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与心肌梗死部位的关系。方法 :对确诊为心肌梗死的病人行心电监护 ,分析所见的心律失常。结果 :4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 39例发生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 2 6例 ,室上性心律失常 10例 ,房室传导阻滞 5例。结论 :心肌梗死的心律失常发生率与性别无关 ,前壁心肌梗死以室性心律失常为多 ,下壁心肌梗死以窦性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为多。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作用及安全性.方法:将发病至接诊时间小于1h无静脉注射倍他乐克禁忌症,呈ST段抬高型非下壁、右室AMI患者287例随机分为静脉注射倍他乐克观察组、对照组,观察两组发病6h内的缓慢型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结果:两组发生缓慢型心律失常的病例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病例数较对照组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院前急救静脉注射倍他乐克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能有效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和猝死的发生,并且安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实验动物急性心肌梗死 (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 ,AMI)及再灌注前后不同时间点QT离散度 (QTdispersion ,QTd)的动态变化。方法 :将实验家兔随机分为AMI无再灌注组、AMI再灌注组及假手术对照组。观察各组在AMI前后、再灌注前后不同时点QTd的动态变化及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 :AMI发生后 ,QTd立即较前显著增大 (P <0 .0 1) ;再灌注后 5min ,QTd再次异常增大(P <0 .0 5 ) ,并随即开始减小 ,至 90min左右减小至最低水平 ;而无再灌注组QTd则无明显的再次增大、减小之波动 ;3例再灌注后 3~ 15min出现频发室性早搏。结论 :AMI及再灌注前后QTd的动态变化有可能成为早期判断AMI发生及成功再灌注的又一无创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分享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综合护理体会。回顾分析我院心外科2015年1月至2017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3.2±18.3)岁。心肌梗死发生的部位,心内膜下8例,下壁24例,下壁+前间壁18例,下壁+正后壁16例,广泛前壁12例,前壁18例。采用综合性治疗与整体的护理,达到了较好的治疗目的。9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过综合治疗与整体的护理,92例(95.8%)患者治愈或好转,4例(4.2%)患者死亡。护理人员必须熟练掌握心肌梗死的病理生理知识,熟练掌握临床护理技能和药物的理化特性,才能更有效的进行护理工作,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能力。  相似文献   

5.
脑钠肽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面积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浆脑钠肽(BNP)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AMI)面积的关系.方法以86例AMI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梗死相关部位的不同将其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57例,下壁心肌梗死组29例.结果 Aldrich公式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前BNP水平显著相关,而QRS积分法预测的心梗面积与治疗后BNP水平显著相关(r分别为0.889,0.872,P0.01);前壁心肌梗死组治疗前BNP水平高于下壁心肌梗死组.结论 BNP与AMI的面积有相关性,BNP越高,心肌梗死的面积越大,BNP可能为急性心肌梗死初期的危险分层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6.
观察胺碘酮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效果。选取河西学院附属张掖人民医院2017年10月-2019年6月收治的86例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率失常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给予利多卡因,实验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比较2组治疗总有效率、治疗前后临床指标[B-型利钠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磷酸肌酸激酶同功酶(CK-MB)]以及运动耐量指标[6min步行试验(6MWD)、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以及用力肺活量(FVC)]。实验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明显高于对照组76.74%(P0.05)。2组治疗前BNP、LVEF、CK-MB、6MWD、FEV1、FV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2组BNP、CK-MB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2组LVEF、6MWD、FEV1、FVC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均0.05),且实验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效果较好,可有效改善心功能及运动耐量。  相似文献   

