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利用2015年2月19日到20日太原气象观测站的降雪量资料及高时空分辨率的T639 0场预报资料,对太原市阳曲县暴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阳曲县此次暴雪过程具有降雪时间较长、降雪较均匀的特点,500 h Pa西风浅槽及南支槽共同作用、700 h Pa和850 h Pa切变线、700 h Pa西南急流、地面高压后部偏南气流的共同作用是产生阳曲地区此次暴雪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条件;此次暴雪天气发生在较强的能量锋区以及高湿区和水汽通量辐合区内;暴雪气发生时,在河套地区上空形成一个由低层到高层的动力性的纬向垂直环流圈,为冷暖气流共同作用提供了持续不断的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2.
吴磊 《科技信息》2012,(30):463-464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对2012年7月30日济南遥墙国际机场的一次强雷暴过程的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量场进行了诊断分析,并进行归纳、总结,为预报强对流天气拓展思路,积累经验,以便于预报员更好的做出雷暴的短期预报,  相似文献   

3.
李进  周娟  毛则剑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0,20(31):12724-12733
为了提高大雪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2008—2018年冬季美国国家环境预报中心( National Center of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 1° × 1°逐6 h再分析资料、NCEP/NCAR再分析资料以及常规气象观测和降雪加密观测资料。挑选出杭州地区9次典型的大雪天气过程,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和水汽、动力以及热力因子等物理量场结构方面展开研究,同时与多年冬季平均的相关特征进行了比较分析,最终给出了杭州典型大雪天气发生时的概念模型和预报指标,大致概括如下:首先需要具备能够产生降雪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其次,需满足大雪产生的水汽和动力等具体物理量条件,最后,必须达到特定的温度和厚度指标条件。该大雪预报模型可为杭州开展的精细化业务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黄建文  韩露露 《甘肃科技》2014,30(19):37-38
通过对2014年5月8日至9日发生在金昌的沙尘暴天气过程的环流背景、物理量场等进行了综合分析,发现此次沙尘暴天气过程是高空500hpa的气旋式风切变引起的气流辐合及北方冷空气下滑共同影响所致,揭示了该次沙尘暴天气过程的天气原因。分析认为利用micaps常规气象资料并结合天气学方法、数值预报产品,可以及时、准确预报出类似的天气过程,对灾害性天气临近预报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2010年1月18-20日石河子强寒潮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T639、欧洲、T213数值预报模式的综合应用,分析了"2010.1.18~20"新疆石河子地区强寒潮天气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诊断,对天气和次天气尺度动力学的描述,表明强寒潮天气是由于新地岛以东的泰米尔半岛强冷空气沿脊前东北气流西南下到西西伯利亚低涡中,迫使低涡呈东北~西南向发展,槽后东北风带进一步加强,与南支上咸海弱槽汇合,造成本次强降温、降雪天气过程。  相似文献   

6.
2015年3月30日~4月2日欧亚范围环流呈阻塞形势,乌拉尔山为阻塞高压,咸海到巴尔喀什湖切出一低涡,新疆下游蒙古地区为浅脊,由于乌拉尔脊东北伸展,巴湖低涡沿新疆国境线西侧东北上,由于下游脊的阻挡,3月30日至4月2日维持在巴湖打转,造成新疆自西向东强冷空气入侵,新疆石河子垦区24小时平均气温下降了9.3~11.2℃。利用常规气象资料、卫星云图、自动站资料、T639、EC数值预报资料细网格分析,低涡寒潮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场、云图演变、能量场、动力场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乌拉尔阻塞形势下,巴湖低涡东北上的过程不断分裂短波,由于强冷平流南下、下游阻挡作用,导致寒潮天气爆发;强降雪天气与强上升运动区,温度梯度的密集带、中亚偏西南气流、风速大于20m/s的大值区经过新疆石河子垦区,水汽能量大值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7.
利用常规天气图、单站地面资料、NCEP再分析物理量场资料,对2014年10月9日-11日发生在金昌市的一次大范围大风、降温、降雪天气过程的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地面气象要素的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降雪降温是蒙古强冷空气大举东移南下与中低层强盛的暖湿气流相互作用的结果;底层水汽在本地辐合和较大的湿度为降雪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强烈的上升运动为造成此次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提供了动力条件,高的不稳定能量是对流增强、降雨强度增大的必要条件;地面气象要素的变化充分反映了冷空气入侵和过程发生时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  相似文献   

8.
张琪 《河南科学》2014,(6):1078-1081
在分析了环流背景、影响系统以及欧洲数值产品的基础上,结合MICAPS资料和多普勒雷达的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风廓线产品,对2011年2月28日大雪过程进行分析,同时又对数值产品进一步解释应用.结果表明:阶梯槽的同位相叠加和低层辐合线的加强南压是此次过程的主要影响天气系统;从这次降雪过程的组合发射率因子产品上看,本次降雪过程回波分布均匀、连续、范围较大;基本速度产品显示高层辐散,低层辐合,有利于降雪的形成;风廓线产品显示"天南地北"的形势.这样的流场配置对降雪比较有利,加大了垂直切变,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加强.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本次降雪过程有一定的指导作用,高度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温度场偏差较大,对降水量级不好把握.  相似文献   

9.
本文利用9120提供的常规资料,分析了2009年7月1-5日河池市出现的暴雨天气过程。结果显示:南亚高压稳定少动、冷暖空气交汇、低空西南急流活动频繁,是这次暴雨天气过程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大气层结不稳定,中低层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正涡度的加强是环境物理量场的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10.
“2004年5月2日到5日”西北地区的新疆、青海、宁夏、甘肃、陕西大部发生5-8度的强降温、霜冻天气,本文通过利用MICAPS下发的资料对其产生对物理过程从天气形势及物理量作了成因分析,对晚霜冻发生的气候背景和成因进行了分析,指出强冷空气南压产生强降温和降雪天气,降雪使地面温度下降农作物受害,进一步发生晚霜冻。  相似文献   

