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时至今日,以美国为代表的海外国家显然并未履行以公平竞争赢得合作与尊重的承诺。选择如此规模的公开诉讼,对华为而言实为先礼后兵的无奈之举。3月7日上午,华为在深圳总部正式宣布起诉美国政府。华为起诉书显示,美国《2019财年国防授权法》第889条在没有经过任何行政或司法程序的情况下,禁止所有美国政府机构从华为购买设备和服务,还禁止美国政府机构与华为的客户签署合同或向其提供资助和贷款。  相似文献   

2.
正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电信设备制造商,华为正经历着非常时刻。美国政府认为,华为构成安全威胁。基于此,10年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就启动了对华为的调查。也是基于此理由,10年调查,甚至涉嫌入侵华为服务器也没有给出证据的情况下,美国政府继续坚定推广华为的安全威胁理论,甚至,不惜向多国施压,牵制华为。然而,真相真的是这样的吗?日前,美国CNN发起了一场民意调查投票:你认为美国打压华为运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相似文献   

3.
<正>从整体来看,华为正处于事业的高峰。不过,在美国的重压下,随着国内产业链的崛起,或会迎来ICT产业链的全球洗牌。2007年以来,美国对华为的围猎就没有停止过。对华为身份的质疑、对安全问题的审核;从拒绝华为的5G设备,到切断上游供应链,2019年华为又到了特殊的"战时状态"。  相似文献   

4.
<正>"如果华为是一个真真实实的野心家,应该抢占最重要的‘肥肉’市场。但是我们为什么要跑到非洲去?为什么跑到很偏僻的喜马拉雅山上,跑到沙漠上去?我们还是为了人类理想而服务,并不是纯粹商业性的。"美国对华为的禁令到底会对华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在7月17日接受美国雅虎财经媒体的专访时,华为创始人兼CEO任正非进行了详细阐述。即便自有产品可以供给,  相似文献   

5.
正在3月7日华为宣布起诉美国政府违宪后,在3月13日下午,任正非再次接受了美国媒体CNN的采访。任正非在采访中谈到华为为何要起诉美国政府,指出特朗普政府打击中国科技公司的策略完全是错误的,有损害美国国际声誉的风险。任正非在今年1月份以来,第五次接受媒体采访,此前较少露面的任正非,近期的5次采访有4次都是面对外媒。  相似文献   

6.
<正>8月23日,华为在深圳坂田基地正式商用发布了最新款AI芯片"昇腾910",与之配套的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 Spore也同时亮相。在预告了10个月之后,"昇腾910"终于正式亮相。8月23日,华为在深圳坂田基地正式商用发布了最新款AI芯片"昇腾910",与之配套的全场景AI计算框架Mind Spore也同时亮相。  相似文献   

7.
正励精图治多年,华为在全球即将部署5G网络之际已取得先发优势,美国政府牵头的遏制行动会改变这家公司的发展轨迹吗?2018年1月初,美国电信运营商ATT突然取消与华为的合作,不在美国售卖华为手机。华为手机业务多年来被美国拒之门外,与ATT的合作曾被视为进军美国市场的里程碑事件。紧接着,中央情报局、联邦调查局、国家安全局等6家美国高级情报机构负责人一致呼吁美国民众不要使用华为和中兴手机。  相似文献   

8.
正美国彭博新闻社1月24日的报道,分析了华为产品在美国影响迅速扩大的重要原因:设备可靠,成本便宜,且很难在市场上找到相应性价比的替代品。在美国俄勒冈州东部的偏远地区,华为远非美国官员口中的来自中国的"大坏狼",而是通往21世纪的生命线。东俄勒冈电信公司首席执行官兼总经理约瑟夫·弗兰内尔说,这家中国最大的技术公司生产高质量网络设备,卖给农村电信运营商的价格比其竞争对手少20%到30%。华为的设备还帮助20多家美国电信公司向许多最贫困、最偏远的地区提供座机、移动服务等。  相似文献   

9.
<正>每次华为都面临了巨大的压力,却都一步步地走了出来,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是一帆风顺的。华为又是如何突出重围的?毫无疑问,目前对于华为,对于任正非来说,又是一个非常艰难的时刻。没有哪个成功的企业是一帆风顺的。回顾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华为过去经历了多个艰难时刻,但都一步步地走了出来。  相似文献   

10.
正有网友质疑,FDA对“华恢1号”水稻完成的是相关咨询服务,不是批准许可。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FDA的咨询程序意味着什么?针对网友提出,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对“华恢1号”水稻完成的是相关咨询服务,不是批准许可,即美国FDA并没有“批准”中国的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的“商业化许可”,而是做完了该产品的申请文件的咨询服务(consultation)。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美国FDA的咨询程序意味着什么?记者就此进一步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和业内相关专家。  相似文献   

