚀的废黄河三角洲作为物源,在沿岸陆架环流和潮流的作用下再悬浮起来的泥质沉积物沿岸输运并最终归宿于江苏中部潮滩.本研究于2013年冬季大潮期间在侵蚀—淤积的过渡带的新洋港岸外开展的全潮水文泥沙观测结果表明,近岸6km内区域的具有高悬沙浓度和强南向沿岸输沙的特征,而距海岸12km站位的悬沙浓度大致为内侧站位的1/3,而悬沙输运单宽净通量比内侧站位小一个数量级.计算估计出冬季大潮沿江苏海岸南下的悬沙通量大致为每天46万吨,这一数值可以和江苏海岸侵蚀岸段的侵蚀量相比较.  相似文献   

5.
根据黄海中部的海岸和海滩的物质结构和动态特征,可将海岸划分为:高、低波能交互变化及莫所形成的侵蚀一堆积岸段;度黄河三角洲的高波能侵蚀岸段;海州湾湾顶的低波能堆积岸段等三种类型。通过各岸段海水动力与岸滩剖面塑造的关系,探讨岸潍演变和沿岸泥沙流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根据黄海中部的海岸和海滩的物质结构和动态特征,可将海岸划分为:高、低波能交互变化及其所形成的侵蚀—堆积岸段;废黄河三角洲的高波能侵蚀岸段;海州湾湾顶的低波能堆积岸段等三种类型。通过各岸段海水动力与岸滩剖面塑造的关系,探讨岸滩演变和沿岸泥沙流强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7.
来自岸外辐射沙脊群和废黄河口的细颗粒沉积物供给使江苏中部海岸潮滩快速淤长,其潮间带沉积速率以1~5cm·a-1为特征值.针对该特征值的控制机理问题,本文以王港潮滩为原型,用数值实验方法重现了滩面悬沙输运格局,通过沉积连续方程模拟了海岸剖面上沉积速率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细颗粒物质在潮间带上部强烈堆积,在给定的模拟条件下,最大沉积速率值与上述特征值相当;潮滩沉积速率随岸外水体悬沙浓度的降低而降低,"由淤转冲"的临界悬沙浓度值约为0.4kg·m-3,这表明若沉积物供应下降至一定水平,潮滩剖面将不能维持稳定.模拟结果显示,虽然目前江苏中部海岸潮滩呈淤长状态,但未来将面临因物源匮乏而转为侵蚀的风险,这对于海岸防护和生态系统保护是一个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8.
前言辽宁省兴城沿海是渤海湾内比较好的海岸。沙岸、泥沙岸与岩岸交错排列,向海内突入者为岩岸,在岩岸间即为成弧形突出的沙岸及泥沙岸,这是兴城沿海总的轮廓。也有岩岸,泥沙岸混杂摆列的区域。距海岸约二十里有一菊花岛,岛之周围约四十里,主要为岩岸,亦交错有沙岸及泥沙岸。  相似文献   

9.
渤海湾是我国典型的平原淤泥质海岸,中国最大的两个人工港--天津新港和河北黄骅港,在建设过程中曾先后遇到细颗粒泥沙运移与如何减轻港口、航道回淤量等工程泥沙问题。文章以渤海湾西南部大口河沿岸海域现场观测资料为基础,通过近岸水动力、泥沙输移、岸滩沉积过程及冲淤演变等综合分析,为平原淤泥质海岸"浅水深用"的建港战略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浙闽淤泥质港湾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淤闽淤泥质港湾是我国重要的海岸类型。潮波传播过程中受到地形制约,具有驻波特性,潮差大,潮流急。港湾处于隐蔽条件下,湾顶潮滩和港汊广泛发育。本文在1991 ̄1992年野外调查,浅滩水文测验和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动力、沉积和地貌的角度出发,对潮波基本特征、潮滩沉积模式和港湾稳定指标作出新的概括和发展,为港湾综合开发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陈明杰  黄惠明  冯曦  冯卫兵 《河南科学》2023,(10):1454-1462
近年来受黄河三角洲区域侵蚀影响,射阳海岸带湿地面积急剧减小,急需开展生态整治修复工程.应用河口海岸潮流泥沙数值模拟系统,计算分析项目建设前后海洋水文动力和泥沙冲淤环境改变,并通过物模试验进一步验证海床冲淤情况.模型计算结果表明项目建设后,潜堤两侧流速及堤后波高也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小,有利于形成堤内侧床面增积的状态,潜堤内床面增加的年淤积厚度约0.02~0.45 m,工程岸段逐渐向冲淤平衡或微冲微淤状态发展.堤后波能降低,阻挡了波浪对海堤的侵蚀,近岸冲刷幅度均有降低.物模试验结果表明方案实施后南侧、北侧堤后平均冲刷深度分别减小为0.03、0.02 m.根据研究结果可知该工程能发挥对内部潮滩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根据海蚀、海积地貌特征,分析了黄海西岸海州湾到胶州湾这段岸全新世以来的海岸变迁过程,认为该区中全新世曾出现过高于现代海平面1.5米左右的高海面。  相似文献   

