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述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和逻辑,指出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结合好,要从少数精英到人民大众、从抽象理论到客观实践。其路径是必须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及传统文化相结合;必须与时俱进发展、深入科学宣传、灵活运用马克思主义,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坚定信仰,外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相似文献   

2.
改革前,马克思主义信仰在群众中具有高度一致性,改革后这一局面被打破,马克思主义信仰面临着信仰多元化、信仰混乱等挑战。这种变化与这两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土壤密切相关。在今天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建设中要善于吸取这两个时期的经验教训,在充分尊重个性、自由的基础上,构建一个"一元主导,多元和谐"的合理信仰结构。  相似文献   

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我们党的理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解决的根本问题是信仰问题。然而,当前民间信仰的纷繁复杂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构成了严峻挑战。因此,执政党应回应民众关切,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对民间信仰进行规范管理与引导,发挥民间信仰的积极功能,促进民间信仰合理转化与利用,逐步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民众中的影响力。这些举措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而长期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4.
共产党员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问题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黎明 《科技信息》2013,(26):116-117
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中国社会的主导信仰,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共产党员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员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社会转型时期,部分共产党员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存在不同程度的认识偏差,发生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异变、动摇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信仰。如何面对当前共产党员存在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怎样认识当前共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并化解马克思主义信仰弱化成为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迫切任务之一。  相似文献   

5.
陈成志  焦春红 《科技信息》2013,(16):120-121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只有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才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自觉反对来自国内外对马克思主义的诋毁和攻击,避免迷失政治方向。坚定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必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从历史和现实两个维度弄清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科学性、先进性、人民性、实践性和历史必然性,在当代中国,尤其要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有了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才能够经受住"四大考验"。  相似文献   

6.
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政治优势;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对他们的理论原则的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列宁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向前推进;毛泽东强调实事求是,接受新事物研究新问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强调不断用新的答案去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江泽民强调与时俱进,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  相似文献   

7.
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面临新形势,不断探索的历史性课题,是党和国家的大事。要办好此事,第一要务是要建立大众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大众的信仰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载体"——中国共产党的信服。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执政规律,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五位一体"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把党员的人格力量和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结合起来,显示"载体"的榜样魅力,吸引大众信仰并践行马克思主义,才能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相似文献   

8.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要坚持理性思维,其社会根基要关注以人为本、社会和谐和实现个人价值,通过本体论依据和现实性、理想性、超越性的统一完善整体维度,结合现实生活、民族精神、传统信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生长点,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不仅成为国人理论研究的重点,更要成为大众的主体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9.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特殊而普遍的现象。信仰有科学与非科学、伪科学之分,马克思主义信仰是建立在科学认知和广泛认同基础士的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是培养和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易,“进头脑”难,邓小平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观是指导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重要思想资源和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0.
在研究生群体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针对研究生群体的思想实际和心理特点,确立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科学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过程,把培育研究生马克思世界观与弘扬传统文化精华、对话西方思潮相结合。对策主要有: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培育研究生的民族精神,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土壤;通过文明的对话,让研究生在更宽阔的视野里了解全球化和网络化语境下多种思潮激荡背景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从而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通过"关怀和疏导"关照研究生群体的现实需求,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的关系,使个人理想的实现植根于为社会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实践中,这也是研究生群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落脚点。  相似文献   

11.
概论课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一门基础课程,本身包涵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内容。要在教学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信仰教育,必须在教学理念上实现从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的转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有效的转化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中国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对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很大冲击,导致一部分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出现了危机,从五个方面冷静分析了危机产生的原因,并相应的提出了强化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可行性措施。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中国的实践相结合,使人民群众认同、接受并在实践中落实这一理论。大众化的实现必须要“三步走”:一是要立足于中国实践,融人中国文化;二是要提升群众的理论素养,把马克思主义内化为群众的精神状态和时代追求;三是要落实到群众的具体行动中,这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根本目标。这三个方面紧密联系,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经之路。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始终强调理论创新的指导作用和现实价值,中国共产党进行理论创新的动力源泉在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伟大社会变革的要求;在于我们党有一个很好的传统,就是强调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推动理论发展和创新;还在于当代中国正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阶段,我们从未如此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于创新理论的需求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本身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这两个基本要素的结合,强调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更是其历史传统。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实际的结合过程中,表现出了两种基本样式:其一,强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结合;其二,强调与中国具体实践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不仅要与中国现实实际相结合,同时也要与时代特征相结合,保持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七大报告要求"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这一艰巨任务,需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变成通俗、具体的理论,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广泛接受、认可和信仰的科学理论体系和行动指南,并且要经过中国特色的实施途径,广泛传播到人民群众中去,使马克思主义深入人心,为民所用,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基本动力和必由之路。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要求广大青年学生理解、掌握、信仰马克思主义,并最终成为他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肩负着宣传和普及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武装青年学生的历史重任。为了促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与青年学生的发展要求相一致、与社会的发展需求相协调,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教育的思维向度上有所创新。即高等教育必须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思维,要符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展要求,做到以真理服人;要适应和谐社会构建的客观要求,做到以事理服人;要符合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做到以情理服人。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说,讲社会主义,特别要强调讲社会生产力标准。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又把生产力标准作为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并从根本上划清科学社会主义同种种空想的界限的核心。这样,生产力标准不仅是一个理论观点,而且是实践的依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又一重大突破。我们要认真学习,反复深思。  相似文献   

19.
邓小平关于新时期执政党的建设理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新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而邓小平的党建思想中最突出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是强调要从制度上建设党。这一理论大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建党学说,是指导斯时期执政党建设的强大思想理论武器。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突出并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强调了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可持续性,提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从理论向实践转化的途径.江泽民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