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科学家们曾认为恐龙是惯于独居的动物,但是,最近的两个发现却证明了它们中的一些也许曾过着群居生活。──唐·勒斯蒙1997年史蒂文·斯皮尔伯格的电影《侏罗纪公园》的续集《失落的世界》中,愤怒的尼克斯恐龙疯狂地寻找它们的孩子的镜头曾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真正的恐龙爱好者都知道那只是电影的虚构。为什么呢?因为自从18世纪40年代首次发掘到恐龙化石以来,还不曾发现有幼小恐龙或成对的恐龙生活在一起的。所有发掘出的恐龙和化石都清楚地表明:巨型的肉食恐龙是独居的。有人认为,它们也许就是孤独杀手。但是,最近在…  相似文献   

2.
我们对恐龙的了解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多。科学家如今不断发现新的恐龙种类,大约每一两个星期就会命名一种新的恐龙,而且他们正越来越精确地重建那螳最大名鼎鼎的恐龙(例如暴龙和三角龙)。不过,尽管我们对“爬行动物时代”的探索进展不断,恐龙群体却继续把诸多未解之谜摆在我们面前。下面就是十个依然困扰着科学家的恐龙之谜。  相似文献   

3.
一、前言“恐龙”一词原来的意思是“恐怖的蜥蜴”,因为初期发现和记述的这些爬行动物个体比较大,看上去有些恐怖;其实,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恐龙固然有个体大的,但也有个体小的,有的甚至只有公鸡那么大。从科学上看,恐龙不是一种具体的动物,它是一类爬行动物总的通俗名称,包括了蜥龙类和鸟龙类全部属种,最早出现于2亿年前的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及白垩纪前期达到它的顶峰时期,并沿着不同的方向衍生出繁多的类型;至于恐龙最后的绝灭早已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点,普遍认为恐龙的绝灭是突然的,并从宇宙空间、地球自身及恐龙本身的特点提出了一系列的假说诸如①白垩纪末期地球上出现了强烈的造山运动使气候发生了变化,大多裸子植物绝灭了,这就直接威胁着吃植物的恐龙的生活;而吃植物恐龙的绝灭,使食肉恐龙也相继遭殃;②也有人说恐龙患了传染病,所以很快死  相似文献   

4.
在某些人看来,恐龙既看不见又摸不着,都是人们凭几块石头瞎猜的。这是多么严重的错误!多姿多彩的恐龙是远古的生命奇观,人类对它们越了解,就越热爱大自然,越会保护地球。这就是恐龙文化的现实意义。因为恐龙已经灭绝,或化为翼鸟或居于地宫。而人类作为地球的最高等一员,研究和了解恐龙,是我们永恒的使命。既然灭绝已无可挽回,那么就要应该竭力保护目前濒临灭绝的物种,制止悲剧重演。可见,普及恐龙知识对环境保护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介绍在我国发现的一些具代表性的恐龙,并据骨架化石恢复其外形,目的就是要给读者一些关…  相似文献   

5.
尽管人类对自然界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但大自然依然有不少奥妙等待着人们去揭晓。在许许多多的自然之谜中,人们经常从英国尼斯湖中可能存在蛇颈龙而进一步追问道:现在还有活着的恐龙吗?一度在地球上统治了1亿3000多万年的恐龙,的确在某种程度上给人以神秘莫测之感,因此要回答上述问题,还得从恐龙的家族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争议谈起。  相似文献   

6.
科学家最近宣布,发现于德国巴伐利亚采石场的石灰岩中的一只长着松鼠样尾巴的恐龙是迄今已知的最早的食肉恐龙,科学家称这种生活在1.5亿年前(侏罗纪晚期)的恐龙为“松鼠龙”。这只“松鼠龙”很可能是一头年幼的斑龙(一种大型食肉恐龙)。  相似文献   

7.
徐娜 《科学之友》2006,(11):21-21
曾经主宰地球的恐龙家族是如何完全从地球上消失的?这一直是个未解之谜。最近,美国科学家在研究鳄鱼生育原理的过程中发现了恐龙灭绝的可能原因:“男女”比例失调,雄性恐龙的灭亡导致了恐龙大灭绝。  相似文献   

8.
庚晋  白杉 《科学之友》2002,(5):16-17
“恐龙”这一名称最早是由英国的古生物学家欧文(1804-1892)在1842年创建的。欧文在创建这一名称时,主要想概括当时已被发现的一些个体较大,样子有点叫人可怕的像蜥蜴一样的古代爬行动物,他把它们叫做“恐怖的蜥蜴”(Dinosauria),我国的地质古生物工作者最初把它译为“恐龙”。  相似文献   

9.
在冰冻的南极,古生物学家使用锯石器、凿子和手持式风转,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将一只前所未知的巨大恐龙从4000米深处的地下挖出来。据研究,这只恐龙生活在距今大约1.9亿年前的侏罗纪早期,长约7米,重4000到5000千克,属于蜥脚龙。蜥脚龙是一种有着超长脖子和尾巴、具有传统恐龙外形的恐龙,被认为是有史以来人们所知的最大的动物.  相似文献   

