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正>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180条“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184条“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历代医家据《灵枢·本输篇》“大肠小肠皆属于胃”而认为:“胃家”概指胃与大肠,阳明病病在胃肠,五行属土,邪热盛于中焦,故常见身热。 历代注家之说似是而非,笔者并不赞同这种说法,故略陈管见以求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2.
<正> “气化”学说,始于《内经》,本于“阴阳之道”。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阳和布化,阴气乃随”,“阴气内化,阳气外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又说,“阳化气,阴成形”。《素问,五运行大论》还说,“万物之上下左右,阴阳之道路也”。这些文献试图说明宇宙间万事万物,莫不具有上下、内外、左右、升降、出入的相互运动相互作  相似文献   

3.
<正>病理 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是说头为脏腑清阳之气聚集之地.汗为阴液,由阳气宣发而充身泽毛,其本在营气,其启闭施行则责之卫气,即《素问·阴阳别论》:“阳加于阴谓之汗”之说.而卫气生于水谷,源于脾胃,若脏腑失调,气血乖逆,脾胃不健,湿热内蕴中焦痞隔,津行受阻,津液上达,从头部半边渗漏而成.可见头汗多因脾胃湿热,半边汗者,是由气血乖逆所致.  相似文献   

4.
<正> “痰饮”作为病名,早在《黄帝内经》里就有了记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说:“水饮内畜,中满不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积饮否隔。”特别是《素问·脉要精微论》还直接提到了“溢饮”。另外,《素问·气交变大论》又进一步指出其临床症状为:“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可见上述饮证,都是脾运失常,水液积聚  相似文献   

5.
咳嗽是肺系疾患的主要证候之一,《素问·宣明五气论篇》说:“五气所病…肺为咳。”《素问·咳论篇》指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强调了肺系受邪以及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导致咳嗽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此之谓(或是之谓)××”的句式,在古文中,虽然不是每一篇都出现;但是在某些名篇中,却可以大量见到。例如,在荀子的《天论》中出现的这种句式就有十几处之多。一般说来,“此之谓××”这种句式多见于论说文体中。而在记叙文体中,如果插进论说部分,也可以用这种句式。因此这种句式常用在复句的末尾,起了结句的作用,有总结的意味。试举以下两例: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荀子·天论》) 圣人清其天君,正其天官,偏其天养,顺其天政,养其天情,以全其天功。如是, 则知其所为,知其所不为矣;则天地官而万物役矣。其行曲沿,其养曲适,其生不伤: 夫是之谓知天。(《荀子·天论》)  相似文献   

7.
《九章》是屈原一组诗篇的总题,朱熹说是“后人辑之,得其九章,合为一卷,非必一时之言”(《楚辞集注·〈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证之各篇所写的地点和内容,此言得之。这就纠正了王逸“屈原放于江南之野”,“复作《九章》”(《楚辞章句·〈九章〉序》。下引文不注者同)之说。惜朱熹虽正确知其“非必一时之言”,却未予进一步探求其言之先后,仍本王逸《楚辞章句》所列的《九章》篇次,作:  相似文献   

8.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9.
拜读施先生《碑额·碑阴·碑侧·碑座》(“金石丛话”之五。载《文史知识》1987年第6期)的大文,也同拜读先生“金石丛话”的其它各篇一样,感到受益匪浅。不过,这一次个人在喜获新知的同时,却感到大文在谈“碑座”与“贔屃”的一些文字,似有与史实相牴牾者。一孔之见,不敢  相似文献   

10.
《仪礼·燕礼》:“工歌《鹿鸣》、《四牡》、《皇皇者华》。”周代诗乐相宣,这三篇诗是一组。郑玄注:“《鹿鸣》君与臣下及四方之宾,宴请道(?)政之乐歌。”“《四牡》君劳使臣之来乐歌”,“采其勤苦王事,念将父母怀归”。“《皇皇者华》君遣使臣之乐歌”,“采其更是劳苦,自以为不及,欲谘谋于贤知,而以自光明也”。这三篇诗,《史记·孔子世家》述孔子之言:“《关睢》之乱以为《风》始,《鹿鸣》为《小雅》始,《文王》为《大  相似文献   

11.
日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上看望政协委员时,引用东汉政论家王充《论衡·书解篇》中“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一语。这两句话在王充《论衡·书解篇》中较完整地表达为“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知经误者在诸子”,译成现代汉语就是,知道这个房屋漏雨的人就生活在这个房屋里;知道施政有所缺失的人,就生活在政策影响下的民间生活中;知道这时代(指东汉)只提倡读孔尊经,用天人感应、谶纬迷信解说儒家经说之误的,正在读着诸子百家的书。显然,温家宝总理仅仅引用此语中的两句,想要表达是“知政失者在草野”一意,再次凸显本…  相似文献   