11.
正"华为一没背景,二没资源,除了人的脑袋外一无所有。"任正非曾表示,"华为现在能取得一定成功,是因为集合了很多优秀的‘脑袋’。"让我们从5G战役中,看华为如何从"旁观者"一跃成为"领跑者"。"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走在基础科学进步的大道上。如果没有信息论的建立,我们就无法进入数字世界。"70年前,美国数学家克劳德·香农提出了著名的香农定理,为信息通信产业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正中国转基因技术迎来新进展,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1月20日-21日,农业生物技术科研工作者的朋友圈被微信公众号“莱肯生物”的一则报道——《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获得美国FDA的商业化许可》刷屏。1月21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华恢1号水稻研发团队成员和相关业内专家。——美国FDA:华恢1号水稻在美上市无需审批——“1月11日,我校张启发教授  相似文献   

13.
正根据美国诉讼程序的复杂程度来看,诉讼的周期一般都会很长,甚至长达数年。一家企业起诉外国政府本就少见,更何况是享誉全球的华为公司起诉全球霸主——美国。这是一场实力悬殊的较量,过程注定漫长且胜率渺茫,但华为还是勇敢地拿起了法律武器来抗争。用华为轮值董事长郭平的话来说:"美国国会通过立法惩罚华为,且从未展示支持这些限制条款的证据,因此,华为不得不决定通过法律行动予以回应。"是的,采取法律维权是不得  相似文献   

14.
正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打响。华为的反击,意味着这场通过美加司法体系实施的政治闹剧,进入一个新的斗争阶段。在华为反击之后,全球多家外媒第一时间报道了华为的新闻发布会,其中不少在新闻标题中直接亮明华为的声音。路透社认为,从起诉加拿大政府到起诉美国政府,华为近期一系列法律行动似乎是对美国政府发动其盟友封杀华为而发起的反击。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日本版)报道认为,这是华为目前为止做出的最强硬的反击。可以预料,美国政府将对此"不得不做出反驳"。  相似文献   

15.
正近日,中美贸易之争将华为推上了风口浪尖,一些和华为合作的在美公司,也终止了和华为的合作。在这样一个紧张时刻,媒体镜头下的华为总裁任正非为何却将焦点放在了教育强国之上?"我关心教育不是关心华为,是关心我们国家。如果不重视教育,实际上我们会重返贫穷的。"华为创始人、CEO任正非在央视《面对面》节目中说道。未来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不可想  相似文献   

16.
<正>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投下了两颗原子弹,这是人类历史上仅有的两次核攻击,给日本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8月10日,日本请瑞典和瑞士向中、美、英、苏四国转达愿意投降的决定;8月15日,日本天皇正式宣布投降。如果美国不投这两颗原子弹,日本会不会这么快投降呢?  相似文献   

17.
四年一次的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大会,第九届于1991年8月7日~14日在瑞典的乌普萨拉举行。参加大会的各国代表有700余人。会议除开幕、闭幕式外分15个分组举行。开幕、闭幕式均由国际逻辑学、方法论和科学哲学学会会长J.科恩主持。开幕式后由维也纳学派成员、芬兰的老哲学家冯·赖特作报告,闭幕式前则由美国的S.克里普克作报告。除此以外,大会还邀请了43个分组报告,这些报告也在礼堂举行。我是作为第九组科学技术伦理学分组的应邀报告人在8月14日作了《科学技术伦理学的概念问题》报告,另外我还在8月  相似文献   

18.
1945年8月6日,第一颗原子弹在日本广岛爆炸.时至今日,日本右翼组织对于日本在二战期间的所作所为及美国对其使用原子弹一事,仍然没有正确的认识,总想否认对外侵略的罪行.本文就美国对日本使用原子弹的前后做一介绍,以便让人们更加清楚地了解那段不容忘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9.
中美科技战由来已久,眼下的状况是"降维攻击",意在高维。对中国而言,可以区分为供给侧科技战和需求侧科技战。前者如对华为、中兴的断供,提示需方选择权的极端重要性;后者如不准美国并鼓动一些国家不用华为的5G,关系到供方的信用和需方的信任。华为同时面临供给侧与需求侧科技战。对中国的供给侧或需求侧科技战,也就是对美国的需求侧或供给侧科技战,这就是"双输"的根源。对于相应的国家,双输的含义有所不同。科技战的影响具有溢出效应。科技知识谱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从不同角度缓解科技战。  相似文献   

20.
正熟悉国外政治环境和法律体系,尊重法律且能够运用法律维权,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必经之路。华为起诉美国政府一事已众所周知。从起诉书可知,其起诉的核心内容无疑是围绕《国防授权法案》(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NDAA)展开的,具体落在第889条上,华为请求法院判定这一针对华为的销售限制条款违宪,并判令永久禁止该限制条款的实施。而关于该法案的出台背景、具体内容、美国国防立法的逻辑,大部分读者并不清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