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全球海洋岩石圈的最大弯曲与大地震发生在俯冲带。当弯曲应力超过岩石承受范围,就会产生正断层和地震,海水沿着正断层进入上地幔并发生蛇纹石化,引发浅源地震并可能造成灾难性海啸。选取西太平洋最具代表性的日本、伊豆-小笠原、马里亚纳和雅浦俯冲带以及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归纳近些年的地球物理观测及地球动力学模拟的结果,对比分析了不同俯冲带挠曲正断层的分布特征,并探讨了俯冲板块变形与地震之间的相关性,以揭示俯冲板片弯曲变形及相应的正断层与潜在板块水化特征。  相似文献   

2.
贵州主要活动构造体系与地震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郭金城 《贵州科学》1993,11(3):18-23
晚期新华夏系的北北东与北东东向断裂在輓近地质时期最为活跃,是孕震和发震的主要构造,大部中强地震的震中位于这两组断裂附近,尤其是北东东向的扭压性断裂,几乎切割了早期所有构造体系和构造带,与地震密切相关。贵州省境的大部地震,尤其是中强地震,发生于东经106°以西地区。晴隆—兴仁—册亨及威宁—石门两带为重点震区。另外,有些历史上曾发生过地震而近年又有小震发生的活动断裂带及断陷盆地,显示断裂活动的潜力在增强。上述地区,应予重点监测。  相似文献   

3.
冯卫国 《科技信息》2009,(31):J0175-J0177
本文通过已存在的大断裂构造机理分析作为实际模型,分析了汶川大地震发生机制,说明"固有源动力"板块活动形成此类构造破坏机理,以及地震持续性,说明地壳剧烈活动期对气候和生存环境及病疫的影响关系。较清楚论述了固有源动力的重压抬升区地壳移动机理,提出的对板块运动进行五方面时空机制研究观点,为地壳板块活动造成地质与气候灾害的认识和预防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4.
晋宁旋回的若干古老地体经拼合形成原始华南大陆地壳;澄江旋回破裂解体;加里东旋回经多次拉张、挤压后,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合形成统一的华南板块;海西—印支旋回在挤压上升背景上平静拉伸张裂,最后发生大陆碰撞;燕山—喜马拉雅旋回发生拉张断陷。泥盆纪古构造格局表现为华南海西期古大陆板块及其南、西缘的被动大陆边缘。可划分出华南陆块、右江-南岭被动陆缘、南秦岭-龙门山-盐瀑、丽江被动陆缘、钦防残留海槽以及它们的次一级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5.
喜山期以来,在印度板块和欧亚板块碰撞作用的影响下,西北地区遭受近南北向强烈挤压,形成一系列活动断裂.通过对晚更新世以来,新构造运动在青藏高原形成的活动断裂带展布的方向,以及青海省的阿尔金断裂两侧、祁连造山带、东昆仑地区区域地壳变形中应力释放和调整与地震震中分布耦合特征的研究,表明青海省NNW向断裂与NWW向断裂相交汇的区段是承受构造挤压作用最强烈,构造几何形态最复杂,构造应力最易集中的部位,成为大地震最易形成和发生的地区,对青海省地震活动具有明显的制约,应是地震预防工作关注的重点地区.  相似文献   

6.
程承  姚勇  李凯 《科技咨询导报》2009,(27):128-129
地震是一种破坏力极强的自然灾害,它会对人类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威胁而准确的预测地震又非常困难。本文建立在大陆漂移学说基础之上,分析了往年全球的地震数据,利用统计的方法对宏观的地震预测进行了尝试。从宏观上研究了全球强震区地震情况与我国地震发生的关系,定义了"地震活跃度"。将地球表面划分为648块网格,继而运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统计出每块网格上的地震活跃度。然后根据所得数据和地理知识,将中国的地震区划分为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包括数个网格。根据大陆漂移学说的假设,考虑了这三块区域和中国周边的几块全球强震区的关系。进而发现,从时间序列的角度来看,它们之间某些板块存在着协整关系。并可以通过此方法相对精确并有针对性的对宏观的地震发生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7.
西北太平洋地震层析剖面及地球动力学启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具有较高分辨率的日本海沟-长白山-东乌珠穆沁旗的地震层析成像剖面,显示了太平洋板块俯冲板片的形貌特征和长白山、大兴安岭下方的岩石圈结构特征,表明太平洋板块以26°倾角俯冲到660 km之后明显下插,在其西侧伴有一显著低速的热上涌体,不存在俯冲板块继续向西深入的迹象.根据太平洋板块俯冲时间及俯冲作用引起岩浆活动的时间差,可认为中国东部中生代岩浆活动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无直接的成因联系.同时还强调地震层析剖面反映的是现存的深部结构,它可以保留某些中生代的岩石圈结构特征,据此可推测华北中生代岩浆的演化与大陆板块内软流圈上涌体的活动有关.  相似文献   

