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文人笔下的“日本”与“日本人”读中国作家描写日本的作品,可发现一个耐人寻味的悖论:“日本”与“日本人”常常处于分裂的状态,前者的美丽、令人神往与后者的丑陋、令人厌恶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在中国作家描写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中很少看到。《留东外史》(不肖生,1914年)是第一部描写中国人留学东瀛的长篇小说,写所谓的学子在日本鬼混,吃喝嫖赌,洋相出尽,但仍具强烈的爱国之心。一位精通武术的留学生叫黄文汉,专门与日本警察过不去,想方设法捉弄他们,还教训过狂妄无知、军国主义思想严重的日本军官中村清八。在武术比赛中,他智勇兼施,连挫东洋大力士,为中国人争了光。然而,同样是这个黄  相似文献   

2.
这是一个特殊的“指代不明”的群体,在30年代日本向中国武装移民时形成,后成为日本战后的“弃儿”,善良的普通中国人将他们养大成人。现在他们多已近古稀,却在日本难以养老……  相似文献   

3.
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日本作为一个后发型现代化国家的典型倍受学术界,特别是中国学的关注。17世纪中叶的中国与日本历史发展阶段相似,同样面临着内忧外患的考验,也同样有一个“闭关锁国”的阶段。然而日本顺利地走上了现代化之路,入围世界现代化国家之列,而中国却一步步沦为西方列强的半殖民地,倍受蹂躏与屈辱。学术界通常将着眼点集中于“明治维新”,以此作为日本现代化进程的起点,但却忽视了两国的“闭关锁国”并不完全相同。本试将目光集中到日本的“闭关锁国”时期,对其重新审视、思考。  相似文献   

4.
李兆忠 《世界知识》2008,(23):64-64
检讨起来,两种东西深刻地制约了中国人对日本的认识,一日“大中华”,一日“大西方”。从文化心态上说,前者表现为华尊夷卑、崇内鄙外的文化自大,后者表现为崇洋媚欧、“月亮也是西方阿”的全盘西化。从思维方式上说,前者一切皆从中国寻找根据,以中国的尺度对日本加以裁剪,按照这种逻辑,日本的一切来自中国,日本文化是中国文化的翻版;后者处处从西方寻找根据,以西方的标准对日本的一切作价值判断。其共同之处,就是都不把日本当作一个独立存在的对象对待。  相似文献   

5.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重要战场,在打败日本法西斯,夺取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的战斗中,中国人民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九·一八事变”以后,直到日本帝国主义者投降为止,强有力地牵制着日军的主力,使日本帝国主义者既无法实现发动大规模侵苏的“北进”战略,又影响了日本帝国主义者的“南进”政策的转变和实施。从形式上看,中国人民在二战期间,没有直接地把日本侵略者驱逐出中国,没有越出国境、攻入日本国土,迫使日本侵略者投降。但实  相似文献   

6.
本书原名“现代日本历史”,是日本青木书店出版的。中译本把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部分和战后时期专门论述“冷战”、北大西洋公约、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美国侵朝战争、殖民体系危机、帝国主义矛盾等与本书主题关系不甚密切的部分略去不译,使留下的部分成为一本专门论述战后时期日本各方面情况的专书。中国人民是关心日本的,不仅因为中日两个鄰国关系密切,而且因为日本人民在世界和平事业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这本书正是全面地、有系统地把战后日本的情况介绍给中国读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财阀和军阀使中国和亚洲其他被侵略的国家遭受极重大的牺牲和损失,也使日  相似文献   

7.
英国《经济学家》杂志发表《还是日本制造》一文,介绍日本如何重建“世界工厂”地位。日本的做法,对于正在努力迈向全球市场的中国制造业来说不无参考价值。日本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并真正消化吸收后形成了较强的自主研发能力,再加上自己特有的高效率、高质量要求等因素,使其制造业产品一度横扫全球市场,罕遇对手,成为继英、美之后的“世界工厂”。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日元大幅升值,日本人开始将制造业生产大规模向海外转移,而自己却在国内大肆炒房地产、炒股票。90年代初,日本“泡沫经济”破灭,不仅金融、房地产行业受重挫,制造业也逐步黯…  相似文献   

8.
中国合法开发东海“春晓”气田,日本称“资源被中国拿走了”。  相似文献   

9.
进入1982年以来,西方经济一直处在衰退阴影的笼罩下。对比起来,日本经济的现状和前景如何?日本首相铃木善幸在去年底曾指出:“今年的日本经济和外国相比经营得还算顺利,但以中长期观点看决不容乐观。”铃木这段话可说是对日本经济形势的一个概括。  相似文献   

