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1 病例 患者,男,7岁,因尿频、尿急遂来我院就诊,行泌尿系统彩色超声及血、尿常规检查,彩超仪器:TOSHIBA SSA -660A,凸阵探头,频率:3~5 MHz.超声所见:左肾明显增大,大小约49 mm× 121 mm,表面凹凸不平,内部结构不清,未见正常肾实质回声,可见散在大小不等的类圆形无回声区,后方回声明显增强,较大者约40 mm ×43 mm(图1);右肾大小、形态正常(图2),实质回声正常,双侧输尿管无扩张,肝胆脾未见异常.超声诊断:左侧多囊肾.尿胆红素:正常.尿蛋白:正常.血清:尿素3.77 mmol/L,肌酐43μmol/L.血常规:白细胞9.2×109/L,红细胞4.55×1012/L,血小板计数338×109/L.患者除血小板轻度升高,余未见异常.患者父母无多囊肾病史.  相似文献   

2.
患者李某某,男,46岁,病历号94180。因持续发热四十余天于1994年9月12日入院。病程中每日体温在36.2~0—39.5~0之间伴关节酸痛。查体:体温38℃,皮肤可见散在对称的斑血疹,粟粒状以躯干部位为多,心肺无异常,肝、脾未触及,四肢关节无红肿无压痛,左颈部淋巴结肿大。实验室检查:RBC:5.28×10~(12)/L;Hb:16g/L;WCB:6.2×10~9/L;ESR 35mm/h;GPT 51IV/L;HBS( )HBC( ),取肿大的淋巴结作病理检查:淋巴结呈轻度肿大,切面可见暗红色点状区。镜下:淋巴结内可见大小不等,形态、数量不一的凝固性坏死灶,内无中性粒细胞浸润,周围可见组织  相似文献   

3.
患者男性,21岁,住院号161955,因上腹部疼痛伴腹胀入院,体检:体温38℃,血压11.0/8.0kpa,贫血面容,心肺未见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压痛明显,反跳痛( ),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减弱1次/分。 急诊超声检查:肝脏弥慢性增大,失去正常形态,右叶肋缘下平脐,左叶剑突下11.5cm,除右前叶可见正常肝组织回声外,绝大部分肝的正常结构消失,其内布满大小不等的园形、椭园形液性暗区,呈蜂窝状,部分液性暗区内可见密集的强回声光斑,胆囊、双肾正常。腹腔游离性液性暗区直径10.2cm。起声诊断.(1)多囊肝破裂(2)腹腔积血。 手术所见:全肝肿大,呈凸凹不平的暗紫色结节,右前  相似文献   

4.
患者董某某,女性,47岁,住院号:179506,无任何不适感而停经三个月,在外院考虑早孕行B超检查,发现子宫内有一肿物,疑视恶性葡萄胎,而行刮宫术,术中未刮出明显宫内容物,一个月后,病人自觉肿物生长迅速,并伴恶心而入我院。自发病以来,无发烧寒战,无腹痛及阴道流血,尿便正常。妇科检查:子宫前位增大、质中等硬、活动良,宫体左侧壁可及一鸭卵大肿物,与子宫关系密切,呈囊性感,压痛阴性,诊断子宫肌廇变性。实验室检查:HCG浓度0μg/ml,血常规正常。  相似文献   

5.
1 病例  患者 ,女 ,5 8岁 ,农民 ,已婚 ,以突发性右上腹痛一天就诊 ,疼痛呈持续性胀痛 ,伴阵发性绞痛 ,无畏寒 ,发热。体检 :急性病容 ,巩膜未见黄染 ,右上腹压痛 ,无反跳痛 ,肝区叩痛。门诊 B超 :胆囊大 6 4mm× 38mm,壁厚 3m m,腔内可见条索状强回声光带于囊颈部穿入 ,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后方不伴声影。考虑为胆囊蛔虫病。次日复查 B超 ,胆囊肿大 ,80 m m× 43mm,壁增厚 5 m m,胆囊内可见强回声光斑及稍强回声絮状光团 ,部分光斑后方伴声影。肝内胆管轻度扩张 10 m m,壁增厚 ,内可见絮状光点回声。当日手术见胆囊肿大 ,胆囊体部二处…  相似文献   

