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根据黑龙江省坡耕地薄层黑土综合培肥试验数据,用灰色系统理论建立了限制因素的单项预测模型,然后建立了各肥力限制因素与粮豆产量综合因素的GM(1,N)模型,预测结果为定向培肥土壤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带型、品种和种植方式组合筛选了适于绿洲灌区应用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研究了不同模式的生产能力和生理生态特性。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洋芋(-洋芋)和新型小麦/玉米模式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三大模式平均产量高于传统"吨粮田"11%,其中"三种三收"模式增产增效更为显著,推广价值较高。试验同时得出影响复合群体产量的因子顺序是小麦品种>玉米品种>种植方式,组分产量的突破口主要在生理特性方面。参试模式中最优组合是A3B1C3。表5,参3。  相似文献   

3.
对东北典型黑土区,比较研究了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和岗平地对作物产量、土壤密度、水热状况的作用差异,以及保护性耕作在坡耕地的水保效应。结果显示:在大豆玉米轮作制下,实施免耕(NT)和少耕(RT),较传统旋耕相比,坡耕地种植大豆,NT增产12.56%,RT减产0.94%;种植玉米,NT处理增产1.10%,RT减产14.80%。岗平地种植大豆,NT增产9.23%,RT增产4.80%,玉米NT、RT处理分别减产为22.60%和10.02%。坡耕地NT增加了耕层的土壤密度以及土壤质量含水量,降低了土壤耕层的温度,各处理之间的差异均小于岗平地。NT还降低了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径流量和径流系数。  相似文献   

4.
在黑龙江省甘南县种植玉米,研究坐水种、苗期补灌和垄向区田保水技术集成对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在全生育期对土壤水分指标及玉米生育动态进行观测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坐水、补水及区田对产量影响都显著,但水分与区田的交互作用不明显;区田对提高水分利用效率起到了较好的效果。3项技术集成在东北半干旱地区起到了增产、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图6,表5,参7。  相似文献   

5.
种植顺序对黑土区大豆、玉米、小麦的产量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北方黑土区通过大豆,玉米,小麦多种定位轮作区方式,探讨种植顺序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大豆轮作(麦米豆)产量最高,10年连作和豆米豆,豆麦豆迎茬产量差别不大;小麦产量结果是:豆豆豆麦和米豆麦区相对较高,10年连作产量最低;玉米产量结果是:豆豆米产量最高,10年连作产量最低。表3,参5。  相似文献   

6.
美国东北部早熟和晚熟玉米杂交种年际间产量稳定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是美国东北部奶牛业的主要能量来源,杂交种的选择是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关键和前提。连续5年在美国麻省大学农学实验站的典型砂壤土耕地上进行试验,结合当地气象部门提供的生育期间玉米的生长期生长度日数和降雨量,对3个早熟杂交种和3个晚熟杂交种的产量进行了年际间稳定性比较。结果表明:产量与年际间气候条件无关,无论是青贮饲料产量还是穗棒产量,晚熟品种的产量均高于早熟品种(2001年杂交种E409L)。5年平均晚熟品种的青贮饲料产量和穗棒产量分别比早熟品种高出10.9%和8.0%。相同年份品种间产量存在差异,同一品种年际间产量差异显著。低温年份,相对冷凉的生育前期和温热的生育后期不利于美国东北部玉米生产。生育期间较高的降雨量有利于青贮产量的形成。选择种植晚熟品种是该区农民提高玉米产量、降低生产成本的有效途径。只有热量多且雨量充沛的年份才有利于玉米产量潜力的挖掘。有关某种玉米基因型对当地气候适应性方面的知识,将有利于育种者选择有价值的种质资源。表6,参17。  相似文献   

7.
黑龙江省是产粮大省,也是畜牧大省,种植青贮玉米发展奶牛事业,是黑龙江省在调整种植业结构中的重大举措。种植青贮玉米对品种选择比较严格,不仅要求品种的生物产量高,还需抗病性强、病叶少,并能在乳熟期收储、品质好。在黑龙江省的西北部地区引进了高油115等8个品种进行比较试验,测定生物产量、成熟期、抗病性、品质等多项指标,经综合评价,筛选出较好的青贮饲料玉米品种主要有高油115、龙辐208,此品种适合在该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表4,参2。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完备信息系统中的偏好多属性决策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α,β)集对限制优势粗糙集的决策分析模型。引入集对优度和关键属性构建一种集对限制优势关系,构造了基于(α,β)集对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集模型;在此基础上,研究了粗糙近似算子的性质、知识的属性约简和决策规则的提取方法,并采用计算机仿真的方法分析其分类误判率。(α,β)集对限制优势关系比原有的集对优势关系更加符合实际,分类的整体性能更优。比较研究的结果表明:(α,β)集对限制优势关系在保持较高的分类精度和质量的基础上,其分类误判率显著优于集对优势关系和限制相似优势关系。  相似文献   

