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汉语方言新出现的i>是音系层面的变化,不同于历史上导致支思韵形成而出现的i>语音性变化。汉语方言新出现的i>的变化引起了音韵结构的共时调整,特别是声母的擦化,从而形成了不同的类型的声母变化。这种变化既有旧瓶装新酒式的调整,也有音素重新组合式的创新。声母的擦化只是音变的方向,不是音变的必然。  相似文献   

2.
结合历史文献、普通话和汉语方言材料,论证了寿县方言表"丢弃"义上声词[p 24]的本字是古全浊上声字"拌"。今读上声的"丢弃"义是"拌"字本义,这个意义的"拌"在属于古楚国的汉语方言中原官话核心地区仍然使用。"丢弃"义"拌"字在兼并"秚"字的"搅和"义时处于"古全浊上归去"的历史音变时期,从而产生了本义今读上声而后起义变读去声的音变规律例外现象。  相似文献   

3.
方言是古代语言的活化石。研究方言,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和认识古代语言的面貌,也可以有利于方言区的人们了解自己方言与共同语的发展关系,从中找出相应的规律,从而学好民族共同语,《广韵》是汉语中古时期语音的代表,它的声、韵、调都或多或少地与汉语的各地方言有一定的联系,找出这种联系,可以为人们了解中古音提供有价值的材料。本文从《广韵》的反切上字入手,给这些反切上字注上玉林音,从中找出玉林话声母与《广韵》声母的关系,分析它们的音变条件,暨旨出了玉林放大在汉语音韵史中的价值,也为玉林人学习现代汉语普通话提供了相关的对应规律。  相似文献   

4.
龙岩闽南话由"元音高化"以及"复元音单化"构成拉链,链动起于高元音-u以擦化方式高化,紧接着ou〉u,同时-u也继续以舌尖化、裂化等方式持续高化,这牵引了o〉扪,因此使复元音ua〉o来填补系统空缺。前元音平行变化,高元音-i高化后,-e类韵母跟着高化,随后-藓类韵母也提高,元音位置决定了高化的次序。龙岩闽南话尚未出现与ua〉o平行的ai〉e,但很可能即将形成。  相似文献   

5.
潜显理论是应用语言学在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逐步形成的一种关于语言发展形式的语言观念。在汉语的语音层面,有些语音要素以显性的、表层的、现实的状态存在;有些语音要素以隐性的、深层的、未予表现的状态存在。在现实语言中,潜性要素和显性要素时刻处于一种动态的变化当中,二者可以根据不同的激活条件相互转化。本文以北京话和娄烦话为例,讨论了汉语语音要素潜显转化的不同情况,试图建立汉语语音要素潜显转化的不同模式,并发现了另外一种因强势方言影响弱势方言而产生的音变模式:替代式音变,这种音变有别于一般以文白异读为表现形式的叠置式音变。  相似文献   

6.
湖南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今有读[m-]声母现象。这些读[m-]声母的古喻母字只出现在山、臻、梗摄的合口呼中,其余各摄的古喻母合口字今都读零声母。从洞口县山门、醪田话古喻母合口字读[m-]声母与读零声母音节的声韵母比较推断,山门、醪田等地古山、臻、梗摄喻母合口字原来声母是零声母、韵母是撮口呼[y]介音韵母,韵母中的[y]介音拢圆摩擦进一步唇化产生了双唇音声母[m-]。  相似文献   

7.
"人家"是现代汉语中一个功能复杂的代词。本文采用共时和历时描写相结合的方法,广泛调查了其在各大方言中的分布,也追溯了其历史发展源流,最后得出其两个语法化过程。  相似文献   

8.
南靖磜头客家话只有[ i, a,?]三个单元音,缺失了后高元音[ u];它的元音格局跟下洋客家话的非常相似;[?]有两个变体,呈互补分布,声学和统计分析表明它们是两个不同的元音。类型学考察表明,磜头客家话的三元音格局具有一定的独特性。[?i]变成[?]是一种自然音变,而且元音的系列变化引起了声母的前化。入声的演变,将导致单元音[ u]的重新出现,从而变成[ i, a,?, u]的四元音格局。  相似文献   

9.
"X+人"这一表示由于外界的刺激给人造成的某种不舒服的消极主观感受的结构形式在汉语方言里广泛存在。在赣语新余(水北)方言中,"X+人"(如"热人"、"苦人"、"晒人"等)结构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并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这类"X+人"结构在历史上经历了一个由词组凝固成词的过程,在用法上相当于一个形容词。原为实语素的"人"意义不断虚化,显示出了词缀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0.
设想一套汉语方言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将具有声、韵、调自动识别,中古声母、韵母、声调以及声母开齐合撮检索,同音和有音无字词检索,轻声、连读变调识别和文白异读识别等5个功能,汉语方言识别系统的构建将提高汉语方言研究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1.
中牟方言的儿化从音变角度看,不仅引起了声母、韵母的变化,还引起了声调的局部变化。从词类系统看,不仅作用于名词,还扩大到动词、形容词、量词、数词、副词等。从语法功能角度看,不仅可以表示小称,还可以改变词性,甚至表示类指或遍指。  相似文献   