6.
患儿王某,男,2日龄,为正常产第1胎。生后24小时出现黄染并逐渐加重。面部和躯干均出现黄染,无抽搐。于1994年1月12日住儿童医院。化验检查:Hb220g/L,RBC6.60×10~(12)/L,PC160×10~9/L。血清总胆红素210。3Mmol/L。肝功能正常。血型血清学检查:血型为B型,HDN(新生儿溶血病)三项试验检查结果证实为抗B抗体所致ABO系统HDN。 血型血清学检查 1.ABO定型 患儿血型为B型,其母血型为O型,其父血型为B型。  相似文献   

7.
某患者,女,50岁,因不明原因出现黄疸1w入院。查体:T:37℃,BP:145/95mmHg(1mmHg=0.1333kPa)。神清合作、步入病房,皮肤巩膜轻度黄染、稍痒,心肺无异常,腹部平坦,右上腹压痛,肝脾未触及。TBIL38.5μmol/L,IBIL21.0μmol/L,DBIL17.5μmol/L,AST82u/L,AST66u/L,RBC3.72×1012/L,WBC4.4×109,N77.3%,肾功正常。B超示:左、右肝内胆管轻度扩张声像,胆总管扩张并结石声像,胆囊未探及。MRI+MRCP示:胆总管壶腹部结石并胆总管梗阻扩张。提示:双胆总管畸形,未见确切胆囊信号。以“胆总管结石”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胆囊缺失,左肝管扩张…  相似文献   

8.
纵隔巨大淋巴结增生症,临床实属罕见,我科曾于1992年7月发现1例。现报导如下: 患者胡某某,男性,30岁,住院号F00324号。该患入院前一周体检时发现纵隔肿块。查体:体温36.2℃、脉搏80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6/10.6kpa、双肺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性罗音,心率80次/分,节律规则,各弁膜听诊区未闻及器质性杂音。腹部平软、无压痛、肝脾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实验室检查:肝功正常、HBsAg(θ)、尿常规正常。血常规:HB 135g/L、RBC 4.8×10~(12)/L、PC104×10~9/L、WBC9.4×10~9/L、Sg0.64L/0.36。CT检查为右上纵隔实质性肿块,CT值为46Hu~51Hu及240Hu,内有钙化。肿块外缘光  相似文献   

9.
例1,患者24岁,妊娠39周,因腹部阵痛4小时,破膜2小时,先流出羊水约700CC,相继流鲜血约700CC于1995年4月6日急诊入院。既往身体健康,曾妊娠8个月死产一婴。检查:贫血貌、血压12/8KPa、心肺未见异常、肝陴未触及、无浮肿、宫底32cm、子宫无压痛、胎头已入盆、胎心音规律120次/分、宫口开大3cm,可触及胎头、其右后方触到海绵样易出血组织、血色素77g/L。入院诊断:孕39周,前置胎盘失血性贫血。立即予输血400CC,相继在严密观察下静点催产素分娩—苍白窒息之女婴。女婴口腔向外突出一暗红色肿物12×10×9cm(见图片),婴儿出生10分钟死亡。胎盘检查完整未见前置胎盘征象。肿物病理检查诊断为口腔海绵状血管瘤。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患者薛某某,男性,76岁。因反复右上腹性胀痛5年,再发并阵发性加重2天,伴黄疸1天。以“胆石症,胆过感染”入院。查体T37.2℃,P100次/分,Bp16/10KPa。巩膜轻度黄染,皮肤无黄染,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听诊未见异常。右上腹限局性压病,肌紧张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胆脾未触及,肝区叩癌明显,无移动性浊音,肠鸡音3次/分。辅助检查B超示肝脏大小正常,肝内Ⅱ经胆管内径0.8厘米,胆总管内径1.8厘米末端见1.8×1.6厘米,胆囊壁双边影,内见8.2×4.1×3.4厘米强回声,有声影;血常规WBC8.5G/L,Sg0.89;…  相似文献   