9.
基于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模糊集及知识约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不完备模糊目标信息系统为研究对象,在其中提出了限制优势关系的概念。相比较于传统的优势关系,使用基于限制优势关系的粗糙模糊集,可以提高模糊目标的近似精度与近似质量。在限制优势关系粗糙模糊集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对下、上近似约简的概念。最后给出了求得相对下、上近似约简的具体操作方法并进行实例分析以说明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0.
论述了农业产业化的意义与作用,并对农业产业化发展限制因子进行了分析。据此,提出了7条具体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1.
改进的高动态高灵敏度GPS信号捕获算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首先介绍弱GPS信号定义和影响因素,指出要想实现弱信号条件下的捕获,必须增加处理增益.要提高增益,就要进行累积,而累积最重要的限制就是导航电文的变化、多谱勒频偏的影响以及非相干累积的平方损失.而高动态又必须考虑累积时间与多普勒补偿的均衡.针对这些因素,指出在弱信号条件下,FFT捕获较传统算法更具有优势.采用差分累积提高累积时间并减轻了非相干累积平方增益损失.半比特搜索法能够估计出导航数据的最佳组合,实现很长时间的相干积分.高动态高灵敏度情况下,还必须考虑补偿码多谱勒的影响.提出一套完整的弱信号处理方案,采用Monter·Carlo方法进行仿真,实验结果验证了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MEMS高G值加速度传感器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对特殊场合的测试需求,设计了四端全固支的高g值梁岛结构加速度传感器,结构中采用在质量块背部KOH腐蚀的方法,减轻质量块质量,且减小质量块质心与梁中心面的相对距离.利用力学计算与工艺相结合,确定了结构尺寸;通过Ansys软件对其进行应力分析、模态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输出灵敏度与一阶固有频率;最后利用瞬态分析验证了该结构能够承受20,000g的瞬态冲击,符合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3.
研究实现了一种基于宽带数字射频存储器和数字图像合成器的高分辨雷达目标回波模拟器。该模拟器采用去斜率解调和调制处理来降低系统中频处理带宽,从而降低了系统复杂程度。设计了一种基于高性能FPGA的数字图像合成器来实现高分辨雷达目标回波的模拟功能,推导并分析了数字图像合成器的工作过程。最后,以一个128个距离单元的数字图像合成器来合成一个运动飞机目标为例,将其压缩图像与计算得到的该飞机距离像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该模拟器可以逼真的模拟复杂目标一维距离像。  相似文献   

14.
高油高蛋白大豆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高油大豆品种东农46和高蛋白大豆品种东农42为试材,进行子叶节器官发生途径诱导不定芽激素浓度的筛选。研究结果表明:6-BA浓度和IBA浓度对东农46和东农42子叶节丛生芽的诱导有明显的影响。东农46适宜的诱导丛生芽培养基的激素浓度为:1 7mg/L或1 1mg/L6-BA 0 5mg/LIBA;东农42适宜的诱导丛生芽培养基的激素浓度为1 7mg/L6-BA 0mg/LIBA。表3,参3。  相似文献   

15.
高精度多目标运动参数估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连续波体制的测量雷达的应用场合,提出了一种多目标运动参数(速度、加速度)高精度的测量方法。该算法运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解线性调频(dechirping)补偿谱分析精确测速度和加速度,对加速度搜索步长的选择问题采用了逐次逼近法,则可在保证测量精度的同时,运算量大为减少,因而易于实时处理和工程实现。给出了应用该方法的具体工程实现,通过仿真实验证明该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提出一种高可靠性再入参考轨迹快速规划方法。在参考轨迹生成过程中,如果飞行路径角变化率不足够小,拟平衡滑翔条件(quasi equilibrium glide condition, QEGC)的应用前提得不到保证,利用QEGC所得的倾斜角剖面不保守,从而导致生成的参考轨迹有穿越再入走廊的风险。为得到高可靠性再入轨迹,在倾斜角搜索过程中,除了使再入参考轨迹满足路径约束与终端约束外,同时将QEGC的应用前提“飞行路径角及其变化率为小量”作为倾斜角搜索的一项约束。计算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保证再入轨迹的可靠性,同时基于QEGC规划方法的适应性得到保留。  相似文献   

17.
在高移动场景下, 信道具有快速时变性和非平稳特性, 对信道的准确估计提出了新的挑战。针对高移动性Jakes信道, 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重建和恢复原理的信道学习估计网络。首先,根据Jakes信道矩阵中局部相关特性, 构建快速超分辨卷积神经网络提取信道特征, 并对信道插值完成信道图像建模。然后, 利用去噪神经网络降低信道噪音的影响, 进一步提高估计精度。最后,通过时域和频域的仿真测试, 所提方案估计性能优于传统算法。在与现有基于深度学习最新方法比较中, 所提方案也有性能优势, 并且收敛速度更快。  相似文献   

18.
高速并行FIR滤波器的FPGA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相滤波器的并行有限脉冲响应(finite impulse response,FIR)滤波器结构,可以有效提高滤波器运算的吞吐率,与传统的串行滤波器结构比,并行滤波器运算速度可以提高L倍,其中L为并行的路数,并且运算延迟小.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了基于多相滤波器的并行滤波原理,并以八路并行为例,对FIR滤波运算做了浮点仿真验证.然后用经典符号数表示以及优化定点滤波器系数,并针对滤波器系数设计了流水线结构.最后在Altera的Stratix II系列芯片上实现了定点并行滤波器.可编程逻辑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FPGA)编译以及下载测试结果表明,该滤波器仅占用少量的资源,其等效吞吐率可以达到2 GHz.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