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用腹水回输治疗的注意事项及护理要点进行总结.方法:用北京伟力电脑腹水超滤浓缩回输系统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54例,同时给予积极有效的护理.结果:用此方法治疗顽固性腹水患者取得满意疗效,且无护理并发症发生,结论:此方法安全有效,简单易行,能减轻患者的身心痛苦和经济负担,对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症状的好转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值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推广.  相似文献   

2.
王林安 《甘肃科技》2003,19(2):58-58,50
目的:观察脾主动脉干栓塞对肝硬化并发症的防治意义。方法:选择14例单纯肝硬化患者,其中9例食道胃底静脉破裂出血(3例于出血后出现明显的神经系统症状);3例伴有顽固性腹水;2例伴有轻度脾大,钡餐透视部分食道静脉略有曲张。以上14例均行脾主动脉干栓塞。结果:9例出血患者于脾动脉主干栓塞后立即止血,一年内无任何再发出血,其中伴有神经系统症状者于止血后症状明显减轻消失;3例顽固性腹水患者腹水消退明显,而且一年内无腹水再发生;2例轻度脾大患者3个月B超显示,脾脏体积逐渐正常,其中疗效有待时间验定。以上患者栓塞后无其它并发症,所有栓塞治疗比较安全。结论:通过脉干栓塞可有效的治疗和预防肝硬化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提高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3.
马彦龙 《甘肃科技》2007,23(8):220-220
肝硬化腹水患者常合并电解质紊乱。通过一例乙肝后肝硬化并大量腹水、低镁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指出纠正电解质紊乱,为利尿剂发挥其功效提供一良好的基础条件,以便更好地治疗肝硬化腹水。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肝硬化顽固性腹水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在常规护肝利尿基础上,对67例进行腹水浓缩回输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生化指标的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经腹水浓缩回输术治疗后的病例,体重、腹围均明显好转,尿量增多,肾功能改善,白蛋白明显提升,并发症发生率降低,显效率明显提高。结论能有效地减轻患者痛苦,节约输注外源性白蛋白的费用,减少利尿剂用量。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131例老年人肝硬化并发症进行了分析。主要并发症有上消化道出血、肝昏迷、腹水、消化性溃疡、感染等。老年人肝硬化时几乎全身各系统主要脏器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微波治疗肝硬化腹水的疗效。方法:对40例肝硬化腹水患者随机均分为二组,一组为微波,每日一次,每次三十分钟,连续三周,同时配以利尿剂口服,对照组仅用口服利尿剂。结果:经三周微波辅以利尿剂治疗,腹胀及腹部沉重感消失,腹围、体重减少明显,腹水全部消退,优于对照组。结论:微波热疗可促进血液循环,加快腹水吸收,改善肝硬化症状,是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肝硬化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对42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2例患者中,发热34例(80.9%),腹胀37例(88.4%),腹痛18例(42.1%),腹水PMN≥0.50 36例(85.5%).结论肝硬化并发SBP临床表现不典型,治愈、好转率低,腹水常规检查可早期诊断,腹水PMN比值是诊断SBP的可靠参数.  相似文献   

8.
张月萍 《科技信息》2013,(35):276-276
目的:总结32例顽固性肝腹水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分析我科收治32例顽固性肝腹水患者的护理资料。采用了常规护理、心理护理、饮食指导、用药护理、腹腔穿刺放腹水护理、腹水浓缩回输后的护理。结果:32例中腹水完全消除的18例,腹水部分消退的9例,自动出院的5例。结论:加强顽固性肝腹水患者的临床护理,对于预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促进腹水的消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对一例肝硬化顽固性腹水患者,常规治疗多日不效,改用黄体酮与利尿剂合用两天后显效,七天后腹水全部消失的临床观察报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在综合治疗肝硬化腹水的基础上加用益生素制剂,判断其在腹水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3~2004年间住院及门诊肝硬化腹水患者3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15例,均予综合保肝治疗,包括保肝、常规利尿、限钠、补蛋白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益生素制剂(乳酸菌素片、整肠生、金双歧),以腹水消失时间为判定标准.结果治疗组平均腹水消失时间为21.2 d,对照组为24.2 d(P<0.05).结论肝硬化腹水治疗过程中加用益生素制剂辅助治疗,可明显缩短腹水治疗的疗程.  相似文献   