8.
刊中刊     
《华东科技》2010,(9):5-5
双重打击:引发汤加大海啸的因素 发生在2009年9月,席卷萨摩亚和北汤加群岛的海啸是由海沟外坡上的一次8级地震引起的,在这个地方,太平洋板块进入消减带时发生弯曲。这里最初被认为是该海啸的唯一来源,但一个更为复杂的画面却正在出现。两个小组报告了在几乎同一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两次地震,它们被称为“一对触发的地震”。但不清楚的是这两次地震到底是哪个触发了哪个。不管是哪种情况,这两次地震都为在邻汤加消减带上偶尔发生的大型海啸提供了一个机制。  相似文献   

9.
塔里木盆地与相邻褶被带的区域构造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新地质资料,塔里木盆地和周边褶皱带的区域构造演化可分为四个阶段:(1)前震旦纪:“古新疆克拉通”的形成;(2)震旦纪一中泥盆世:“古南天山洋”的开合和“新疆克拉通板块”的重新拼合;(3)晚泥盆世-三叠纪:“新疆克拉通板块”的局部裂解与拼贴,“新天山洋”的开与合;(4)侏罗纪-第四纪:冈底斯地块北向碰撞,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塔里木盆地及周边区域构造格局最终形成。  相似文献   

10.
显生宙初,新疆曾是一个统一的陆块。寒武纪晚期开始解体,在新疆东、北部形成斋桑-东准噶尔、康古尔两个洋盆,博格达-哈尔力克、北山两个裂谷系和12条深、大断裂带。从加里东中晚期开始,两个洋盆边拉张达消减,形成3条俯冲带、2个对接带和7个岛弧带,最后于华力西中期沿克拉表里、康古尔塔格两个对接带闭合。以对接带、俯冲带和深断裂带为界,将东疆及其邻区划分为西伯利亚、准噶尔和塔里木三大板块,10个次级构造单元。华力西晚期两个裂谷闭合后,中上部地壳强烈水平挤压,产生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等碰撞期后极内构造效应。  相似文献   

11.
柴达木盆地南北地区,可以划分出两个巨型推覆构造带,分别称为柴北缘推覆构造带和东昆仑推覆构造带。其间的柴达木盆地形成一个相对的应变减弱区(低应变带)。两大推覆构造带在相同力源作用下统一构成了青海省北部的基本构造格局,成为华北板块的南部边缘带,是华北板块与南华板块碰撞拼合形成的浅部构造变形的产物,也是南北板块拼合的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中、新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向欧亚大陆板块俯冲,产生的水平应力场,是福建构造活动的主要动力来源。在该应力场的作用下,形成了以北北东——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的断裂构造。本文着重论述在断裂构造控制下,福建构造地貌的形成机制,并探讨其空间的分布——纵列成条、横分为块、条块分明、以条为主的地貌景观。  相似文献   

13.
长江三峡大坝座落于黄陵断块南端由闪长花岗岩组成的完整岩体上。黄陵断块作为中国内陆的次级板块具有典型的双层结构(结晶基底和沉积盖层),自印支运动形成以来一直呈持续、缓慢的整体抬升,断块除向东南轻微倾斜外,内部构造变形不明显。断块为多条活动构造所围限,其中近南北向的远安和仙女山两条深大断裂为主要强震发生带。远安断裂带为豫西、鄂西、湘西山地和南阳、江汉、洞庭盆地的一条区域性分界线,全长约1000 km,该断裂带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6.5级地震(常德、南阳),两次地震震中相距约500km;仙女山断裂带沿香溪河向北延伸终止于青峰断裂,向南越过渔洋关后,形迹不明,全长达220 km,该断裂带具有发生6.0级地震的构造条件。大坝可能遭遇到的地震危险主要来自这两条强震发生带,对大坝的影响烈度预计为6°~7°,水平峰值加速度0.1~0.15g。  相似文献   