13.
潮滩减少对杭州湾悬沙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74至2020年间,杭州湾沿岸潮滩累计减少面积将达1 290 km2,占杭州湾水域面积的25.8%.基于FVCOM水动力数值模型,耦合水沙密度,引入悬浮泥沙对底边界层的影响,并考虑细颗粒泥沙絮凝过程,建立河口三维细颗粒泥沙数值模型,提高了高悬沙浓度河口悬沙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实测及卫星反演数据验证结果显示,该模型能较好地模拟杭州湾水沙运动.基于所建模型,采用不同时期的杭州湾潮滩数据,研究潮滩面积减小对悬沙浓度、悬沙通量及冲淤分布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潮滩减少过程中湾内流速及底床切应力发生变化,进而影响湾内悬沙浓度.杭州湾潮滩减少导致乍浦以西水域流速降低,月均悬沙浓度最大减幅高达30%.乍浦以东水域流速增大,月均悬沙浓度升高约15%.潮滩减少主要通过影响潮泵效应,进而改变湾内悬沙输运特征,平流输沙项在潮滩减少过程中对杭州湾悬沙特征的影响较小.1974至2003年间,杭州湾潮滩面积减少约787 km2,澉浦断面潮泵效应增强,陆向悬沙净通量增大,金山、芦潮港断面陆向悬沙净通量减小,杭州湾淤积量减少.2003至2020年间潮滩面积减少约503 km2,金山、芦潮港断面潮泵效应增强,陆向悬沙净通量增加,而澉浦断面由于潮泵效应减弱导致悬沙净通量减小.杭州湾内湾淤积量不断增大,外湾冲刷量逐渐增大.研究结果可为河口海岸规划和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秦皇岛全新世海岸的演化和现代海岸的保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秦皇岛海岸东自山海关西至洋河口。经过六十年代与八十年代两个时期对岸带的调查与实验分析资料的对比,作者认为其全新世时期的发育演化分为四个阶段:1)距今七千年前的海退阶段,2)距今七千年至五千年的海进阶段,3)距今五千年至三千年的海退阶段,4)距今三千年来的海进阶段。本文还论述了海岸带现代侵蚀问题,认为遭受侵蚀的原因有:海面的上升,沿海河流建水坝和茌河床及岸带大量挖砂使海岸带泥沙供应减少。此外,还对海岸的保护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位于美国佛罗里达州东北海岸的迪玛半岛风景秀丽,是有名的海滨度假胜地。但在半岛以西约80海里的大西洋上,却有一片海域被当地人称为"魔海"。在潮汐的作用下,海面上有时会形成无数个大大小小的漩涡,这些漩涡一律呈逆时针方向旋转,然后渐渐汇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16.
淤泥质潮滩与沙质海滩在组成物质和水动力特征方面具有本质差异,潮流对泥沙的输移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剖析一个水柱在一个潮周期中的速度变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冲淤效应,阐述了缓淤积性潮滩S型剖面形成的机理和几种变异情况,并举实例说明。本文还提出了发育完全的淤积性潮滩的地貌分带。  相似文献   

17.
淤泥质潮滩剖面塑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淤泥质潮滩与沙质海滩在组成物质和水动力特征方面具有本质差异,潮流对泥沙的输移起着主导作用。本文剖析一个水柱在一个潮周期中的速度变化过程及其产生的冲淤效应,阐述了缓淤积性潮滩S型剖面形成的机理和几种变异情况,并举实例说明。本文还提出了发育完全的淤积性潮滩的地貌分带。  相似文献   

18.
波浪作用下的各种泥沙问题是近年来海岸(上)工程经常遇到的问题,其国内外的研究成果也较多.文章从最基本的泥沙问题--泥沙分类标准入手,综述了国内外对波浪作用下一些泥沙基本问题,包括:海岸泥沙的分类标准、波浪作用下的泥沙起动、床面变形、泥沙输移以及坡面泥沙起动等,为今后研究波浪作用下的泥沙问题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红树林是热带-亚热带海岸潮间带的一种特有的植被类型和指示植物,根据沉积物中出现的红树植物花粉种类和数量,推测了海滨红树林的演化、海面升降、海岸线变迁,追溯了古海流和沉积物来源,阐述了红树植物花粉在海洋地质研究中对深入探讨古环境变化和海陆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长江口向南至浙闽的东海近岸海域展布一条连续的细粒沉积物带,该带对现代河口海岸过程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在阐述长江口、杭州湾、浙中沿岸和温州湾的区域背景以及重矿物、粘土矿物组份的基础上,运用 Q 型逐步聚类分析方法对上述四个区域和苏北废黄河口的矿物组份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与粗粒物质伴生的重矿物分布除紧邻的长江口与杭州湾外均显示突出的区域个性,反映区域地质背景的烙印,沿岸输移作用很弱。但是主要与细粒物质伴生的粘土矿物分布呈现极佳的相似性,存在泥沙补给的同源联系。产生这种物质联系的主要因素是长江入海悬沙以南下沿岸流为载体向浙闽海岸的扩散输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