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也是伟大的讽刺作家,他继承了中外讽刺文学的优良传统,把中国讽刺文学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鲁迅的不少作品成功地运用了讽刺,要读懂这些作品,领会其丰富深刻的含意,学习鲁迅特有的艺术风格,不能不研究他的讽刺理论和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2.
周文是20世纪30年代左翼文学史上优秀的作家之一,然而在现代文学史上他又是被漠视和忽略的对象。周文的文学文本中呈现出鲜明的讽刺意识,这来源于作家独特的生命经历和艺术气质。讽刺意识的充盈,促使周文小说创作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3.
冷静地描写,含蓄地讽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中国第一部称得起讽刺小说的文学作品。它的文学价值,全是来源于作者卓绝的讽刺艺术。  相似文献   

4.
鲁迅的讽刺贯穿其创作始终.研究者除了发现其艺术来源之外,也应该关注其思想和精神来源.鲁迅不只是为国人译介摩罗精神,他选择的是精神界的启蒙、改造和战斗,讽刺是其武器.他有意识地读取的"摩罗精神"的本质是叛逆、反抗、战斗精神,这符合讽刺精神所需内核,也有功利性质的一致性,并且在自己反对旧文化的文学实践中转化为讽刺精神.从这一角度来看,鲁迅读取的摩罗精神与他的讽刺精神在文学上存在着相关、转化、实践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沙汀是一位现实主义讽刺大家,他的小说结合中国实际,又深受美国同时期文学巨匠海明威的影响,体现出鲜明的“冰山”式美学风格,形成了独特的讽刺艺术:语言简洁清新,表现出“冰山”式的单纯美;题材开口小,挖掘深,体现出“冰山”式的内涵美;主题含而不露、隐而不晦,具有“冰山”式的含蓄美。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现代主义文学走过了一百余年的道路,但一直徘徊在西方现代主义在中国的追赶状态当中。直到莫言汲取了中外古今艺术和思想影响的带有幻想与现实结合的新型小说的出现,才完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中国化。莫言小说全部的创造力和独特性就体现在使中国现代派或先锋派文学在获得了世界公认的艺术成就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现代主义文学本身的声誉和艺术独创价值。  相似文献   

7.
《大师与马格丽特》是苏联作家布尔加科夫呕心沥血的关门之作,代表了他讽刺艺术、幻想艺术以及现实主义作品的最高峰。从它得以公开发表的那天起即轰动文坛,历经二十年不息,在国内外都引起强烈反响。加西亚·马尔克斯曾说这是一本“精妙绝伦的书”,而艾特马托夫说它是苏联文学中“精巧的极至”,并将它和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并称为苏联文学的双峰。  相似文献   

8.
袁鑫 《科技信息》2010,(18):I0136-I0136
本文以英国讽刺文学名家伊夫林·沃短篇小说《洛夫迪先生一次短暂的外出》为出发点,通过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关系及他们之间的矛盾冲突,来揭露英国现代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展现作者讽刺手法的运用。激励读者通过讽刺文学,使自己的境界和灵魂得到不断升华。  相似文献   

9.
茅盾是当之无愧的中国现代小说特别是长篇小说的艺术大师。茅盾的小说创作之所以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他具有博大精深的中外文学修养有着直接的关系。他在从事创作之前,曾对中外文学传统作过“穷本溯源”的研究,他认为“如此才能取精用宏,吸取他人的精萃化为自己的血肉,这样才能创造划时代的新文学。”(《商务印书馆编译所生活之二》,《新文学史料》1979年第二期)茅盾正是在批判继承中外优秀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形成了自己独  相似文献   

10.
鲁迅与吐温的幽默讽刺文学比较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 鲁迅不仅最先把吐温介绍给了现代中国,而且与吐温在幽默讽刺文学上有着交相感应的相似关系。历史进入20世纪以后,中国文学完全打破了闭关自守的硬壳,与西方文学相互撞击吸引,彼此渗透融汇,以令人咋舌的速度,由民族固有文学向世界一体文学的方向发展。其情形,完全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所分析的那样:“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  相似文献   