14.
活动断层分段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地震发生在活动断层上,而断层活动不一定都发震,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因此,把活动断层分成地震破裂段进行研究,分析断层活动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不均匀性,了解破裂段特征和分段标志,确定破坏性地震发震的构造条件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大陆中部有一条纵贯南北的地质构造带,统称为贺兰一川滇南北构造带,也称中国南北地震构造带,因为这条带上集中了我国有历史记录以来一半的8级以上大地震,最近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的四川汶川8.0级地震也是发生在这个带上.它不但是我国重要的地貌分界线,而且是中国大陆构造的东一西分界带,对于探讨中国大陆深部结构、青藏高原隆升的动力学机制以及中国大陆中新生代以来东、西部构造与地表系统反转演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沿这条构造带,也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和油气藏的集中分布区.因此,对南北构造带的理论研究,对探讨固体矿产和油气资源的形成机制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松辽盆地演化过程中主要受古太平洋板块(〉75Ma)与太平洋板块的影响。根据火山岩年龄分布可以看出松辽盆地演化过程中经过印支、燕山、喜马拉雅山这三个大的构造旋回。在白垩纪以前,根据库拉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俯冲速率及方向变化,结合盆地地层充填特征,认为盆地演化分为六个阶段:基底拼合褶皱期、初始裂陷期、裂陷阶段、坳陷阶段、构造反转阶段、新生代小幅度伸展断陷阶段。  相似文献   

17.
本文就南海、东海及台湾板块构造演化的若干问题展开讨论。我们认为南海海盆是在被动大陆边缘的基础上张开的,而不是弧后扩张的产物;台湾不是活动岛弧.而是典型的岛弧‘大陆碰撞带,并将台湾与鲁马拉雅地区的构造作了对比;吕宋至台湾的板块边缘显示出板块俯冲至碰撞的转化.南海东缘板块边界演化的基本趋势是.从俯冲到碰撞.进而形成极性相反的新俯冲带.南海海盆终将成为被地块全面包围的残留盆地;南海的开合表现为威尔逊旋回的复杂形式。认为冲绳海槽尚未出现伴有新洋壳形成的海底扩张作用.冲绳海槽是弧后裂陷.而非弧后扩张的产物。  相似文献   

18.
<正>地震是全球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同时我国又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的地区之一,20世纪我国发生7级以上地震116次,约占全球的6%。20世纪世界上发生8.5级以上的特大地震仅3次,其中就有2次发生在我国大陆,分别为1920年宁夏海原和1950年西藏察隅,均为8.6级,由此可见我国地震活动的强烈程度。  相似文献   

19.
闽台区域地球动力学及地震活动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洪涛  陈箴 《海峡科学》2008,(4):3-9,14
该文主要依据近30多年以来对福建地块的地震地质背景、地壳变形观测、构造应力场、地震活动性以及震源动力学参数等资料,结合台湾学者对台湾岛弧地球动力学、强震构造等的研究成果,探索海陆板块俯冲一碰撞地球动力学特征及其对板内活动地块影响,进而揭示板间-板缘-板内强震活动关联性和动力学性状的异同,以期为闽台区域的强震预测和防震减灾对策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2022年1月15日西南太平洋的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发生了爆炸式的剧烈喷发,吸引了全球的关注。洪阿哈阿帕伊岛海底火山位于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综合前期研究结果,对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的地质构造特征、地震和火山分布进行初步分析,发现:(1)从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弧前向海方向直到俯冲的太平洋板块,构造上主要表现为大规模正断层。(2)路易斯维尔海山链的俯冲将汤加-克马德克俯冲带分为北部的汤加俯冲带和南部的克马德克俯冲带,沿汤加俯冲带板块汇聚率为67~84 mm/a,沿克马德克俯冲带板块汇聚率为41~58 mm/a,板块俯冲速度的差异造成汤加俯冲带和克马德克俯冲带目前俯冲深度的不同。(3)在路易斯维尔海山链以北,太平洋板块上覆沉积物厚度不足0.4 km,而在南侧达到1 km左右,由于俯冲板块上覆沉积物厚度的差异而造成北部的汤加俯冲带和南部的克马德克俯冲带孕育地震能力的差异。这些认识对研究该俯冲带的火山喷发机制、大地震成因机理及其灾害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