11.
贵阳地区强降雪和连续性弱降雪天气的合成和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贵阳地区1997~2006年的降雪日进行统计的基础上,选取产生贵阳地区强降雪的7个典型个例及10年来最长的一次连续性弱降雪个例进行合成和各物理量的诊断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类型降雪产生的天气背景、影响系统和物理条件不同,所得到的降雪发生环境和条件,对预报贵阳地区降雪的发生和降雪强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正>2007年1月2日08时到3日12时,北疆地区的石河子垦区出现了一次以降雪、降温为主的天气过程。北疆沿天山一带的石河子垦区大部分地区达  相似文献   

13.
丁君  李娇 《科技咨询导报》2013,(32):247-247
该文利用地面.高空等常规资料和江西省GPS/MET水汽反演资料和NCEP物理量场资料,从环流背景和高低空影响系统的配置及物理量场对九江地区2013年5月8.15日两次过程发生的强降水天气过程进行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山东半岛北部冷流降雪的气候条件及其形成机理,采用经验正交函数(EOF)方法有效地分离出系统性降雪和局地降雪即冷流降雪.通过回归和合成分析揭示了冷流降雪多发时典型的环流特征是低层温度场落后高度场,强冷平流伴随冷槽加深,西北风加强.在此环流背景下,低层大气层结不稳定、充分的热量、水汽输送是局地降雪的主要气候原因.根据热力、水汽和层结等条件的分析表明,12月具备最佳降雪条件,与观测事实一致.沿海边界层的斜压结构、陆面摩擦与地形强迫,使上升运动加强,形成了半岛局地降雪特有的空间分布型.进一步分析表明,低频重力内波有可能成为激发对流,组织降雪的动力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天气形势、MICAPS物理量格点分析场资料、地面自动气象站资料、闪电定位资料、多普勒雷达回波等方面,分析了2006年5月9日影响鹰潭的一次飑线天气过程,结论为大尺度环流背景、物理量场分布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边界层强风切变是本次过程的触发因素,地面辐合线维持有利于中尺度对流系统与其相交处的风暴加强和维持,在多普勒雷达反射率图上回波表现为近东北——西南向的飑线回波带。  相似文献   

16.
2010年5月30日青岛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过程,本文通过对此次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模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北方冷涡,底层有暖湿气流形势下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层的干冷空气向下侵入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0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且强回波区的回波顶高都在10 km以上,最高达到12km。  相似文献   

17.
2010年5月30日青岛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林  马艳 《科技资讯》2014,12(21):234-237
2010年5月30日青岛地区出现的一次中到大雷雨天气过程,本文通过对此次降水过程的环流背景以及模式对比诊断分析,结果表明:高层北方冷涡,底层有暖湿气流形势下非常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产生,强对流天气发生在高层的干冷空气向下侵入对流层中低层附近.多普勒雷达资料分析表明,冰雹发生时可观测到70 dBz的反射率因子极值,并且强回波区的回波顶高都在10 km以上,最高达到12km.  相似文献   

18.
利用气象观测资料,本文对甘南春季的局地强降雪过程,通过环流形势和物理两场诊断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高原槽、切变线以及地面上的冷锋是这次暴雪的主要影响系统;物理量场的诊断分析中,相对湿度对于本次降雪过程中的湿度变化具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卫星云图反映了短波槽云系产生甘南高原边坡地带强降雪天气过程;多普勒雷达径向速度场上,高空存在的冷暖平流和高空急流,为强降雪提供了强烈的不稳定及上升运动条件。通过本次强降雪过程分析,为做好春季这类暴雪天气预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2010—2011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NCEP/NCAR 1°×1°格点资料,对2010—2011年冬季浙江两次强降雪进行了对比,通过对环流形势、水汽、动力、热力特征的诊断分析表明,2010年12月15日降雪过程是一次高空横槽转竖,地面强冷空气南下的冷过程,而2011年1月18—21日降雪过程是冷背景下西南气流北抬的暖过程;在700hPa两者都存在着西南气流的加强;850hPa,前者是东风急流,后者是西南风急流。两次降雪都有充分的水汽和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前者能量锋区是南压的,而后者是南北波动的;两次降雪都满足温度场的基本条件,并具有逆温结构,前者的逆温层深厚,后者的比较浅薄。  相似文献   

20.
2010年1月3日致灾暴风雪天气成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NCEP 1°×1°的6 h再分析资料,对2010年1月3日一次致灾暴风雪天气过程进行了观测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本次暴风雪过程发生在强降雪出现之后,地面气压跃升、气温骤降、风力加强的时段里,即强冷空气入侵之后.此时,形成降雪的上升运动区由对流层中低层被抬升至对流层中高层,降雪明显减弱.在前期有充足降雪的情况下,暴风雪即可以发生在有降雪的条件下也可以发生在无降雪的条件下.强劲的高空急流对暴风雪的形成起到了重要作用.在初期降雪时段,高空急流出口区左前方的辐散区抽吸作用有利于产生强降雪;在后期吹雪时段,高空急流入口区左侧的辐合区动量下传,有利于地面大风和吹雪的形成.在850 hPa存在两支低空急流,一支配合着冷平流强西风急流,一支配合着暖平流南风急流,冷、暖两支低空急流的交汇直接影响暴风雪的发生.内蒙古高原地形较平坦,有利于大风的形成,大地形的汇流作用,有利于暴风雪的形成和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