11.
乙肝肝硬化患者肝功能较差,营养失衡,免疫功能下降,特别是在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病情相对较重,发生各种并发症、及病死率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2.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四大疑难证之一,治疗甚为棘手。肝硬化是以肝脏弥漫性损害为主的慢性、进行性全身性疾病,而肝硬化腹水是肝硬化最突出的临床症状,肝硬化失代偿期有75%以上有腹水,故肝硬化腹水的治疗往往是治疗本病的关键环节。单纯西医治疗主要以利尿剂的使用比较广泛,有复发频率比较快的弱点。中医认为:肝硬化部位在肝、肾迁延日久,传变多端,病邪互相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硬化失代偿期发生低钠血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从护理的角度对96例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6例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诱发因素主要为摄入不足与排出过多、利尿剂使用不当、长期低钠饮食和多次放腹水.不同程度低钠血症患者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及预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密切注意肝硬化失代偿期低钠血症的各项相关因素,根据不同原因进行心理护理和饮食指导,加强治疗中用药观察和护理,预防肝性脑病和肝肾综合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患者病因与临床特点,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7例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及预后.应用卡方分析病因及预后的差异.结果诊断明确组(72例)可分为恶性疾病、良性疾病2大类病因.前者分卵巢肿瘤、其它恶性肿瘤后者分肝硬化、肝炎、肾脏疾病、心脏疾病、风湿性疾病.恶性肿瘤占35/72.肝硬化占26/72.结核诊断明确的仅1例.未确诊率为17.2%.本组住院期死亡率35.6%,死亡率与病因、有无心衰、是否确诊有关.结论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的病因以恶性肿瘤、肝硬化居多,女性患者应与卵巢肿瘤鉴别,死亡率高.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腹水属中医“积聚”、“臌胀”范畴,病变复杂,祖国医学对本病的理论和临床报道很多,显示了中药在防治肝硬化方面的广阔前景,现仅就中药成方加减变化治疗肝硬化腹水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肝硬化腹水并表原发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晚期严重并发症和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因早期症状不典型而易误诊。本文对我院1982—199O年间收治的朋例病人作一总结,并对早期诊断及预防作一讨论。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男68例,女20例。平均年龄41岁,以30─40岁共68例为最多(77.2%)。1.2诊断标准在肝硬化腹水基础上,具备下列第1、2两项或第3项并除外肿瘤及其它腹膜炎症者即可诊断为SBP。(1)不同程度的腹膜炎表现。(2)腹水白细胞计数>0.3×109/L,中性粒细胞ic.25或白细胞计数<0.3×109/L,中性粒细胞9刃.45且腹水蜜血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患者病因与临床特点 ,旨在提高对该类疾病的认识 .方法 回顾性分析 87例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因及预后 .应用卡方分析病因及预后的差异 .结果 诊断明确组 (72例 )可分为恶性疾病、良性疾病 2大类病因 .前者分卵巢肿瘤、其它恶性肿瘤 .后者分肝硬化、肝炎、肾脏疾病、心脏疾病、风湿性疾病 .恶性肿瘤占 35 / 72 .肝硬化占 2 6 / 72 .结核诊断明确的仅 1例 .未确诊率为 17.2 % .本组住院期死亡率 35 .6 % ,死亡率与病因、有无心衰、是否确诊有关 .结论 中、大量腹水伴胸腔积液的病因以恶性肿瘤、肝硬化居多 ,女性患者应与卵巢肿瘤鉴别 ,死亡率高 .  相似文献   

18.
乙肝是一种传染性疾病,目前对乙肝的治疗尚不理想,而经本人30余年研究成的改进型“麒麟合剂”能有效地提高免疫力,不仅成功地攻克乙肝病毒、乙肝黄疸、化疗患者的肝损伤难题,还能有效阻止肝硬化,对肝硬化、腹水、重症肝炎以至尿毒症的治疗也有了突破。  相似文献   

19.
腹水可分为良性腹水和恶性腹水。在我院收治的185例腹水患者中良性腹水以肝硬化最多,结核性腹膜炎次之,再次为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力衰竭,肾病综合症,心包炎等;恶性腹水为恶性肿瘤所致,男性以消化道肿瘤为多,女性则以卵巢瘤为主。腹水的性状可为渗出液或漏出液、血性腹水多见于恶性肿瘤。如病人在40岁以上,腹水生长迅速,一般状态不佳,消瘦明显,有进行性贫血者,应及早做胃肠透视,胃镜,B型超声,CT等检查,有条件可做腹腔镜检查,以求及时确诊。  相似文献   

20.
硬化腹水是多种慢性肝病的晚期并发症,属中医学臌胀的范畴,该病是中医四大顽症(风、痨、臌、膈)之一,因其病机错综复杂,治疗常常较为棘手。中医治疗方法灵活,辩证加减,可达到标本兼顾之效。笔者在临床上运用桂枝茯苓丸加味治疗肝硬化腹水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诊治经验与体会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