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以1987年和2010年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土地覆盖数据为基础,借助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法,对近23年的时间内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的土地覆盖类型和景观格局的变化趋势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经过近23年时间后,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带整体向东北方向移动,而且面积急剧减小;(2)、用Fragstats3.4计算得出和林格尔县农牧交错区景观破碎化程度有所改善、景观多样性呈下降趋势以及人类对当地土地的改造干扰程度增加.  相似文献   

2.
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带的产生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地区农牧交错地带脆弱的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着人与自然的和谐持续发展。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定居东北为农牧交错地带的形成提供了可能;金国、蒙古汗国、元朝、明朝、后金至清初汉族农民的不断迁入促进了农牧交错地带的形成;至清末民初,生态脆弱的农牧交错地带基本形成,并开始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现在,只有正确认识生态环境面临的问题,处理好农、林、牧,资源、经济的关系,才能使生态环境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3.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景观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内蒙古和林格尔农牧交错区是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一部分.应用遥感影像,结合地面调查,绘制了研究区景观类型图.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选取多种景观指数,分别从斑块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分维数及多样性指数等方面,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和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景观总体特征是一个典型的农林牧景观镶嵌体,其西北部平原区在人类漫长的垦殖及放牧活动干扰下,表现出明显地高度的人类管理景观特征,而东南部的丘陵沟壑、低山区则一定程度上保持了自然景观的特征.  相似文献   

4.
小波变换用于沙漠化土地景观格局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基于小波变换提供的新型噪声清除、多尺度边缘检测方法对位于内蒙古、辽宁、吉林三省(区)的科尔沁农牧交错区沙地景观空间格局遥感图象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掌握自然过程和人为活动的规律·实例表明,本文提供的自适应和多带多分辨小波变换方法得到了可行验证·据分析可知沙地农牧交错区的景观格局呈现出不规则的聚集度和不均匀性特征,这些特征是尺度效应的结果·这一结果为其它农牧交错区沙地的开发和利用活动提供了建设性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以平武县植被图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GIS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相关景观指数对火溪河流域非保护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分布最广,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冷杉林、草地分布海拔高,受干扰程度最小,聚集程度高,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耕地、聚居地受干扰频繁,聚集程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最高.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类型趋于分散,优势景观类型消失,连接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均匀度升高的特征.以大规模森林采伐为主的人类干扰是景观格局改  相似文献   

6.
基于RS和GIS的张掖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张掖市2000,2005年Landsat TM影像为源数据,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并从自然和人文角度探讨驱动力.结果表明:研究区呈现以草地景观为基质,未利用土地、林地和耕地景观为主体的交错分布格局;各类景观均有变化,2005年草地景观面积21 189.12 km~2,较2000年下降1.39%,林地3818.13 km~2,较2000年增加11.40%,未利用土地景观面积和缀块数增加明显;自然条件是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变化的前提,指导人类对区域土地利用;人文因素是主因,表现为黑河分水政策、区域人口增长和人地矛盾加剧,主导景观类型的改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土地利用和开发应做到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7.
以重庆市长寿区2009年土地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ArcGIS和FRAGSTATS软件,对长寿区斑块类型水平和景观类型水平下的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长寿区耕地景观占全区总斑块的48.35%,占农业用地景观的59.55%,耕地资源比较充足;建设用地景观平均斑块密度为14.855 7个/hm2,平均斑块面积为0.698 hm2,分布零散;长寿区景观格局整体较为合理,多样性较高,各景观类型分布较均匀,无一种景观类型占据绝对优势情况;景观格局整体属散布分布,但分散度不大。  相似文献   

8.
选取正在迅速城镇化的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按其自然环境梯度设置调查样带,采用GIS软件MapInfoprofessional 6.5 SCP对景观单元特征指数(斑块数、斑块密度、边界密度)、景观异质性指数(破碎度指数、蔓延度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指数、均匀度指数)和鸟类群落多样性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作为过渡区域的城乡交错区和农林交错区表现出较高的景观破碎化,景观多样性程度也较高;城区人工景观规划单一,异质性程度较低;林区主要由人工种植的次生林构成,结构简单,景观多样性最低.比较分析不同景观格局指数与鸟类多样性指数间的变化趋势,交错区域的斑块密度、边界密度和破碎度指数明显高于临近区域,鸟类多样性也高于临近区域,鸟类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多样性指数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景观多样性最高的农林交错区,鸟类多样性也最高.  相似文献   