10.
科学家研究发现,恐龙排出的胃胀气可能是造成中生代气候变暖的原因之一。存在于恐龙内脏中的微生物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可能导致气候变暖。研究人员认为,体型巨大的恐龙产生的“胃胀气”温暖了我们的行星。  相似文献   

11.
中生代的恐龙世界,食肉类恐龙为了寻找食物,食草类恐龙为了活命,在捕食者与被捕食者之间展开了一场永无休止的生命大搏斗。今天的古生物学家竭尽全力,通过对挖掘出的残破不全的恐龙化石进行复原。再现了这些发生在中生代时期的杀戮与战争的壮观场面。他们是如何进行复原的昵?[编者按]  相似文献   

12.
恐龙木乃伊     
《科学之友》2008,(2):23-23
恐龙到底长什么样,恐怕没有人能给出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但英国和美国科学家们日前在美国的北达科他州发现的一具恐龙木乃伊,它或许能给大家一个明白——  相似文献   

13.
恐龙蛋壳化石的痕量元素分布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毅民 《科学通报》1994,39(21):2014-2014
全球性生物绝灭、特别是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恐龙绝灭事件是地学及至是整个科学界的难解之谜.“超新星爆发”和“星体碰撞”造成恐龙绝灭的假说都引起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80年代中期,中德科学家研究了广东南雄盆地的K/T界线及所采集的恐龙蛋化石,分析了其中的微量元素和稳定同位素认为,“严重的干燥气候和微量元素的污染可能是恐龙绝灭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恐龙物语     
说起恐龙,古生物界有无数的争论,大到它们的产生、进化和灭绝,小到它们的蛋生出来时是哪头朝上,但是,有一件事是几乎能达成共识的——恐龙都已经死光了——恐龙是早已退出进化舞台的物种。既然如此,要聊恐龙,咱们就得从化石聊起。  相似文献   

15.
青云 《科学之友》2005,(9):20-21
好莱坞著名影片《侏罗纪公园》描述了恐龙复活的故事:主人公约翰·汉蒙为了繁衍绝种的恐龙,在一座小岛使用化石残留的遗传基因,成功繁殖出各种恐龙,并在岛上兴建一座名为“侏罗纪公园”的主题乐园。这个故事曾经被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科学幻想。然而,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恐龙化石里真的发现了尚未完全变为化石的软组织,这为提取恐龙的遗传基因提供了很好的材料,科学家有望利用这些软组织克隆恐龙,并建造影片中的侏罗纪公园。暴龙化石的难题2003年下半年,由美国蒙大拿州洛矶山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杰克·霍尼尔带领,在一处大约为7000万年前古地质沙…  相似文献   

16.
鲁赣 《科学之友》2001,(9):10-11
近来,一股"恐龙热"席卷甘肃大地,所有的目光,纷纷投向甘肃省永靖县境内的老虎口巨型恐龙足印化石群遗迹发掘现场. 在挖掘整理出的一片浅褐色地面(远古时的湖滩地)上,呈现出10组,140多个恐龙足印化石群遗迹.从现场看,恐龙并不是沿着同一方向行走,足迹显得较为杂乱,呈现出蜥脚类、兽脚类以及原始鸟类足印,还有一处呈现出恐龙翻滚的痕迹.  相似文献   

17.
最近,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古生物学家在非洲撒哈拉沙漠的尼日尔境内,发掘出了一种身体构造非常奇特的恐龙。这种恐龙的骨骼非常轻盈,而且多为空心,嘴中布满了数百颗牙齿。尤其让科学家们感到惊奇的是,这种恐龙的嘴就像是一部威力强大的吸尘器,可以非常轻松地将草料吸入口中。  相似文献   

18.
恐龙新探     
窃蛋龙并不窃蛋 窃蛋龙顾名思义就是“偷蛋者”。长期以来,科学界一直认为它是靠偷吃其他恐龙所产的蛋来维持生计的一类兽脚类恐龙。加上它没有牙齿,更为它偷吃蛋提供了生理证据。直到近两年,科学家们在蒙古戈壁幸运地找到了隐藏在窃蛋龙骨架下方的数窝恐龙蛋化石,而且  相似文献   

19.
奇云 《世界科学》2005,(2):18-19
出土化石颠覆传统观念 科学家一直以为,在恐龙称霸的中生代远古地球上,哺乳动物的体积都很小。它们昼伏夜出,委屈地生活在这位“暴君”的阴影之下。大约6500万年前,陨石或彗星袭击地球导致气候巨变并灭绝恐龙后,哺乳动物才取得主导地位。但最近在我国辽宁西部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改变了科学家们的看法。原来在1.3亿年前的早白垩世,一些体格健壮的哺乳动物不仅能和恐龙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20.
曾经称霸于地球的恐龙留给现代人诸多迷幻,引发人们各种兴趣。对于普通人来说,当看到科学家出土的恐龙化石骨架时会很震撼.如果再有一个活灵活现的复原像.就会增加视觉感受,立体地了解认识恐龙。在中国古动物馆里有原巴克龙、许氏禄丰龙和苏氏巧龙等十余件新近完成的生态复原恐龙,陈列在化石骨架的前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