11.
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审美教育思想是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以"趣味"作为审美教育的主要内容,以"情感"作为审美教育的本质,以"艺术"作为审美教育的手段,从而较为全面地论述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地位及方式,故而为中国现代意义上审美教育思想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试论朱践耳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践耳是我国现代音乐创作史上极具影响力的一位作曲家,他在歌曲、交响音乐等多个方面都有着较高的艺术造诣。本文将围绕朱践耳的钢琴作品展开进一步的详细讨论,尤其是探讨了其钢琴作品的艺术特色,从而让我们更好的体味到他把西洋乐器钢琴乐器与中国传统的民族文化结合起来的独到艺术功力。  相似文献   

13.
郭沫若在早期史剧形式的探索中,主张向西方借鉴,进行"崭新的移植"。但在实际创作中,基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素养,他的史剧形式"移植"打上了深刻的中国烙印。就诗学传承而言,除了近现代西洋戏剧形式的继承,他的早期史剧实际上还继承了四川民间说唱艺术形式、元杂剧形式等中国传统文艺形式。在中西方文艺形式的继承中,郭沫若早期戏剧形式探索取得了相当的实绩,对中国新文学话剧形式的探索与开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苏轼的人格魅力和他辉煌的文艺成就一样,一直以来在为后人称颂、学习。他秉性真诚,一生敢于直言,敢于批判;他宽厚仁爱,每为官一方,皆能留爱一方;他一生历经宦海沉浮,屡遭贬谪,但始终刚正不阿,坚忍不拔;特别是他身处逆境时豁达乐观、超旷高远的人生境界,是留给后世的最大精神财富,堪称中国文化中理想人格的范型,至今仍有较高的文化价值,并为当今青年人格教育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5.
艺术给予人的是美,是美的享受和美的精神,是教人从善。因此,艺术如同宗教一样是神圣的,是崇高的。艺术家对于艺术应该如同圣徒对于宗教,是敬仰的,是敬畏的。在其艺术创作中应该怀着类似于宗教情感般的热情。但是,艺术的神圣在很长一段时间中被亵渎,被衰减,成为了物质生活的陪衬和玩物。所以,我们要以爱来重构当今世界的审美价值,重树艺术的神圣,以爱来重新唤起艺术家对生命、对世间万物的关怀,重新唤起艺术家及世人对艺术的神圣激情。  相似文献   

16.
对夏洛克艺术形象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来人们都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吝啬、残酷、奸诈的“吸血鬼”,应该受到批评、讽刺和嘲笑。文章通过对夏洛克生存的环境和时代特点的分析,认为夏洛克是一个勤劳的商人,敢于斗争的勇士,富有爱心的父亲。  相似文献   

17.
上海专科师范学校是现代中国第一所私立艺术师范专科学校,《美育》杂志则是现代中国第一份美育杂志。前者的创办人系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生吴梦非、刘质平和丰子恺;后者为吴梦非等联合当时国内艺术教育界同人所创。通过实证的研究方法对其作梳理、评述,有益于提高对现代中国美育发端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8.
徐悲鸿艺术特点与分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悲鸿的一生和艺术,总是和中西文化密切相关。从徐悲鸿的创作分期,不难看出,其在中西文化认知程度上和艺术特点上,存在着差异。早期,国画启蒙,临西洋画片,其作品特点是受西画的间接影响,并无纯正西洋味;留学时,国画作品非常少,已具有西画写实技巧;归国后,是徐悲鸿最重要的时期,他力倡用西方写实主义方法改造中国画,正是这种实践,造就了20世纪中国画坛的主流画派;新中国时期,他的艺术又与时代紧密相联,其写实主张与从苏联引进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并为一体,从而确立了徐悲鸿在中国美术史中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19.
基于中国传统艺术理论,邓以蛰充分汲取了西方美学理论尤其是黑格尔的艺术美学思想来观照中国的传统艺术,从而在艺术本质观、艺术方法论上实现了中国现代艺术理论的超越并且建构了富有本土话语特色的艺术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20.
徐复观认为,只有到了孔子,才有对于音乐的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而在最高艺术价值的自觉中,建立了“为人生而艺术”的典型。在孔子那里,礼乐就如仁一样,不再是外在的、客观的形式,而是内在的、生命的自觉。正是这一思想,启发我们思考现代艺术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