7.
<正> 室性心动过速(以下称室速)为临床较常见的一种恶性心律失常,本实验通过对索他洛尔疗效的观察,旨在为临床医师于抗心律失常药物选用上提供参考。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1996年8月~1998年11月于本院ICU、CCU及心内科门诊经HOLTER或床边持续心电监测诊断的室性心动过速9例,均排除严重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衰、休克及QT延长、电解质紊乱者。其中男性4例,女性5例;非持续性室速6例,持续性室速3例;年龄37~65岁。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应用彩色室壁运动技术检测经皮穿刺冠状动脉内成形术(PTCA)对左心室功能的影响,38例陈旧性心梗(OMI)患者,术前记录常规12导联心电图,二尖瓣血流频谱的1/3充盈分数(1/3EF)主进行彩色室外壁运动技术(COLOR、KINESIS、CK)参数测量,包括:左室壁各节段全舒张期及前1/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DEM、1/3DEM),前1/3舒张期位移分数(1/3DEMF),全舒张期,前1/3及后2/3舒张期心内膜位移平均速度(VDEM、1/3VDEM、2/3VEM)以上根据二维定性方法对运动正常,运动减弱和运动消失三种室壁运动状态分别进行测量,然后进行彩色室壁运动检测继之行PTCA和血管内支架置入术,于术后1月重复上述测量.结果:术前CK测量结果显示,三种室壁运动状态间的DEM,VDE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1)且运动节段的1/3VDEM显著低于2/3VDEM,运动减弱节段的1/3VDEM略快于2/3VDEM,运动正常节段的1/3VDEM显著快于2/3VDEM,且1/3FF和1/3DEMF呈高度相关(P<0.01),PTCA术后1个月左室舒张功能较术前有明显改善,表现为DEM、VDEM的增加(P<0.05).  相似文献   

9.
观察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对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临床疗效。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甘肃省清水县中医院收治的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102例,随机将其划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均51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美托洛尔治疗。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心电图指标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组临床疗效94.12%较对照组的78.43%高(P0.05);治疗组HR、QTd检测值均较对照组低(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老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取胺碘酮联合美托洛尔治疗,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有效改善心功能,且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0.
评价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动过速和室性早搏)经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临床疗效.10例患者(男4例,女6例),平均年龄42.5±17.3岁.其中频发室早5例,室速5例,采用激动标测法与起搏标测法相结合来确定起源点.4例心律失常位于右室流出道,5例位于左室中后间隔区,1例左室流出道室早位于左冠窦内.10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效果,即刻成功率100%.随访期间(2~30个月)停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无心律失常复发.  相似文献   

11.
选择 8 6例原发性高血压的患者 ,按心脏超声心动图分为左室肥厚组 (A组 )和非左室肥厚组 (B组 )进行比较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 ,并采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洛汀新进行治疗观察 .结果表明 :A组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与B组有极显著性差异 (P <0 .0 0 1) ,而治疗前与治疗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及Lown’s分级危险性为显著性差异 (P <0 .0 1) .洛汀新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探究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在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选取武警甘肃省总队陇南支队卫生队收治的114例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其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7例。对照组采用利多卡因对患者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胺碘酮进行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8.25%相比于对照组的77.19%高(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05%(P0.05)。胺碘酮联合利多卡因在急性心梗伴室性心律失常中的临床疗效显著,且经治疗后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苯那普利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室肥厚(LVH)与QT离散度(QTd)的干预作用。方法:对36例EH伴有LVH患者给予口服苯那普利10mg/日,1次/日(qd);服药4周时若患者BP≥160/100mmHg,则苯那普利剂量增加至20mgqd,总疗程26周。治疗前后用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测左室相关参数,并计算出左室重量指数(LVMI);用ECG计算出QTd、校正的QTd(QTcd)。结果:(1)治疗后的LVMI、QTd和QTcd分别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别具有显著性(P<0.01)。(2)治疗前的QTd、QTcd分别与治疗前的LVMI呈显著正相关(r=0.79,P<0.01及r=0.77,P<0.01),治疗后的QTd和QTcd的降低程度分别与LVMI降低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7,P<0.01及r=0.75,P<0.01)。结论:苯那普利能有效地逆转EH患者LVH,降低QTd、QTcd;QTd与QTcd可作为LVH逆转的评估指标。  相似文献   

