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做好民族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宁波市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伴随宁波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少数民族人口迅猛增加。宁波市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推进城市民族工作,促进了城市民族关系和谐与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为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民族乡是此类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有效形式。自建国以来,民族乡行政区划变更引发的问题与挑战,亟需深刻反思和认真应对。  相似文献   

3.
王娟 《科技信息》2009,(34):107-108
河南省是一个典型的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河南回族总人数仅次于宁夏、甘肃,位居全国第三。本文旨在通过对邓州市张北村回汉民族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促使当地形成和谐民族关系的主要因素。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当地民族关系,提出相应的研究对策和妥善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4.
文化是心理发生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化与心理互为构建。文化的变迁与转型,必然引起少数民族心理的变异。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研究对于民族杂居地乃至整个国家的发展、民族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建设和社会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和特殊的意义。总体而言,民族杂居地少数民族文化心理在研究目标上要强化为社会发展与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服务的功能,在研究内容上应特别注重系统性和综合性的研究,在方法论上还需充分重视质性研究和量化研究的紧密结合、思辨分析与实证调查的紧密结合。  相似文献   

5.
从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中的环境保护问题入手,以内蒙古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为例分析了城镇化中的环保问题。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民族地区城镇化中,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各利益相关者的参与和支持,在对不同利益相关者区分界定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实地调查等方法获取利益相关者的环境诉求,从而合理确定散杂居民族地区城镇化建设中环境信息披露的模式和内容,从实务的角度提出完善环境信息披露的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6.
当前民族散杂居分布格局是在传统上的大杂居小聚居基础上,由近现代以来的工业化导致的。民族的散杂居是现代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客观的结果,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是现代社会运行内在逻辑的结果。散杂居住在一起的民族构成了一个共生系统,这个系统围绕着"内生"之核运转。要使散杂居民族共生系统中各民族单元都能得以"内生"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构建民族共生系统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各民族劳动者素质技能的提高,为民族的"内生"发展建构一个良性循环的生境。  相似文献   

7.
"小聚居、大杂居",是我国56个民族生活的主要生存形态,这种形态决定了各民族"散杂居"的普遍现象。"散杂居"现象本身就是一种开放、平等、和睦、互助的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因此,"散杂居"条件强化了各民族团结互助、和谐相处的普遍意识,形成了多民族和谐文化生态。这种文化现象在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加速了中华民族的融合,而且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农村基层社会治理中仍然发挥着独特的凝聚作用。  相似文献   

8.
婚姻能够反映社会聚合力的强弱、人民生活质量高低、生活方式多样性、生育意愿是否强烈等现实问题.本文选择从婚姻视角切入,系统分析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对影响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着重阐述离婚状况及少数民族内部离婚率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通过阐述我国境内少数民族使用语言情况来论证国家应颁布一系列措施规定汉族,尤其是居住在民族聚居地和杂居地的汉族同胞学习当地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此外,笔者提出几点建议,为进一步处理好汉语文与少数民族语文之间的关系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毛南族是主要聚居在广西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的一个少数民族,人口仅有三万余。长期以来,毛南族与汉、瑶、苗、水,侗、仫佬等兄弟民族毗连杂居,和睦相处,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以他们的聪明才智,建设祖国的边疆,为创造我国的灿烂文化和悠久历史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毛南族民间传说就大量记载了毛南族与各族人民友好往来,共同发展这一历史事实。当我们读罢这些作品,掩卷沉思,便会深刻领悟党的民族政策的英明正确,更清楚地认识到,搞好各民族间的团结互助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一个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1.
少数民族地区的生态移民在迁移人口的同时引起了其社会资本的变迁,少数民族移民社会资本的变迁具有其特殊的民族特色.本文通过对灾后重建北川羌族自治县社会资本重构的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为民族地区生态移民如何保护与传承其民族文化、社会资本重构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2.
采用取自兰州市和西宁市两所高校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了少数民族高考加分优惠政策的实施效果。发现:第一,高考加分政策对绝大多数的少数民族在校大学生获得接受高等教育机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二,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程度高于人口较多的少数民族;第三,汉语水平较差的"民考民"少数民族学生享受高考加分政策的程度高于"民考汉"的少数民族学生。  相似文献   

