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汉城市圈获批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下简称"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湖北及武汉城市圈实现又好又快发展面临的重大历史机遇,对于加快把湖北建设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分析了武汉城市圈建设的意义,面临的优势和劣势,提出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来扎实推进武汉城市圈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  相似文献   

2.
2007年底,国家发改委报请国务院批准,将湖北武汉城市圈和湖南长株潭城市群列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成渝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之后,我国在中部地区布局的两大国家级改革试验新区。至此,以“增长极”、“增长核”为带动的“头雁领飞”式区域发展布局基本完成,我国区域协调发展迈入一个向纵深推进的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8月4日,教育部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商定共建“武汉城市圈教育综合改革国家试验区”,并签订了合作协议书。其内容包括实施教育综合改革试验,探索教育管理新体制、统筹协调新机制、科学发展新模式,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等多项政策和措施,使武汉城市圈率先在中部地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为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和推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为全国教育改革发展提供依据。教育部部长周济、湖北省省长李鸿忠分别在部省合作协议文本上签字。  相似文献   

4.
两创示范工作,即杭州国家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工作。杭州自入围国家首批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基地城市示范以来,紧密结合杭州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和浙江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实施,全力推进“两创示范”工作。  相似文献   

5.
湖南“3+5”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同属于中部地区,都是“两型社会”配套改革试验区。两大城市群在综合势力、经济外向度、中心城市、产业基础以及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等方面各有优劣,应发挥各自优势、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加速经济一体化建设,逐步增强综合竞争力,进而成为中部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  相似文献   

6.
出了全运会作为我国影响力深远的大型综合竞技体育赛会,对承办地经济、文化和城市发展有着无可比拟的推动作用,可以加速承办地的经济发展.湖北申办全运会能借助全运会的影响力和渗透力,推动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打造“省域副中心城市”,加速湖北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今年,随着我省“两个加快“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四川省《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完成,泸州被确定为  相似文献   

8.
90年代末以来, 闽南地区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相对缓慢, 呈现被“边缘化”的倾向。但闽南地区仍具有发展的各种优势, 如完善的基础设施、闽台交流、港口经济和制造业发达等。为此, 应进一步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和产业优势, 把本地区建设成为城市的新区和重要功能区、外资民资的集聚区、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区和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必须以发展产业集群、进行城市分工与协作、做大做强中心城市以及产业升级外向推动为战略举措, 加快闽南的崛起, 使之成为全省乃至我国重要的增长极之一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颗明珠。  相似文献   

9.
针对重庆市综合立体交通网国际枢纽集群的发展需求,借鉴枢纽集群、公共交通导向的开发(TOD)模式等相关概念,梳理了重庆市“三主两辅”综合客运枢纽建设实践发展概况、用地开发模式、现存问题等,提出了综合客运枢纽集群TOD模式与城市协同发展优化和管理的对策建议,以促进交通与城市功能的深度融合,引导城市交通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国际化、绿色化、人文化转变。  相似文献   

10.
《安徽科技》2011,(12):21-22
自2008年10月安徽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推进自主创新暨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动员大会以来,合肥市新站试验区积极围绕“产业”和“创新”两大主题,倾力打造国家级新型平板显示基地和现代化生态产业新城.走出了一条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1.
“十一五”是榆林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科技创新与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紧密结合的关键期。近几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依托资源优势,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能源化工基地,围绕“三大目标”(建设西部经济强市、特色文化大市、绿色生态名市)、“四大经济”(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区域经济)、“五大战略”(项目带动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信息化带动战略、科教兴榆、人才强市战略),以“科教兴榆”和人才强市为动力,  相似文献   

12.
2010年,山西省委、省政府提出了转型发展、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战略目标,启动建设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阐述了在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统领下“十二五”中期山西科技建设情况,梳理了科技建设总体情况,着重分析了重点任务推进情况和政策措施强化情况.  相似文献   

13.
随着安徽省人民政府《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工作指导意见》的出台和省委省政府“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暨重大政策试点启动大会”的召开。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已正式加入北京中关村、武汉东湖、上海张江三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3+1”试验示范区序列。获批开展并启动企业股权和分红激励试点政策,是试验区建设中一件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事,必将为试验区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强大动力。迎来一个难得的发展契机。  相似文献   

14.
万力 《安徽科技》2010,(10):4-5
国家提出“中部崛起”战略以来,安徽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了较大幅度提升,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和技术创新试点建设不断推进,国务院批复建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相似文献   

15.
赵莉莉  翟勇 《科技信息》2011,(11):362-362,382
2007年12月,武汉“1+8”(武汉、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江、天门)城市圈被国家批准为“两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改革配套实验区,这将为中部地区提供一个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土地作为不可替代的稀缺资源,已经成为很多地区发展的瓶颈。因此,城市圈土地资源优化配置,对促进城市圈经济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近来,国家批准了武汉城市圈和长株潭城市群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中央政府对两大城市群作为中部改革的探路者寄予了厚望。这项研究就是从战略定位的角度,来探讨该试验区如何在重点探索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发展道路,如何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合理地参与国际国内产业分工,进行有效的区域管理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改革试验的着眼点在于中部思想解放、大胆创新。通过另辟溪径,来示范、引导和促进中部崛起及全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07年底,武汉城市圈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这使湖北和武汉城市圈进入了国家总体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在2月24日下午召开的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暨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推进领导小组第五次会议上,省委书记张宝顺指出,要坚定不移地把试验区和试点省建设作为全省重要战略任务,作为转型发展、创新发展的重要抓手,持续推进,不断深化,切实走出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要求、具有安徽特色的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崛起之路。  相似文献   

19.
《安徽科技》2012,(10):34
正本刊讯国务院在《关于大力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43号)中明确要求:完善自主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推进安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省和合肥等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这为我省科技创新两大战略平台赋予了新动力。三年来,全省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目标,在实践中探索,在创新中前行,试验  相似文献   

20.
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着力点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下简称试验区),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应该在自主创新上有更大作为”指示精神,为推进自主创新、实践科学发展观而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其目的是通过体制机制的突破,探索依靠自主创新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新途径.为中西部地区走特色化发展道路创造和积累新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