9.
依据景观生态学的有关原理,结合贵州大学北校区、南校区及西校区近几年的规划设计图和当前实地调查结果,利用Arc GIS软件划分校园各类型斑块,然后从斑块、斑块类型和景观3个级别中选取了26个景观格局指数,用Fragstats4. 2. 1、Excel软件进行计算,进而对校园各类景观的景观格局定量分析。通过新老校区校园景观格局的纵横向比较,分析结果如下:(1)贵州大学南北校区景观格局较合理、斑块类型丰富,但各功能斑块分布不协调,占比失衡,某些绿地斑块师生参与度低;(2)西校园景观格局很合理,类型丰富,占比平衡,绿地斑块师生参与度较高,但水体景观(人工阅湖)水质比较差,有腥味,没有有效发挥其功能。  相似文献   

10.
基于GIS的大别山区霍山县森林景观格局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在Arc GIS10.3和Fragstats4.2支持下,从斑块类型和景观镶嵌体两级水平上选取多种指数对大别山区霍山县森林景观的格局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有林地景观类型占总面积的73.549%,是最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中的天然阔叶林、天然针叶林、人工针叶林、人工阔叶林和人工竹林所占比重较高,景观空间分布呈现集中连片,是起支配作用的主要景观;全区森林景观多样性丰富,景观异质性较强,结构较为复杂,有利于维护区域生物多样性和发挥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维系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环境;但受人类活动的干扰,林地景观破碎化,不利于改善立地条件与提高林分质量。  相似文献   

11.
城市景观反映城市的特色,过去经常忽视或者微观地进行城市景观设计。文章试图从城市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社会景观等方面,对合肥市的景观设计提出一些具体的构想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运用平坝县森林资源分布图,通过透明网格纸人工统计有关数据,分别计算景观要素优势度、景观斑块密度、景观要素斑块密度和森林景观粒级结构,由此对平坝县的森林景观异质性进行了静态分析.研究表明,平坝县森林景观受环境因子、植被自然演替和人类活动的共同控制,总体异质程度较高.控制因子中,人类活动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3.
论景观的符号学含义——以铺地景观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铺地景观是一种文化现象,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文化信息,具有符号学意义。本文以此作为理论基础,首先解析了文化符号、文化景观及铺地景观的概念含义;其次概述了中国古典园林铺地景观和现代铺地景观的表象特征,认为各时代的铺地景观具有不同的特征,反映了一定的文化含义;再次,着重分析了古典园林和现代景观形成的文化成因,包含了社会制度、人文思想等因素;最后,对我国铺地景观的发展进行了展望,提出全球化时代将是铺地景观表征多元化的时代,铺地的物质形式在现代形式的基础上将进一步发展,表现出材料多样、纹样多样的表征,其所代表的符号含义将是文化理性和现代科技文化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当前,企业情报信息服务存在一些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发展。高校图书馆在信息资源服务方面具有信息资源、技术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因此,高校图书馆和企业之间可以实行联合,开启高校图书馆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之门。  相似文献   

15.
文化景观的研究内容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文化景观作为文化地理学的一大研究主题 ,吸引了许多学者的关注 .本文从景观和文化景观的内涵出发 ,从文化景观起源和变迁、文化景观感知和解释、文化景观类型、景观生态、景观保护和规划等五个方面 ,探讨了文化景观研究的内容和进展 .  相似文献   

16.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信息处理方法、景观生态学数学模型分析方法,以及荒漠化防治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科尔沁沙地1987年和2000年的甸地景观格局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甸地景观边缘效应增强,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斑块联合度降低,甸地景观区生态环境日渐退化.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生态、生态设计、景观、景观规划等概念的讨论,引出现代景观规划思想与生态学的关系,并介绍了生态学思想在现代景观规划中的运用.  相似文献   

18.
山区小流域由于人类干扰严重,造成水土流失和景观破碎化严重,生态环境脆弱.在对山区小流域景观生态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小流域景观建设应依据不同景观功能区的特征,集中于绿色景观建设,大力推行植树造林,增加大斑块和绿色廊道的面积.并以河南省淅川县铁瓦河小流域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本文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以该地区1987年及2000年TM影象图解译数据为原始数据源,对科尔沁沙地东南部坨甸景观结构、破碎化程度及形状进行了一系列的相关指标计算,分析了其特征变化特征及形成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