13.
人口,是指生活在特定生产方式下和特定地域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体群的总称。而人类的繁衍(生育和死亡方面)不同于动物,它受到社会经济制度、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婚姻、家庭、宗教、风俗习惯、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诸方面所制约。一壮族是岭南古老的土著民族,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巳成为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超过一千万人口的民族。壮族仅聚居在广西境内的就有1233多万人(1982年统计),  相似文献   

14.
《曲靖师专学报》2013,(4):106-106
2013年,我校教师获得4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其中,副校长浦虹博士主持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参与云南省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实证研究”和外国语学院张全教授的“国家文化安全视域下的文化翻译研究”等2个项目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立项;人文学院苟利波老师主持的“滇黔桂杂居少数民族文化适应研究”和刘苏荣老师主持的“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地区城乡一体化社会救助体系建设研究”等2个项目获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立项。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教育文化是民族群体对教育的理解、态度和观念,它包括教育社会心理、教育行为规范、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价值观、教育思维方式、教育精神等,其核心是教育价值观念[1]44。少数民族教育文化作为民族群体代代相传的观念和行为模式,是其教育活动的社会人文基础,对民族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反思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少数民族教育文化,对当前我国民族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展与实施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湖北侗族是清代从湘、黔、桂三省迁居到鄂西南地区的侗族移民后裔,是湖北省第三大少数民族,二百多年来,其生计已发生重大变迁。迁鄂侗族的生计变迁是其对鄂西南自然环境和当地人文社会环境适应的结果,同时迁鄂侗族的文化又对其生计变迁进行着回应,从这一阐述出发,可以概括和厘清二百多年后散杂居湖北侗族的基本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7.
四川省攀枝花米易境内的尼罗人,虽然与彝族杂居在一起,风俗与生活方式也有相近之处,历史上尼罗人却从不与彝族通婚,语言也不相通,尼罗人本身也坚决否认他们是彝族人。但在中国上个世纪50年代的民族识别时,他们被识别为彝族。这种政府的强制行为,使尼罗人的民族身份发生了变化,也是尼罗人在民族融合过程中,由于人口少,逐渐被单向同化,失去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似文献   

18.
湖南省毛家滩回族维吾尔族乡为中南地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开展该地区的精准扶贫研究,对于探讨符合内地散杂居少数民族脱贫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自2013年11月,习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重要指示以来,毛家滩乡政府面对农村造血能力不足、资金投入不足、精准识别力度不够等困难,进行了一系列脱贫工作,降低了地区贫困人口率、完善了相关基础设施、促进了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该文通过参考毛家滩回维乡政府相关数据,获取了毛家滩乡贫困人口总数、脱贫人口总数、易地搬迁人口具体数据以及贫困户建档立卡基本信息,对汉寿县毛家滩回族维吾尔乡的精准扶贫工作开展原因、对策、成效开展了一系列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19.
在我们伟大祖国的民族大家庭里,有一百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并不太多,侗族是其中之一。侗族人口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的毗邻地区,并多与汉、苗、壮、水、布依、瑶等族杂居。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有南北两部方言,影响文学颇大。一九五八年曾在试点推行以拉丁字母为符号的新文字。侗族文学在历史上主要是民间口头文学,还没有形成自己民族的作家队伍。建国以来,在党的关怀与大力扶植下,作家文学发展颇快,出现了刘荣敏、滕树嵩、袁仁宗、杨通山等十来个有一定成就与影响的作家,他们的作品部具有浓烈的民族民间文学特色,反映了民族生活与斗争的壮丽画面。五十代年以《大苗山交响曲》登上中国诗坛的苗延秀,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相似文献   

20.
民族人口现代化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认为,要实现整个社会的现代化,必须首先实现人的现代化。章提出民族人口现代化,是基于:①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将近10%;②少数民族人口具有分布广但又相对集中的特点,少数民族聚居区同时也是我国社会经济化相对落后、自然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③实现民族人口现代化,加快民族地区现代化进程,实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各民族的共同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章讨论了民族人口现代化的内涵、以及实现民族人口现代化的基本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