12.
榕江位于贵州省黔东南州的东南部,按现代汉语方言划分的区域,榕江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西南方言。但由于受当地方音上语的影响,与普通话相比较,差别很大。其差别主要表现在声母、韵母两个方面。一、声母榕江方言声母与普通话声母之间存在着较大差异。其主要是几组声母相混的问题。因而榕江人要学好普通话,必须把握好两者之间的对应规律,并寻求有效方法加以辨证。(一)声母的对应特点1、检江方言一般没有以山、oh、山为声母的音节,普通话里以出、Ch、北为声母的音节,格江方言对应归并到以z、c、s为声母的音节去了。2格江方言h一般不…  相似文献   

13.
瑶语勉方言罗香土语念5’调的词包括非汉语词、早期汉语借词以及现代汉语借词三个部分。非汉语词、现代汉语借词中的5’调并非来自古次清声母字,早期汉语借词中的5’调多来自古塞音、塞擦音全清声母上、去声字。此结论异于5’调来自古次清声母字的旧说。这说明致使瑶语派调形成的原因多元化,值得学界重新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4.
汉语由上古的19个声母发展到中古的40个,这一演变是重韵轻声的体现.福建方言因人文地理诸种因素,既保留上古语音的痕迹,又打上中古语音的烙印,故为研究汉语从上古到中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佐证.本文列举并分析福建三大方言群、七个主要方言的重要实例,以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为序,对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演变加以粗略的论述.  相似文献   

15.
辽北方言中有一种表示祈使语气的构式"A[性质]+儿+的",我们从构式高度在语音、语义和语用几个方面探究了此类构式的特征。从人类认知方式角度考虑,这类构式与普通话中的"A[性质]+点"式是两类不同的构式,通过对二者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深入缓和的语气,提醒、叮嘱对方通过一定的动作过程,实现某种说话人主观期待的性质状态。  相似文献   

16.
山东方言反复问句[VP-neg-VP]和[K-VP]两种类型共存。[VP-neg-VP]具体表现为[VP-neg]和[V-neg-VP]两种形式。其中,通行于山东腹地的[VP-neg]式反复问句在其共时特征、演变规律及动态变化层次等方面显示出类型学的意义。从山东方言的分区看,只能或主要使用[VP-neg]形式的山东腹地属于山东方言的西区;[VP-neg]型反复问句的分布情况体现出华北方言、山东西区方言、东北方言之间的一脉相承,三者同属于冀鲁官话或中原官话区;从汉语方言反复问句的分布格局的角度看,山东腹地与河北、河南及以西的地区共同归于华北方言区。  相似文献   

17.
闽东古田话形容词的重叠表现为词根重叠和词缀重叠。从音变规律、句法功能和语义特征等来看,通过与福州方言、漳州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的对比,发现古田话形容词特有的重叠式是"AA—BB—"、"XXA"、"X1X2A"和"AX1X2"。"AX1X2"是上古、中古汉语重叠式的延续和发展,"AA—BB—"是清代之后由否定音变形成的重叠。  相似文献   

18.
由于汉语方言发展的复杂性,山东武城方言日母字今音呈现出多层次的复杂面貌.日母儿类字[ι]、[( )]共存;非儿类字以今洪、细为条件,分化为[l-]、[Φ-]两种语音形式.经过分析,我们认为非儿类字是移民和文教传习造成的韵母洪、细的叠置和声母[l-]、[Φ](j-)的叠置;儿类字的[ι]、[( )-]与非儿类字的[l-]、[j-]分别对应,分别是文读和白读.在非儿类字的讨论中,我们看到了条件音变的局限性,以及韵母的文白异读可以导致声母的不同读法.  相似文献   

19.
莆田方言是闽方言的一个次方言。莆田方言内部有严然划二的白读(话音)和文读(读书音)两个系统。白读音是莆田人两晋末年以后逐渐从中原南迁带来的,至今还与上古汉语语音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分别就声韵两方面作些介绍。 一、白读音反映了上古汉语声母的大部分特征 上古汉语声母系统,结论不一。不过,清人钱大昕的古无轻唇音、古无舌上音、古人多  相似文献   

20.
龙岩话是闽南方言的次方言。龙岩过去地属偏远闭塞的闽西山区,枯水季节外出唯靠徒步交通,语言发展比闽南平原地区要来得迟缓。闽南方言较多地保存了上古汉语特点,比如声母系统就没有经历中古时期的语音演变,而是直接继承了上古汉语声母系统;在词汇方面也明显地体现着这一特点,而龙岩话更属闽南话的古老层。因此,龙岩话能比较集中地保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