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随着灌区农业灌溉面积逐年增加,种植结构不合理、工程老化以及现有工程的上水量和输水能力不足,已不能满足灌区农业生产的需要,反映出灌区灌溉保证率降低,农业用水安全形势日益严峻。本论述根据景电灌区地理位置、气候、降雨和工程情况,针对景电灌区农作物种植结构、用水现状和灌溉管理(用水管理、工程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从灌区农业用水安全角度提出了预防措施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徐亚萍 《甘肃科技》2010,26(2):179-180
景电灌区是高扬程电力提灌以农业灌溉为主的大型灌区,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的农村、农业政策的落实,粮食及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扬,灌区耕种面积逐年发展,虽然景电工程提水量由1995年的32000万m3增加到2008年的46000万m3,但还是不能满足灌区发展的需要。目前的景电工程水价严重倒挂,水价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3.
景电灌区受农业种植结构单一的影响,农副产品价格偏低,农民收入增加缓慢。同时,工程设施不能充分发挥效能,灌区水价长期不到位,其结果是水管单位替政府为农民补贴了部份水费成本,造成工程的大修折旧无法计提,灌区的发展缺乏后劲。本论述依据景电工程的供(取)水能力和输水能力,通过计划用水、合理调度,并结合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来改善灌区的水资源分配模式,对于提高景电灌区经济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石生德 《甘肃科技》2009,25(21):139-140
景电提灌工程位于甘肃景泰、古浪两县境内,工程由景电一期工程和二期工程组成。景电灌区输水管网的配套干、支渠经过20多年的运行,冻胀破坏和自然老化等影响因素日趋严重,渠道建筑物整体老化破坏现象突出,造成输水能力下降。对景电灌区灌溉网中的干、支渠渠道冻胀问题及预控措施进行了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5.
浅谈景电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的必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兴华 《甘肃科技》2009,25(21):10-13,53
景电灌区是全国装机容量最多、扬程最高、流程最长的高扬程灌区,它的建成对解决甘肃景泰、古浪两县近50万人生活乃至缓解黑河供水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经30多年的运行,工程直接产生的农业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巨大。但从高扬程建设运行成本看,并没有充分利用,单从该灌区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单方水经济效益方面讲,仍然有巨大的潜力可控。通过对该灌区综合效益评价、经济效益分析,提出调整种植结构的必要性和一些措施,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刘思璋 《甘肃科技》2011,27(10):1-2
信息化建设是灌区未来的发展方向,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是一项多梯级、高扬程、大流量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景电灌区建成了计算机通讯网络系统、水情监测、视频会议、网络办公自动化等项目。在灌区用水管理、自动化办公、资源共享等方面取得了良好效益。在对灌区信息化建设现状以及其存在问题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合理的发展策略,为景电灌区信息化建设发展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景电工程是我国最大的提灌工程,曾被列入"中华之最"。该工程自建成以来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但从目前灌区的运行状况来看,景电灌区属高扬程电力提水,能耗大,灌溉用水成本高,需节能增效。而节能增效在泵站只有降低上水成本,减少能耗,提高泵站的提水效率。  相似文献   

8.
景电灌区有效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电灌区是高扬程提水灌区,灌溉面积达6.67×10^8m^2,由于泵站机组的提水能力和渠道输水能力的限制,灌区供用水矛盾日益突出。本论述介绍了景电管理局通过加强工程改造、计量管理、灌溉管理、水量调配及推广节水等措施,大幅提高了水利用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有效保证了景电灌区电力提灌工程的良好运行。  相似文献   