14.
324例不同部位心肌梗塞心电图检出率,以前间壁最高135例(41.66%),其次单纯下壁92例(28.39%),广泛性前壁49例(15.12%),侧壁32例(9.87%)。125例不同部位急性心肌梗塞并发一种以上心律失常102例(81.6%)。由于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死亡10例(8.0%),其中在22例急性广泛性前壁心肌梗塞中有7例死亡(31.81%),下壁并正后壁及并右室3例(30.0%)。其它部位小范围单纯性心肌梗塞在住院期间均无1例死亡。表明大面积心肌梗塞并发严重心律失常是病死率最高的主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十几年来急性心肌梗塞(AMI)的治疗已有了许多的进展,如心电监护、直流电转变及除颤、心脏起搏、血流动力学监测,可使心肌梗死的急性或病死率降低,溶栓疗法使冠脉血流得以早期恢复,限制了梗死范围扩大。本文对44例溶栓患者的观察,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们收集了1996年11月~1997年7月共44例AMI患者,根据典型陶痛,心电图的动态演变以及血清心肌酶确诊。其中男性29例,女性15例,年龄最大是的75岁,最小的为33岁,平均年龄54岁,其中急性前间壁、前壁、例壁、后壁心肌梗死25人,急性下壁、右室心肌梗死16人,急性心…  相似文献   

16.
我科自1990年以来,对5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采取严密观察护理和综合治疗,取得明显疗效,抢救成功55例,总有效率达98.3%。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47例,女11例,发病年龄38—77岁,平均57.5岁;梗塞部位以前壁、前间壁多见,(占51.72%);严重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心源性休克为常见并发症。其中17例采用溶栓治疗,男13例,女4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及健康人,分别采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对其进行心电图定位诊断的比较。方法选取心内科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患者36例和健康人52例,分别应用常规12导联和头胸导联心电图进行同步记录,后参照冠状动脉造影确诊结果对两份心电图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经计算得出两种导联的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诊断的确诊率和假阳性率,应用χ2检验作出统计学分析。结果常规12导联心电图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36例患者中,32例可确诊,确诊率为88.8%;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7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13.4%;头胸导联对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患者有35例可确诊,确诊率为97.22%,对52例健康人做出了2例假阳性诊断,假阳性率为3.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正后壁心肌梗死的临床诊断,头胸导联优于常规12导联,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的关系及阿替洛尔对其影响.方法 102例高血压病患者通过超声心动图划分为左室肥厚组68例,无左室肥厚组34例,与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QTd,QTlcd测定.随机选出50例行常规降压治疗,另52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阿替洛尔,血压降至理想水平4周后复测QTd,QTlcd.结果 1)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d明显高于非左室肥厚及健康者;2)高血压病左室肥厚程度与QT离散度呈正相关;3)阿替洛尔治疗后QT离散度明显缩小;4)阿替洛尔治疗4周后心肌肥厚无明显逆转.结论高血压左室肥厚与QT离散度增加有关;阿替洛尔可明显缩短高血压左室肥厚患者的QT离散度,而减少心脏病事件发生率,长期应用可能因逆转左室肥厚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9.
陈梦雅  吕永鑫  李小爱 《甘肃科技》2014,(4):127-129,121
目的运用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对老年患者检测分析,探讨心肌缺血以及心律失常规律特点,明确动态心电检测在老年人中的应用及应用价值。回顾性分析940例老年患者24h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资料。心肌缺血分为有症状和无症状心肌缺血。心律失常按窦性心律失常、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束支阻滞归类进行统计。心肌缺血随着老年患者增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心律失常的发生率相当高,以房性期前收缩、室性期前收缩为最多见,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患者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可以有效捕捉ST段改变和心律失常,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异舒吉(Isoket)对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负荷试验(LDDSE)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39例依据冠脉造影的结果分为三组:对照组(CON)12例、冠心病1组(CAD1)15例和冠心病2组(CAD2)12例,其中CAD2行LDDSE Isoket,其余两组行LDDSE,以冠脉介入性治疗(PCI)后室壁运动改善的结果作为评价LDDSE的标准。结果Isoket可以明显增加心率,降低收缩压,但对舒张压影响轻微。CAD1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62.5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61%,特异性为76%;CAD2组室壁运动双相反应的发生率为72.20%,存活心肌检出敏感性为82%,特异性为88%;CAD2组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和敏感性明显高于CAD1组。结论Isoket可提高LDDSE存活心肌检出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