12.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毛诗·周南·关雎》主题思想的再认识刘操南1、绪言《毛诗·周南·关雎》是列入《诗》305篇中的第一篇,也是“周南”和“风”的第一篇。它和“小雅”的第一篇《鹿鸣》、“大雅”的第一篇《文王》和“颂”的第一篇《清庙》,古称“四始”。这样的编次,司马迁曾说是...  相似文献   

13.
敦煌遗书《刘子》残卷,笔者曾有《校证》之文,刊出二十五条。兹再迻录二十二条刊布之,纰谬浅陋之处,伏祈识者正之。 1.周鸡断尾,获免于牺;山狙见巧,终必招害。(伯3562《韬光》) “获免于牺”,罗本、吉府本“牺”后有“牲”字,余本并作“获免牺牲”,《集校》:“法藏敦煌(甲)本夺‘牲’字。” 按:牺犹牲也。《说文》:“牺,宗庙之牲也。”《史记·司马相如列传》:“牺双觡抵之兽。”《集解》引《汉书音义》:“牺,牲也。”《淮南子·说山》:“生子而牺。”高注:“牺者,牲也。”《吕氏春秋·恃君览·行论》:“宋公肉袒执牺。”高注:“牺,牲也。”是皆牺、牲义同之证。《国语·周语下》:“宾孟适郊,见雄鸡白断其尾。问之,  相似文献   

14.
“床(牀)”,历来字书、词书和古注的解释大致有四:一为坐卧之具。如《说文》:“安身之几坐也。”《释名·释床帐》:“人所坐卧曰床,床,装也,所以自装载也。”《广雅·释器》:“栖谓之床。”《广韵》:“箦也。”(箦亦床也)二为井干或井栏。一般皆引古乐府《淮南王篇》“后园凿井银作床”为证,诗词中多作“银床”或“玉床”。三为“凡安置器物者,多名曰床。如笔床、琴床、茶床、印床。”(见《中华大字典》)四为“凡荐居物下者,多谓之床,如乘齿牙之骨曰牙床,产朱砂之白石曰牙床。”(同上书)此义新版《辞源》改训为“底部”,增补“河床”、“矿床”二例。  相似文献   

15.
在古汉语中,常有这样一种前置宾语的句式:(1)“鲁颂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不善变矣。”(《孟子·腾文公上》)(2)“苟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左传·襄公十四)》(3)“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左传·隐公三年》)(4)“寡君其及恐,敢与知鲁国之难?”(《左传·昭公三十一年》)  相似文献   

16.
在《文心雕龙·通变》篇的研究中,常见到以下三个流行的观点:(一)认为刘勰的“通变”说系出自《易·系辞下》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二)认为“通变”之“通”系指“设文之体有常”;(三)认为“通变”即相当于今天所谓继承与革新。笔者在阅读《通变》篇的过程中,对上述观点产生了一些疑问,特提出自己的拙见,以就教于诸前辈和各位读者。  相似文献   

17.
颛顼为古蜀国的先代,最早可见于《山海经·海内经》,其原文是: 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成书稍晚的《世本》也有相同的记载,内容略有出入,说: 黄帝居轩辕之邱,娶四陵氏之子,谓之纍祖,产青阳及昌意。青阳降居泯水,昌意降后若水。昌意娶于浊山氏之子,谓之昌仆,产颛顼。《大戴礼记·帝系篇》所记的内容与《世本》基本相同,但是将“浊山”写作“蜀山”,  相似文献   

18.
“物化”是我国古代美学独特的范畴,最早发端于庄子,在《齐物论》中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反映了人与自然相互包容关系并把它作为人生最高的精神境界,基本上是先秦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反映,如《达生》篇所说:“灵台者,天之在人中者也。”《庚桑楚》篇郭象注:“灵台,心也。”,意谓人心中包含着天地自然,突出了“天”的自然含义。那么如何才能达到“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认为必须通过“物  相似文献   

19.
<正> 中医学中之病因学说,追溯往古,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所云的:“阴阳风雨晦明”,古人认为对人体有极大的影响。如《素问·离合真邪论》说:“天温地和、则经水安静;天寒地冻,则经水凝泣;天暑地热,则经水沸腾;卒风暴雨,则经水波涌而陇起;夫邪之入于脉也,寒则血凝泣,暑则气淖泽。”《素问·八正神明论》亦云:“是故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相似文献   

20.
所谓同素逆序词是指字序可以互换而意义保持不变的双音词,这种语言现象在先秦就大量出现,一直延续至今。如: 权利(《荀子·劝学》),利权(《左传·襄公二十三年》); 感激(《孟子·尽心下》),激感(《楚辞·九怀·陶雍》注); 威严(《礼记·曲礼上》),严威(《国语·楚语下》); 茂盛(《楚辞·招魂》注),盛茂(《庄子·山木》); 经典(《潜夫论·赞学》),典经(《晋书·儒林传》序); 乃遂(《国语·英语》),遂乃(《后汉书·张衡列传》)等。 其词性涉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副词。对其内部结构,对这种语言现象的成因,以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