9.
张明慧 《科技资讯》2013,(26):149-149
景电工程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为地区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作用.灌区泵站水泵较多,总装机25.97万千瓦,泵站机组最长的已经过四十多年的运行,泵站机组设备老化,带病运行现象十分突出.本文作者结合实践经验,就对景电灌区泵站机组运行过程中的震动原因及运行管理中维护措施进行浮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甘肃省景泰川电力提灌工程位于甘肃省中部地区,灌区跨白银、武威两市的景泰、古浪和内蒙的阿拉善左旗三县(旗),是高扬程、大流量、多梯级的电力提水灌溉工程。工程分为一期、二期和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三部分,分期实施。一期工程灌溉面积200km2,二期工程灌溉面积346km2,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是利用景电二期工程的空闲容量和灌溉间隙向民勤红崖山水库调水,增加水库灌溉保障能力的跨流域调水工程,改善灌溉面积100km2。一、二期工程和民调工程分别于1971、1987、2001年相继投入运行。工程建成以来,极大地促进了灌区社会、经济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被称为翻身工程,致富工程。通过对景电一、二期灌区实行斗渠轮灌制的原理,特点,实施过程的介绍,论述了斗渠轮灌制在保证灌区农作物适时适量灌溉,水管人员秉公配水,受益单位公平用水,均衡受益等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景电二期灌区支渠衬砌设计主要采用渠底为弧线的梯弧形、梯形、"U"形等三种形式。初期运行达到设计标准,满足灌溉要求。但运行数年以后,梯弧形断面支渠逐渐出现渠道偏心、弧形底板粉化等问题,维修管理费用提高,使用期限缩短问题。经过多年的改进运行实践证明,梯形断面支渠适应景电二期灌区情况,能够满足灌区过水需求,能够解决渠道的偏心破坏问题,改善渠道运行状况,延长渠道使用寿命。在景电一期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中广泛应用,对降低工程成本及运行管理费用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景电灌区运行30年以来,部分地域发生了严重的次生盐渍化危害,灌区管理单位和受益村组大力协作,采取工程、灌溉、排水、种植等各种综合措施,使次生盐渍化发展趋势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弃耕地恢复耕种.灌区正在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相似文献   

13.
李宁 《科技咨询导报》2012,(16):127-127
惠渠灌区自建成运行64年来,多次遇到特大干旱年,致使灌区农田灌溉期严重缺水,农业生产无法保证。五六十年代灌区充分利用地形,发动群众修建了多座水库,利用渠道来水,闲蓄忙用,大大缓解了灌区干旱时期农田用水紧张的矛盾。但也暴露出在水库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影响到水库的安全与运行。笔者针对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建议,以解决当前水库管理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4.
康文 《甘肃科技》2003,19(12):131-132
通过分析和研究景电灌区土壤盐碱化产生的原因,阐述了防治改良盐碱化的水利和农业措施。  相似文献   

15.
随着新型大功率电子器件的开发和先进微处理器的出现,变频器技术得到迅速发展,高压变频器以平滑的调速曲线,大调速范围,调速过程无附加损耗等优点得到了大家的青睐。本文主要从高压变频技术在景电工程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出发,分析了高压变频技术在大、中型泵站节能降耗、优化调度控制及对工程平稳运行的诸多好处,从使工程发挥较好的效益,最终使灌区农民的收入增加,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力、维护农业生态平衡,也促进了乡村振兴的实施。  相似文献   

16.
农业灌溉管理的核心是用水管理,只有完善管理层次上的用水制度,才能有效推动高扬程灌区集约化和科学化管理。作者针对景电灌区用水管理中存在灌溉面积不断扩大,作物种植比例失调,灌水技术与灌溉制度滞后,造成作物生长期供需水矛盾日趋突出且制约灌区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文章在优化灌溉用水,调整作物种植结构方面提出了一些思考。  相似文献   

17.
沈建成 《甘肃科技》2009,25(21):74-75,95
混凝土防渗渠道具有良好的防渗效果,一般可减少渗漏损失水量的85%以上,可有效提高输水能力,是适用于不同的地形、气候条件和使用环境的大中小型渠道,在农业节水灌溉工程建设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景电一期渠道翻新改建工程大量采用混凝土膜复合衬砌技术,在防渗漏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总结了景电灌区渠道衬砌防渗的经验和灌区混凝土防渗渠道的维护措施。  相似文献   

18.
对景电灌区上水前后盐碱状况的分析得出,景电灌区次生盐渍化的防治已刻不容缓,并针对这种情况提出了土壤次生盐渍化的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19.
邵炜 《甘肃科技》2000,16(5):43-43,42
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产业农业的命脉对位于陇西黄土高原西北边缘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灾害困扰的白银市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发展水利通过兴修水利工程营造三田雨水继续防洪排涝等措施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才是白银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的根本出路1 水利有效地缓解了白银的干旱问题60 年代中期黄河沿岸地区一大批小型电灌工程迅速崛起使山谷农业区形成了星罗棋布的灌溉网络60 年代末开始转入以高扬程大流量提灌工程为中心的农业基本建设先后建成了景电一期靖会白银工农渠刘川靖远兴堡子川及景电二期等大中型水利工程到1998 年…  相似文献   

20.
由于利用先进设备、高新技术,通过对景电一期工程主要泵站机电设备更新改造,使景电一期工程在实际运行中呈现出良好的运行状态和经济效益,分析了依靠科技、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同时也分析了过去由于在技术和设备方面存在的诸多弊端对机电设备的正常孳行产_生的影响,进一步阐述了皂皂提灌工程应用先进技术和设备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