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8 毫秒
1.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他的对华观中不乏一些良好的思想要素,但也蕴涵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因素.譬如,他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的偏见与荒谬之处.长野朗“满洲占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上为日本占领东北制造理论依据,经济上替日本筹划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他的“中日共存设想”狭隘霸道,充满着侵略扩张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2.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他的对华观中不乏一些良好的思想要素,但也蕴涵了许多不健康的思想因素。譬如,他在日本侵占中国东北三省问题上,存在着不少的偏见与荒谬之处。长野朗“满洲占有论”的主要目的在于,政治上为日本占领东北制造理论依据,经济上替日本筹划掠夺东北的自然资源;他的“中日共存设想”狭隘霸道,充满着侵略扩张的思想意识。  相似文献   

3.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及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其中他提出的"中日合作联盟论"充满着侵略扩张主义的思想意识,主要目的在于为日本占领中国制造理论依据,并替日本筹划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4.
抗日战争前与抗战时期,被称为中国通的日本人长野朗写了许多介绍当时的中国及评论中日之间各种问题的论著。在其中他提出的“中日合作联盟论”充满着侵略扩张主义的思想意识,主要目的在于为日本占领中国制造理论依据,并替日本筹划掠夺中国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5.
抗日战争时期,尤其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的中国通长野朗经常以私人身份参与社会活动。长野朗的活动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向日本政府呼吁调整对华政策,二是希望政府解决农民贫困问题,三是密切关注政界和军队的动向。长野朗的目的并非单纯地为了实现和平,而是出于日本国家前途和利益的考虑。  相似文献   

6.
对中国历史地理学术史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在20世纪初由日本传入中国的看法,提供了中日两方面的背景资料和依据,认为这一名称于1901-1904年随日本近代学制传入我国,二三十年代在国内学术界渐有介绍,1935年3月1日被<禹贡>杂志用作英文刊名,开始扎根于学术界.中国历史地理由沿革地理转变而来的过程中,这表层上的日中文化往来和影响,实际上又无处不渗透着西洋(欧美)地理学思想的因素.  相似文献   

7.
富迪健康科技有限公司从2006年以来,有一家企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成长为中国顶尖直销企业,他打破了一切的常规和纪录,他是奇迹的代名词,他就是月朗国际。2009年3月1日,月朗国际董事长陈怀德正式宣布,他以家族名下基金全额收购美国富佑集团,并将通过旗下拥有直销牌照的富迪健康科技展开在中国的直销业务,月朗国际正式退出中国市场。这不但意味着曾经的月朗经销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诗人穆木天自称是“东北大野的儿子“.20年代,他执著于象征主义诗艺,魂萦梦绕的“东北“故园已然呈现出“异国薰香“.30年代,他诗风大变,高唱“流亡者之歌“,诗情让位于言说.其间,“东北人“的身份认定以及微妙的文化心理可窥一斑.抗战爆发后,他写下了许多优秀的政治抒情诗,但“东北“情结日益湮没于抗战喧哗,潜伏于心灵深处.  相似文献   

9.
中国文学代表性的文学倾向是气势磅礴、雄浑强劲的"风骨"文学.与此相对,日本文学代表性的文学倾向则是略显阴柔的"物哀"文学."风骨"与"物哀"分别构成了中日两国文学的文学特征.这种文学特征上的差异,可以从两国风土的不同中找到原因.  相似文献   

10.
8月27日,日本长野大学校长蝎田力夫和长野大学环境旅游学院院长京谷荣二来北京联合大学进行访问。校长柳贡慧热情招待了蠕田力夫一行。会谈中,双方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书。长野大学还与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信息学院及应用科技学院商讨在旅游、服务外包、日语等方面深化合作事宜。  相似文献   

11.
中日战争初期,美国政府奉行了一条举棋不定的“中立”政策:一方面,为了维护在中国的政治特权和经济利益,美国不甘心让日本独占中国,对中国的自卫行动表示了一定程度的同情和支持,以牵制日本扩大侵华;另一方面,由于罗斯福政府对外政策的战略重点在欧洲,在国内受到强大的孤立主义势力的牵制,既不愿意放弃有利可图的对日贸易,在军事上又没有作好对日作战的准备,因而不肯切实采取支持中国抗战、制裁日本侵略的有力行动。  相似文献   

12.
朝鲜族国家/国民意识的确立有一个渐进的历史过程,与中国兄弟民族共御外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近代日本殖民侵略引发的“间岛问题“催生了其“中华“认同意识的萌发,开始了由移民到国民的意识转换,朝鲜族逐渐融入正处于由自在到自觉形成过程中的中华民族.  相似文献   

13.
日俄战后,日本蓄意挑起“间岛“纠纷,图谋我国延边地区领土主权。时任东三省总督的徐世昌与日本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做了大量而有实效的工作,终使日本蚕食中国边境领土的阴谋和野心受到了一定的遏制,其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4.
1934年10月~1936年10月,中共领导的红军陆续进行了长征。然而这时的中日关系却以微妙的方式发展着。日本政府在中国积极推行巩固“满洲国”权益、分离华北和内蒙、打击抗日势力、拉拢和威逼国民党政府投降的外交政策。对此,国民党蒋介石政府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妥协退让政策,使中国的权益不断受损。中共领导的红军却在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面前,提出了一系列坚决抗日的决策及声明,表明了鲜明的抗日态度,代表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意志,是当时中国对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今年是中华民族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回顾日本侵华的历史,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把那段痛苦悲壮的经历变成发奋图强的动力,去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相似文献   

16.
从近六年来日本防卫白皮书中关于中国报道的变化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经济、军事实力的提高,日本越来越关注中国军队的海洋活动、海外派兵以及中国的军事高科技发展等问题。日本的"中国威胁论"促使日本对中国的关注点更加细致和全面,对中国的安全战略和政策也进行着不断的调整。  相似文献   

17.
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三省 ,随即改变侵略方式 ,妄图以“蚕食”的方式侵占华北地区。日本国内的形势、中国国内的政治局势和国际社会的干预是日本改变侵略方式的根本原因。这种侵占方式的特点是 :以军事威胁与讹诈为主 ,以外交压迫为辅 ;全面利用汉奸与重点打压相结合 ;大肆对华北进行经济侵略等。  相似文献   

18.
1904年翻译的《新译日本法规大全》,是近代中国引进日本法律最为全面的一部,《日本法规解字》是对《大全》中有关法律专门术语作的解释。通过《日本法规解字》流行的新名词,成为中国法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