11.
小熊猫肝脏和胆囊的解剖研究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对小熊猫的肝脏和胆囊进行了解剖研究,小熊猫肝脏分为右叶、叶叶和左叶。右叶包括在右外叶、右中叶和右内叶。左叶包括左内叶、左外叶。中叶包括方叶和尾叶,方叶小,尾叶的乳状突粗大。胆囊位于右内叶或右内叶与方叶形成的胆囊窝内,胆囊管有直管和曲管两种类型。肝内结缔组织少,肝小叶分界极不明显。肝细胞呈多边形,具大而圆的细胞核,核仁明显,并将小熊猫与大熊猫的肝脏和胆囊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佛手叶挥发油对He La细胞凋亡与坏死的影响.用单细胞凝胶电泳、DNA梯度电泳检测DNA损伤,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DNA含量的变化,Western Blot检测凋亡相关蛋白PARP的表达.结果显示:200μg/m L佛手叶挥发油处理He La细胞,彗星头缩小,荧光强度减弱且染色不均匀,出现彗尾,G2/M期细胞数量增加,PARP蛋白几乎全部被切割;400μg/m L佛手叶挥发油处理He La细胞,DNA梯度条带明显,表明大多数细胞处于晚期凋亡阶段;800μg/m L佛手叶挥发油处理He La细胞,无大分子条带,DNA完全断裂.表明200μg/m L和400μg/m L佛手叶挥发油可诱导He La细胞凋亡,800μg/m L佛手叶挥发油诱导He La细胞坏死.  相似文献   

13.
建立了双波长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器同时检测保健品中褪黑素和维生素B6含量的方法.考察了不同超声时间、清洗次数对保健品中褪黑素和维生素B6溶出量的影响,并对色谱条件进行了优化.采用Inertsil-100A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以甲醇-水(65∶35,体积比)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柱温25℃,进样量10μL.采用双波长法,0~4 min,λ_(ex)=332 nm,λ_(em)=397 nm;4 min后,λ_(ex)=286 nm,λ_(em)=352 nm.在优化的样品预处理条件、色谱条件下,维生素B6和褪黑素分别在0.1~100μg/L和1.0~1 000μg/L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8),最低检出限分别为3×10~(-3)μg/L和3×10~(-2)μg/L;定量限分别为1×10~(-2)μg/L和1×10~(-1)μg/L,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9.07%和97.97%(n=3),相对标准偏差为0.04%~0.98%.本方法检测快速,灵敏,重现性较好,可用于保健品中褪黑素和维生素B6的同时测定以及市售保健品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4.
建立了同时测定饲料添加剂中的双乙酸钠、丙酸钙、山梨酸钾和苯甲酸钠4种防腐剂的HPLC方法.使用Hypersil ODS C18反相色谱柱(5μm;250×4.6 mm),0.02 mol/L KH2PO4-甲醇(65∶35,V/V)为流动相,标准和样品的p H值为2.5,流速为1.0 m L/min,检测波长为214 nm.柱温为25℃.结果表明:双乙酸钠在30~1 000μg/m L浓度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1.8%;丙酸钙在50~2 0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7.5%;苯甲酸钠在3~3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2.3%;山梨酸钾在4~400μg/m 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83.4%.双乙酸钠、丙酸钙、苯丙酸钠和山梨酸钾的检出限分别为6.3μg/m L,11.8μg/m L,0.1μg/m L和0.2μg/m L.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制造大鼠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模型,探讨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MSCs)与骨髓内皮前体细胞(BM-EPCs)分别经门静脉移植入模型肝内,观察其对于鼠肝脏缺血再灌注肝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中的作用,以及将两种细胞联合移植观察两种细胞是否存在协同作用促进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修复和肝脏再生。方法通过细胞贴壁法从骨髓液中获得BM-MSCs和BM-EPCs。利用慢病毒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FP)及红色荧光蛋白(RFP)分别对BM-MSCs及BM-EPCs进行细胞标记,为下一步将细胞移植入动物体内观察细胞的分布情况做准备。制作SD大鼠70%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范围肝切除手术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单独注射BMMSCs(n=12)、单独BM-EPCs(n=12)、联合注射BM-MSCs+BM-EPCs组(n=12)、单独注射PBS空白对照组(n=12),按不同分组进行细胞移植,分别经大鼠门静脉注射GFP标记的BM-MSCs/200μL、RFP标记的BM-EPCs/200μL、BM-MSCs+BM-EPCs(BM-MSCs∶BM-EPCs=1∶1)/200μL、对照组注射PBS/200μL。以上四组分别在不同的时间段:术后第1天(n=4),第2天(n=4),第3天(n=4)各取腔静脉血检测血清AST、ALT及TNF-ɑ水平指标。肝脏组织做冰冻切片后利用免疫荧光方法动态观察BM-MSCs和BM-EPCs在肝脏内的分布。各组肝脏组织行常规病理切片观察肝脏病理损害及恢复的程度。最后各组取第3天的肝组织使用Tunnel法检测肝内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BM-MSCs+BM-EPCs组在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合并大部分肝切除术后第1天、第2天、第3天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明显下降(P0. 05),其中BM-MSCs组大鼠血清AST及ALT、TNF-ɑ水平均最低(P0. 05)。通过免疫荧光方法观察BM-MSCs及BM-EPCs可以特异性分布至肝脏损伤部位促进肝脏组织修复再生。肝组织HE染色病理及评分显示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然而与BM-MSCs+BM-EPCs组相比较,BM-MSCs组和BM-EPCs组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明显降低(P0. 05),BM-MSCs组与BM-EPCs组相比较肝内细胞损伤程度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BM-MSCs组、BM-EPCs组及BM-MSCs+BM-EPCs混合组均能降低肝内细胞的凋亡数量,但BM-MSCs组肝内凋亡细胞数量最少(P0. 05)。结论单独细胞移植组与联合移植组均对肝脏大部分切除合并缺血再灌注损伤起保护作用。但在本实验中联合移植组对肝功能以及肝内细胞的保护并未体现出协同作用。BM-MSCs和BM-EPCs可能通过降低血清TNF-ɑ水平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在大部分肝切除合并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后保护肝内细胞。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二步原位灌注的方法分离得到大鼠肝脏,随后通过机械剪切,用0.2g/L链霉蛋白酶E,0.2g/L胶原酶Ⅳ以及0.1g/L DNaseⅠ消化和分散,筛网过滤、经130g/L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后收集肝星状细胞,经台盼蓝染色后用细胞计数仪鉴定细胞存活率,α-SMA(平滑肌动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法鉴定肝星状细胞纯度。结果显示,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每个肝脏3.5×107个细胞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5%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7.0±3.2)%,满足实验需要。  相似文献   

