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结合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的基本原理,对旅游资料的作用及功能进行分析。发现翻译过程中文化信息的有效传递是旅游资料英译中要解决的难题。为了最大限度地传递出原文的核心信息,应该灵活运用增译、省译、改写的翻译策略,以达到较好的沟通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2.
译事难,而译诗则更难。这似乎成为了译界的一种共识。因为一般翻译,只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语言通顺,即大致可以。但是诗歌翻译,除要译得忠实于原文外,还要求传达原文的风格,表现出原文的美感。  相似文献   

3.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论译文的回译性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到目前为止,评论界对语际翻译、尤其是英汉翻译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归纳出不少翻译原则,本文中,作者从多语转换现象出发,提出了“译文回译性”这个新概念,并对其分类进行了讨论。作者认为,在从原文到译文的翻译过程中考虑译文的回译性有利于促使译文“忠实”原文,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合理的“神似”、“化境”,也有利于多语转换和文化交流。据此认为,“译文回译性”应成为译文质量的评判标准之一,回译性研究应成为翻译研究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诺德的“翻译导向文本分析模式”是一个更为关注原文特色的功能翻译模式.该模式一方面坚持译文目的的导向作用,另一方面强调原文分析对选择适合翻译策略的作用.运用这一模式进行外宣英译,译者可以在对原文功能与译文目的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翻译策略,使译文更好地实现外宣英译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王佐良作为一名翻译家,不但擅长于实践,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着深刻的反思。他认为好的翻译应该是顺译与直译的结合,并应该忠实于原文。同时,他认为翻译不能仅停留在语言层面,还应了解语言背后的文化。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中式菜名英译中翻译存在词不达意、乱译及文化缺失等现象.结合中式菜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烹饪方法,在英译中运用创造性翻译,既不破坏原文信息和形式,又可以修正不符合译语习惯的词句及语序,避免中式菜名的误译乱译.  相似文献   

8.
译事是一种三元关系,它涉及到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个对象。译者在翻译原作过程中,需反复分析原文作者的意图,注重不同语境,以达到改善译文质量,使读者与原文作者能产生共鸣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熊俊 《科技信息》2012,(30):44-45
解构主义翻译观对意义的不确定性的论述突出了译者的中心地位,消解了传统的翻译忠实观,拓宽了翻译研究的思路,对于回文翻译有较大启示。在解构主义翻译观照下回文是可译的。译者应充分发挥主体性和创造性,尽量以回文译回文的方式保留原回文游戏的形式美;或通过其他方式尽量弥补原文通过形式传递的意义和信息,间接说明解释原回文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杨芳芳 《科技信息》2010,(34):I0172-I0173
副词在英汉两种语言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那么,在汉英翻译中如何正确翻译和巧妙使用副词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以张培基的英译散文为例,通过对比原文和译文的异同,分析译者使用的翻译方法(包括断句分译、合句整译、转换词性、正反译法等),发现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遵从了通顺原则、清晰化原则、语境原则及神似原则,而这些原则又都能在译文中副词的处理和使用上得以体现。  相似文献   

11.
口吻——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  相似文献   

12.
口吻是一个难以捉摸却又实实在在的翻译元素,往往给译者带来巨大的挑战。成功的译者既能准确识别原文的口吻,又能将其于译文精彩再现。口吻的翻译应该引起译界更多的注意和思考。口吻是译者不可忽视的言外之意,准确识别原文口吻是口吻翻译的前提,同时,恰当处理原文口吻,发挥译文优势,化隐为显,变模糊为具体,译文当会超越原文。  相似文献   

13.
詹璐 《科技信息》2013,(35):156-157
变译是翻译研究领域的一个全新概念,它围绕一个关键词"变通"而展开。变译是由黄忠廉教授首次提出的,他还构建了变译理论的基本框架。而译者是变通和变译的主体,在翻译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实用文体而言,为了迎合读者的需求与心态,必要情况下译者应对原文进行变译,甚至是浓缩或改动原文的内容,来完成传播信息的目的。而黄忠廉教授提出的"变译"理论中的某些翻译方法以及"变译"原则,对实用文体里信息传递的翻译就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译者的主体性在运用变译的整个过程也要得到很好地体现。  相似文献   

14.
张悦 《科技信息》2013,(6):196-196
翻译不仅要译出原文的意思,而且还要译出原文的语言文体风格。翻译不可能脱离文体,实际上,译文文体的得体与否正是译品质量高下的重要尺度之一。本文首先对三种基本文体—对外宣传类、政论体及文学文体分别进行分析,讨论其不同的翻译特点,其次将以文学翻译为重点,分析各文体翻译过程中的个性特点,阐明文化因素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对吕叔湘大师翻译的<跟父亲一块儿过日子>的译文在三个方面论述了一些自己看法原文词汇择意方面的理解;某些词的漏译损失了部分原文的含义;有些句子过于受原文限制,不符合汉语习惯.  相似文献   

16.
翻译,无论是“直译”,或是“意译”,最终只能做到“译意”。而原文语言(sourcelanguage)文化中的某些特殊语言形式、现象;及其所蕴含的独有文化内涵;尤其是其独特的语言神韵和联想意义(associationmeaning),却是译文语言(targetlanguage)无法通过翻译手段完全表达出来的,而这些特点往往是原文语言的美之所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美不可译  相似文献   

17.
文化和历史的相异必然意味着语言的不同,容易产生翻译中词汇空缺现象,并增加理解障碍和翻译困难。翻译中处理词汇空缺的方法可以概括为:直译、音译或加注释相结合保留原文的比喻形象;对原文的文化及比喻进行对等处理;借词;意译时注意原语和译文在内涵和文化方面是否对等;意音兼译,生动再现原语的文化色彩;创造性地灵活处理。  相似文献   

18.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实质是有目的地跨文化交际,译文在分析原文的基础上,以实现译文的预期功能为目的。作为信息文本和感染文本结合体的酒店,时外推介材料英译时,译者应依据翻译目的和翻译纲要,结合译文读者的背景知识、对译文的期待和交际需要,采用删减、改译、编译等适应性手段,从而实现酒店对外推介的信息功能和感染功能,达到吸引更多海外旅客的最终日的。  相似文献   

19.
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翻译中的等效原则是中外译界共同关注的一个话题。等效所追求的目标是译文读者能和原文读者同样顺利地获得相同的信息。本文从语用学的角度论述了翻译中的语用等效问题  相似文献   

20.
自翻译学科建设以来,中国传统译论未能得到足够重视,一直处于失语状态。张佩瑶的《中国翻译话语英译(选集)》挖掘中国传统译论的精髓,采用“丰厚翻译”新策略系统地重溯了中国传统翻译话语的发展历程,并以新的“话语”视角重构传统译论,建构新的翻译话语体系,使之与西方译论进行对话,力推中国翻译话语走向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