10.
现在的日本年青人,他们的脸型与先辈相比,出现了越来越小的趋势,但身材要比老一代好得多。而且新流行的审美观念认为:只有小脸儿才是美。于是当前日本人从饮食到化妆品都时尚能使“脸变小”的风潮。  相似文献   

11.
从日本文化中“拿来的”与“日本化”两个特征可以看出日本近代化成功和现代经济腾飞的原因;探讨中日文化差异,对于揭示中国近代化缓慢的原因将有所启示,这对于研究现代中国经济发展将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12.
“哆啦A梦”让世界亲近日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咏梅 《世界知识》2008,(16):59-61
2008年3月19日,日本外务省举行了一个特殊的“外交使节就任仪式”。在这里,日本乃至世界各国都家喻户晓的卡通形象“哆啦A梦”(中国别名“机器猫”、“小叮当”)正式“接受”外务大臣高村正彦的“任命”,成为日本历史上第一位“动漫文化大使”,承担向全世界宣传日本动漫文化和提高日本对外形象的重任。这也是日本外务省在其2007年11月1日开始的海外安全宣传活动中,  相似文献   

13.
日本人最熟悉的中国历史首推三国时期,日本人最喜爱的中国文学作品亦非《三国演义》莫属。目前,日本全国有100来个“三国迷俱乐部”,去年还在大阪举行了全日本三国迷大会。据日本青少年研究所调查,诸葛亮是日本青少年心目中第九位大英雄。横滨市于  相似文献   

14.
《世界博览》2010,(18):10-11
首先考虑父母是人之常情,但日本人正在丧失这个"情"。 1988年,来到日本的李小牧买的第一件“上等货(高级品)”是能拨打到中国的长途电话“加入权”。为了筹措日本语学校的学费和生活费,李小牧在情人旅馆做过清洁工,在日本料理店洗过盘子,还在同志酒吧当过舞男。这一“上等货”的价格按当时的日元换算是20万日元,当年在中国可以买下一室的公寓房了。李小牧之所以在两地通信上花去大笔钱,就是出于“无论如何也要让父亲听到自己充满激情的声音”的孝心。  相似文献   

15.
“省厅再编”是革故鼎新还是“换汤不换药”?日本找到治愈国家的药方了吗? 日本政治,一向给人以眼花缭乱的感觉。频繁的政府更替,复杂的政党斗争,加上繁复重叠的政府机构,总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日本正在进行的“省厅再编”改革,也有很多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争论了五年多,从今年1月6日终于开始实行。担负着在新世纪里使“日本新生”使命的政府机构改革(“省厅再编”),其由来、内容、目的是怎样的,其前景又将如何呢?  相似文献   

16.
日本的马桶盖给人提供便利,但往深里来看,日本的马桶盖不仅仅是一个供人类“方便”的东西,更是一整套以人为本、处处体现便利细节的生活态度。中国人奔赴世界各地抢购产品已经不是新鲜事,但是在日本抢购马桶盖却让人大跌眼镜——马桶盖而已,最上不了台面的东西,哪里没有,为伺非得去日本买呢?可是离奇的事情确实发生了:日本《每日新闻》报道,春节期间百货店的销售额出乎预料地创新高,日本列岛因“中国资金”而沸  相似文献   

17.
前些年我在游学日本期间,曾经发表过一个观点:兰学是揭开近代日本之谜的重要线索。这个观点引起了日本科学史界同行的兴趣。此后,我一直试图把兰学作为考察日本问题的基点,从一个新的历史视角来解释“日本的奇迹”。“日本的奇迹”一直是个引人入胜的问题。伟大生物学家达尔文早在一百多年前就曾说过:“在世界上的一切奇迹之中,日本的进步是最令人惊异的奇迹。”的确,日本的科  相似文献   

18.
2012年12月12日,日本京都清水寺主持森清范在一幅巨大和纸上写下一个“金”字,标志着日本本年度的“年度汉字”正式揭晓。  相似文献   

19.
据日本电视公司6月13日公布的民意调查显示,日本反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人数首次超过支持者。与此同时,日本臭名昭著的右翼团体——“遗族会”,也于6月11日在东京召开干部会议,要求小泉首相在参拜靖国神社问题上要“考虑邻国的感情”。这个拥有800万成员的民间团体,人员主要是二战期间战死的日本军人的后代,其政治诉求就是要为战争翻案,要求首相“理直气壮”地参拜靖国神社。这样一个极右团体却在靖国神社问题上,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其中原因,耐人寻味。利益考量决定民意转向日本是一个岛国,国土狭小,资源匮乏,这样的国情造就了日本民族的…  相似文献   

20.
有评论说,日本建立特区是吸取中国的经验所为。仔细想来,中国富有成果的经济改革正是从农村联产承包开始的。日本的结构改革在“大路”难以走通的情况下,未必就不想尝试一下“农村包围城市”的做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