17.
患者,吴某,女,23岁,妊娠32周 .自述长期慢性盆血面容,未曾就医.近期感觉胸闷、气短,呈现明显贫血外观前来就诊.查体:体温37.5℃,血压120/80 mmHg,淋巴结(-),肝脾未触及,未发现感染病灶.实验室检查血常规WBC33.5×109/L,RBC2.9×1012/C,Hb 5.2g/L,N 0.71 M 0.10 L0.19,BPC108×109/L;末梢涂片检查:中性分叶0.71,中性中幼粒细胞0.02,中性晚幼粒细胞0.04,中性杆状核细胞0.08,并在血片中出现部分晚幼细细胞,且偶见中幼红细胞.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研究胰腺癌患者血清肿瘤相关胰蛋白酶原-2在胰腺癌初筛中的意义。方法 收集北京军区总医院23例胰腺癌住院患者的治疗前血清标本和35 例正常对照者(健康体检者)血清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胰蛋白酶原-2含量。结果 血清胰蛋白酶原-2含量在正常对照组中位数为0.8ug/L,四分位间距0.6~1.2μg /L; 胰腺癌患者中位数为13.8μg /L,四分位间距2.3~60.7μg/L。胰腺癌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胰蛋白酶原-2水平有统计学差异( P<0.01) 。以1.85ug /L为临界值作为诊断胰腺癌界定值的敏感度为91.4%,特异度为95.7%。结论 血清胰蛋白酶原-2检测可作为胰腺癌的一种初筛试验。  相似文献   

19.
采用平衡透析法研究雷公藤甲素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结果表明当雷公藤甲素的浓度分别为3.60,7.20和36.0μg/m L时,其与人血清白蛋白的结合率分别为(24.2±2.0)%,(18.4±0.4)%和(6.30±0.3)%.应用荧光淬灭法研究雷公藤甲素与人血清白蛋白间的相互作用机制,结果表明TP与HSA之间的结合为静态淬灭过程,在300,305和310 K温度下结合常数分别为1.3×10~4,7.8×10~3和3.8×10~3L/mol,主要作用力为范德华力.  相似文献   

20.
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北五味子中6种木脂素类成分.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SBC18(5μm,4.6×150 mm),流动相为甲醇-水溶液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54 nm,柱温为25℃.结果表明:五味子甲素在40.4~600.0μg/m L(r=0.999 8)、五味子乙素在42.0~420.0μg/m L(r=0.9999)、五味子丙素在15.8~118.8μg/m L(r=0.999 5)、五味子醇甲在10.0~160.0μg/m L(r=0.9999)、五味子醇乙在15.5~388.0μg/m L(r=0.999 5)、五味子酯甲在16.3~408.0μg/m L(r=0.999 9)范围内峰面积与对照品质量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n=6).6种成分的加样回收率均高于98%,RSD值小于3%本方法简便,准确,快速,重现性好,可用于北五味子中有效成分的定量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